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在月光下打草。
哥白尼環形山。採用改裝GoPro4接英田80APO天文望遠鏡拍攝。摘除運動相機超廣角鏡頭,加接圈與小型天文望遠鏡相連,可使拍攝倍率增加數十倍。
月全食。
萬春亭,飛機在月前緩緩降落。
月亮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們裸眼就能看到很多細節的天體。千百年來,大量文學、繪畫、影視作品賦予它太多故事和情感。
進入21世紀,數位相機讓更多人與攝影結緣,除了日常的風光、人像拍攝外,天文攝影也逐步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關注領域。月亮、太陽、流星、銀河,以及深空的星雲、星系,攝影愛好者都可以拍攝,既能緩解生活中的壓力煩惱,又能引發大家對天文、環境等領域的關注,有無限的探索樂趣。
想拍攝出滿意的「月亮照」,有一些方式與技巧可以遵循。影響拍攝效果最主要的是透視和光比問題。
◆ 透視
拍攝月亮,多數人喜歡月亮在畫面裡儘可能大一些,這就有兩個前提。
一是鏡頭用儘可能長的焦段(300毫米以上)。但長焦鏡頭價格相應會高,如果不具備長焦鏡頭,就可以考慮第二個方式——為月亮安排合適的前景。
月亮距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38.4萬公裡,近地點與之相差約兩萬公裡。但與地月平均距離相比,兩萬公裡造成的肉眼視覺差異並不大。
拍攝月亮和地面景物在一起的照片時,因透視關係,當作為前景的人或建築距離相機鏡頭越遠,作為背景的月亮就會顯得越大,這樣就能拍出醒目的「超級月亮」。
月亮位置基本不變,現在常說的「超級月亮」在地月距離比的前提下,大小變化其實微乎其微。因透視關係,前景距離拍攝點越遠,月亮就會顯得更大。
◆ 光比
這是一個困擾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問題。入夜後與周圍環境相比,月亮非常明亮,如果以月亮的亮度來設定曝光值,周圍的景物往往黑漆漆一片;如果以周圍景物的亮度來設定曝光值,月亮又會嚴重曝光過度,完全沒有月面的細節。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避免在完全天黑的狀態下拍攝,可以在傍晚月升時,或是黎明月落前拍攝。
2014年農曆七月十五的傍晚,新疆巴裡坤草原上,幾位牧民將打好的牧草裝上卡車。遠處的山脊後方,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那一刻,大地上依舊有太陽的餘光,環境與月亮的光比並不是很大。光圈f5能增加景深,快門速度1/400秒能讓焦距200毫米的鏡頭保持穩定。草原上,牧民們藉助月光來打草的場景,構成一幅蠻有趣味的「月亮照」。
2018年農曆八月十四的黃昏,北京景山萬春亭西側,上百位攝影愛好者將鏡頭對準即將落下的太陽。從北海西沿看去,一輪皎潔的月亮出現在萬春亭東側的遠方。月亮前,一架前民航客機正緩緩下降高度,即將在首都機場降落。想拍到這樣巧合的趣照並不難,利用星空APP「STAR WALK」,或是更專業的「Planlt Pro」來確定月升的時間、位置,就有機會拍到和地標景觀相映成趣的「月亮照」。
如今數碼產品技術先進,除了常用的單眼相機外,性能不錯的手機也能用來拍攝月亮。部分手機的長焦拍攝效果非常出色,雖無法達到單眼相機的效果,但只要把握好前景處理、透視關係以及光比問題,一樣能拍到有意思的「月亮照」。
除了正常拍攝月亮外,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不少人喜歡用多次曝光與後期合成的手段來得到自己滿意的「月亮照」。但在月亮位置、透視關係等問題上,應注意不可違背天文常識。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