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反思博士生培養—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優秀的博士該怎樣煉成
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反思博士生培養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作為全球第二大博士生培養國,近年來我國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最好的大學和美國最好的大學在博士生培養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一名優秀的博士該怎樣煉成?國家、學校該為博士生培養創造哪些環境?日前,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FF)舉辦的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上,這些問題引發了專家們的深入探討。

 

建立淘汰制,消除「放水」現象

 

「國內高校可能50%以上的博士生無法達到歐美大學博士畢業的水平。」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胡事民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有關數據顯示,在美國,只有49%的博士生可以在10年內畢業,其中工程類博士生5年內畢業率僅佔35%,10年內畢業者佔到64%。而我國雖然每年總有延期畢業的博士生,但能夠如期畢業的學生依然佔了絕大多數。

 

畢業「放水」是導致我國博士生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把博士生隊伍中「掉隊者」合理分流,則是提高質量的一條途徑。

 

胡事民算了一筆帳,假如發表論文3分以下(根據CCF公布推薦的國際會議和期刊目錄,A列算6分,B列算3分,C列算1分)的博士生淘汰或延期畢業,提高畢業論文要求,清華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平均分可達到7.88分,「這就相當於計算機強校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論文的水平」。如果挑選清華前20名的博士生跟美國名校博士生相比,論文發表情況可以超過普林斯頓大學和南加州大學。

 

「然而,不同於國外高校博士生培養中的高淘汰率,我國博士生無論優秀與否總能以博士學位畢業,從總體上拉低了我國博士隊伍的質量。」胡事民解釋,所謂的「淘汰」,指的是博士生因科研能力有限,主動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申請以碩士學位畢業,參加就業。

 

淘汰機制本是一件方便學生尋找出路的好事,但在執行中卻困難重重。胡事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博轉碩不僅需要社會認可「讀博失敗,並非人生失敗」的觀念,而且我國博轉碩審批的流程還須經學校研究生院、教委、教育部的層層審批,非常麻煩。

 

不只有上述的不便之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小武指出,更為麻煩的是,博轉碩還涉及戶口和檔案派遣問題,「這也許是中國獨有的,也造成了在國外順利進行的博轉碩,在我國行之不暢」。

 

培養技能,而非告之畢業竅門

 

一名優秀的博士,究竟是導師帶出來的,還是自己努力而來的?

 

在陳小武看來,畢業時光有博士學位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捧走一個「金飯碗」。「這個『金飯碗』指的是博士未來需要鍛鍊的能力,而這項能力恰是在博士論文中看不見的。」

 

陳小武告訴記者,一些中國學生赴美讀博,沒幾年就嚷著要畢業。而事實上,博士生到最後半年或一年最能出東西,此時才是合適的畢業時機。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AMD中國研究院主任謝源認為,一名博士生能否畢業,關鍵要看他的能力達到何種程度。其中,培養5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謝源解釋,第一是評價,比如評價他人學術文章的水平高低。第二是遠見,比如讀博的前兩三年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第三是設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第四是執行,導師設計方案,博士生負責執行。第五是交流,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學生外出參加會議,我會要求他們每人必須帶10張名片回來」。

 

他指出,第一、第二種能力較難培養,第四種能力最易養成,稍優秀一些的學生擁有第三種能力「設計」,而是否掌握「設計」這一項能力也是回答「究竟導師培養優秀學生,還是優秀學生靠自己努力」的問題的答案。

 

「用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導師應該格外注重培養博士生所獲得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博士生該怎麼做才能順利畢業。」謝源說。

 

減少後顧之憂,重塑學術理想

 

事實上,高校裡也不乏有提前達到畢業所規定的論文要求的博士生。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止步當前,或是流連在咖啡廳裡琢磨創業的點子,或是陪著女朋友安享閒適的日子。

 

「跟學生討論學術比較容易實現,但要改變他們的思想非常困難。」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卜佳俊表示,尤其是博士生畢業臨近30歲,很快要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外部環境壓力。

 

導師固然會尊重博士生畢業後的各種選擇,但對學生喪失學術興趣、缺乏進取心也頗感痛心。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生存壓力是影響博士生學術上進的一大重要原因。據了解,國內博士生的補助普遍偏低,多在1300元~2000元,而在歐洲的博士生待遇幾乎相當於講師或助理教授的水平,如果講師或助理教授每月能拿到2000歐元,博士生可以拿到1500歐元的補助。「我們不能僅僅把博士生當學生看待,而是要把他們視作員工,讓他們體面地作研究。」胡事民說。

 

謝源表示,國內大企業的高薪誘惑進一步導致了優秀的博士逃離學術。「如果能像國外大學一樣,博士留校工作的待遇比企業還好,情況也許會大不相同。」

 

此外,科研氛圍是影響博士生日後選擇的一大因素。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黃凱奇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遇見其他組的一名很出色的博士生,問及畢業後是否留下,對方很堅決地回答「不留」,「原因是導師每天活得壓抑、沒有自我,如果我留下來不會比他好到哪兒去」。

 

為了培養學生們的科研興趣,胡事民早在學生大一、大二之時,就帶著學生進實驗室做項目;遇到優秀的外校學生,他還會出路費請他們到清華交流,說服一些優秀的學生選擇清華讀研、讀博。「但是,比起說服學生讀博,怎樣激發博士生的學術興趣似乎更難辦到。」

 

《中國科學報》 (2013-06-27 第5版 大學周刊)

相關焦點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第一屆青年材料科學家論壇現場 11月23日,北京高精尖論壇﹒第一屆青年材料科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 在開幕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建議,青年學者開展科研工作要長遠布局,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關注學科交叉和多層次、多尺度、多耦合發展,不要忽視用新的方法研究傳統的問題,重視材料研發的應用目標,更好地服務於科技發展。 主論壇報告環節由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喬利傑主持。
  • 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論壇主席、華師大教授袁振國與寧波睿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建宇共同為獲獎者頒獎。教育實證研究成果獎由教育學教學科研單位、學術期刊等第三方推薦,無需成果作者本人申請,評選過程以研究成果的質量為依據,嚴格按照學術標準和規範進行。
  • 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分會信息技術前沿青年論壇在華東交大舉辦
    11月27日,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分會信息技術前沿青年論壇在華東交大舉辦。該校副校長陳夢成致辭,他表示,通信分會信息技術前沿青年論壇有助於學校青年教師的成長及優秀研究生的培養,希望本次論壇能為各位專家與學校建立更深厚持久的友誼,在通信技術領域有更多的交流。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隆重開幕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隆重開幕 2020-11-07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期「松湖論壇」「青年論壇」開講!俞大鵬院士解讀量子黑科技
    」與「青年論壇」強烈來襲10月13日上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松湖論壇」第一期正式開講。俞大鵬院士首先說明,「量子科技為什麼這麼熱」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驅動:目前,基於馮諾依曼構架的數字計算機的算力發展已經觸及了「天花板」,而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全球數據量每兩年就要翻一番,極大挑戰了人類現有的算力極限,亟需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來應對指數發展的大規模無序信息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馮·諾依曼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數學家,被譽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和 「博弈論之父」。 「實驗班以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教授的名字命名,既是對科學家的致敬也是對培養卓越人才的期待。」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楊宏奇表示,實驗班將配備優秀專任教師,配置優勢資源,推行本科生全員進科研實驗室等制度,培養強基礎、高素質的計算機類人才。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辦。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20-11-13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期「松湖論壇」、「青年論壇」開講!俞大鵬院士做客解讀量子「黑科技」
    俞大鵬院士首先說明「量子科技為什麼這麼熱」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驅動:目前,基於馮諾依曼構架的數字計算機的算力發展已經觸及了其中,對於國內量子科技研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高端設備依賴進口、人才資源較為缺乏等,俞大鵬建議,一方面,應該大力培養高端人才,為國家科技創新做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海外優秀人才的交流互動。
  • 2016(第七屆)中國高校材料院長及博士生導師論壇會議通知
    新挑戰、新思路、新方法  2016(第七屆)中國高校材料院長及博士生導師論壇  會議通知  中國高校材料院長論壇前六屆分別於2004年在浙江台州、2006年在雲南昆明、2008年在浙江餘姚、2010年在江蘇太倉、2012年在廣東東莞、2014年在浙江寧波成功召開
  • 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行2019頒獎大會—新聞—科學網
    沈昌祥、魏道政獲終身成就獎,陳左寧、黃令儀獲夏培肅獎   1月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顧險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教授 ) 在科學網,我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來解釋代數拓撲、微分幾何、共形幾何在計算機圖形學、視覺、幾何造型和醫學圖像領域的直接應用,特別是用最優傳輸理論的幾何觀點來解釋深度學習。科學網為我提供了優越的平臺,在這裡結識了人才,切磋了技藝,傳播了思想,找到了知音。
  • 院慶丨第三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青年學者論壇暨博士生論壇觀眾報名!
    公管·一九第三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青年學者論壇暨博士生論壇國家治理體系與現代公共管理誠院慶邀時間:2019年11月3日主題:國家治理體系與現代公共管理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單位:清華大學公管學院校友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會
  • 天津大學2020年博士生論壇化工分論壇順利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王文麗)天津大學2020年博士生論壇化工分論壇於11月11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化工學院學術交流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推進《天津大學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動計劃》」。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齊崴教授,督導張俊紅教授、吳斌教授,化工學院黨委書記趙金鐸、副院長範曉彬、副院長王軍,分子+研究院副院長劉寧,化工學院及分子+研究院各學科教師代表以及140餘名博士生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範曉彬主持。此次論壇由研究生院主辦,化工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部承辦。
  • ...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關鍵是……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爍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強調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梅顯俊說:「目前年輕科研人員已經成為科研主力軍,未來要想在國際研究領域內立足,青年科技人才是主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說:「青年人才是中國創新科技力量的未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要準備。」
  • 中國科大-香港城大第十三屆博士生學術論壇在蘇州研究院舉辦2019...
    他指出,我校多年來一直與世界一流大學、著名科研機構開展實質性科研合作,中國科大與香港城大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作為中國科大與香港高校合作的典型代表和成功實踐,堅定了我們「以科研國際化帶動人才培養國際化」的信心,我們將不斷拓展與國(境)外其他高校合作交流,推動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希望兩校繼續攜手共進,以世界科技前沿為目標,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更多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 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創辦「何炳林青年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麻寧 張更輝)6月17日,由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博士生黨支部創辦的首屆「何炳林青年論壇」在蒙民偉樓成功舉行。  化學學院黨委書記楊光明、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王世恆、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牛文利等出席論壇。
  • 同心協「力」,不負韶華——「2019年全國力學博士生論壇」在北京...
    9月20日至22日,由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以及中國力學學會共同舉辦的「2019年全國力學博士生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由大會邀請報告、專題邀請報告及普通報告構成,設有五個並行分會場。本次論壇共收到來自國內51所高校的203篇投稿,經論壇程序委員會的評審,選出其中112篇作為普通報告。
  • 走進深藍|2020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年科技論壇在山東東營開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12月3日上午,2020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年科技論壇在山東東營開幕,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以「全球變化下的海洋與湖泊——健康海洋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本次論壇的召開將對促進海洋湖沼領域研究技術提高,促進海洋湖沼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走進深藍》是一檔全力聚焦海洋強省戰略、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型融媒海洋欄目。通過人物專訪與紀實短片相結合的節目形態,宣傳海洋科技發展進步,海洋文化傳承,海洋環境資源建設等,節目每周六21:10在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
  • 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召開 - 學術活動 -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人民網原董事長馬利,中國記協原黨組書記處書記翟惠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機所研究員倪光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改革辦副主任李建臣,中宣部輿情局原副局長孫瑜,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傳播局原副局長孫凱,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中國科學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趙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輯呂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