我不喜歡同性,當然了,我尊重同性戀。
作為一個業餘研究島國雜技的科學家,我可能對於自然法則下基因的延續更加痴迷。
進化論是一種論斷,是一種學說,但不是科學。無數的事實可以推翻進化論的觀點,但似乎基因的延續更能符合主流價值觀,今天我們推薦的書,不是《自私的基因》,也不是《人類的起源》,而是《戰國策》,對的,是戰國策。
可是,同性戀和戰國策有什麼關係呢?
別著急,咱們先從同性戀說起。
剛剛說了,我是一枚嚴謹而又嚴肅的科學家。那麼我們先從科學的角度聊一聊同性戀。
同性戀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麼?是的。
從Kin selection(親緣選擇)的觀點解釋這個問題。同性戀現象是自然界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從蒼蠅到鳥類和哺乳動物都有發現,而這一現象之所以能生機勃勃的存在那麼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現代生物學家往往將同性戀現象視為一種重要的進化驅動力。
有人會問,同性戀不會產生後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續?
一個必須提到的知識點就是,與另一個異性交配並產生後代並不是個體基因的延續的必要途徑。怎麼講呢?比如一個同性戀個體的有3個異性戀的兄弟姐妹,這三個個體生育的每一個後代都會延續該同性戀個體的基因。
你或許靈光一閃的猜到了,沒錯,同性戀個體大都產生於多子嗣家庭。在進化上的意義就是——同性戀個體『放棄』自己生育後代,轉而通過幫助兄弟姐妹撫育後代、提高其生存機率的方式來間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續。
在自然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撫育的個體數量減少,現有的資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撫育後代的個體數量增加,食物的採集量及安全保障均會增加。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去撫養攜帶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後代,亦或是提高只攜帶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數量較多的兄弟姐妹的後代的生存機率——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續基因的任務,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難說後者就一定是一種失敗的選擇。
綜上,同性戀現象僅僅是一種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現,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種進化驅動力。可以不誇張的說,我們每個人的祖先都曾得益於這一現象,萬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由此,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同性戀是科學的。
甭說自然界了,古今中外,經典的同性戀情侶也數不勝數。
衛靈公與彌子瑕,齊景公與羽人,楚宣王與安陵君,魏王與龍陽君,莊辛與襄成君,漢高祖與籍孺,漢惠帝與閎孺,漢文帝與鄧通,漢武帝與韓嫣,漢成帝與張放,漢哀帝與董賢,陳文帝與韓子高,一個個,會玩兒著呢。
那時候管這個叫什麼來著?對,龍陽之好!
那麼龍陽之好出自哪兒呢?
戰國時期的魏安釐(xī)王,愛上一「長相令女人都慚愧」的男子,怎麼看怎麼對眼。後來大筆一揮批了塊地,賜了個封號——龍陽君。
《戰國策•魏策》是這樣的記載的:
那是一個禮拜天下午的兩點半,龍陽君陪魏王釣魚,釣得十幾條大魚,不覺淚下。魏王問他為啥哭啊,他說:
「我剛釣到魚時很高興,後又釣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釣的小魚丟掉。如今我有幸能與大王共枕同寢,但四海之內,美人甚多,聞知臣得幸於大王,必定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向陛下獻媚,臣就象前面釣到的小魚一樣,也會被拋棄,臣怎能不哭呢?」
哎,男人撒起嬌來,還有女人什麼事呢。
魏王聽罷,感動得不要不要的,直接下令:四海之內,有敢向我介紹美女的,我就滅其族!
這就是「龍陽之好」的由來了。
怎麼樣,刺激吧。
對了,今兒給大家推薦的書就是《戰國策》,喜歡的話轉發此文到朋友圈,然後截圖到後臺,我的小秘書(其實就是我本人)會送你這本書。
人的一生可能經歷過這樣那樣的事
也可能愛過這樣那樣的人
如果你是同性戀
那麼,請格外珍惜這份愛
抑或
將這份愛
留給來生
後臺回覆:戰國策
獲取電子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