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博士該怎樣煉成 |
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反思博士生培養 |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作為全球第二大博士生培養國,近年來我國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最好的大學和美國最好的大學在博士生培養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一名優秀的博士該怎樣煉成?國家、學校該為博士生培養創造哪些環境?日前,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FF)舉辦的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上,這些問題引發了專家們的深入探討。
建立淘汰制,消除「放水」現象
「國內高校可能50%以上的博士生無法達到歐美大學博士畢業的水平。」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胡事民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有關數據顯示,在美國,只有49%的博士生可以在10年內畢業,其中工程類博士生5年內畢業率僅佔35%,10年內畢業者佔到64%。而我國雖然每年總有延期畢業的博士生,但能夠如期畢業的學生依然佔了絕大多數。
畢業「放水」是導致我國博士生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把博士生隊伍中「掉隊者」合理分流,則是提高質量的一條途徑。
胡事民算了一筆帳,假如發表論文3分以下(根據CCF公布推薦的國際會議和期刊目錄,A列算6分,B列算3分,C列算1分)的博士生淘汰或延期畢業,提高畢業論文要求,清華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平均分可達到7.88分,「這就相當於計算機強校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論文的水平」。如果挑選清華前20名的博士生跟美國名校博士生相比,論文發表情況可以超過普林斯頓大學和南加州大學。
「然而,不同於國外高校博士生培養中的高淘汰率,我國博士生無論優秀與否總能以博士學位畢業,從總體上拉低了我國博士隊伍的質量。」胡事民解釋,所謂的「淘汰」,指的是博士生因科研能力有限,主動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申請以碩士學位畢業,參加就業。
淘汰機制本是一件方便學生尋找出路的好事,但在執行中卻困難重重。胡事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博轉碩不僅需要社會認可「讀博失敗,並非人生失敗」的觀念,而且我國博轉碩審批的流程還須經學校研究生院、教委、教育部的層層審批,非常麻煩。
不只有上述的不便之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小武指出,更為麻煩的是,博轉碩還涉及戶口和檔案派遣問題,「這也許是中國獨有的,也造成了在國外順利進行的博轉碩,在我國行之不暢」。
培養技能,而非告之畢業竅門
一名優秀的博士,究竟是導師帶出來的,還是自己努力而來的?
在陳小武看來,畢業時光有博士學位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捧走一個「金飯碗」。「這個『金飯碗』指的是博士未來需要鍛鍊的能力,而這項能力恰是在博士論文中看不見的。」
陳小武告訴記者,一些中國學生赴美讀博,沒幾年就嚷著要畢業。而事實上,博士生到最後半年或一年最能出東西,此時才是合適的畢業時機。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AMD中國研究院主任謝源認為,一名博士生能否畢業,關鍵要看他的能力達到何種程度。其中,培養5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謝源解釋,第一是評價,比如評價他人學術文章的水平高低。第二是遠見,比如讀博的前兩三年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第三是設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第四是執行,導師設計方案,博士生負責執行。第五是交流,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學生外出參加會議,我會要求他們每人必須帶10張名片回來」。
他指出,第一、第二種能力較難培養,第四種能力最易養成,稍優秀一些的學生擁有第三種能力「設計」,而是否掌握「設計」這一項能力也是回答「究竟導師培養優秀學生,還是優秀學生靠自己努力」的問題的答案。
「用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導師應該格外注重培養博士生所獲得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博士生該怎麼做才能順利畢業。」謝源說。
減少後顧之憂,重塑學術理想
事實上,高校裡也不乏有提前達到畢業所規定的論文要求的博士生。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止步當前,或是流連在咖啡廳裡琢磨創業的點子,或是陪著女朋友安享閒適的日子。
「跟學生討論學術比較容易實現,但要改變他們的思想非常困難。」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卜佳俊表示,尤其是博士生畢業臨近30歲,很快要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外部環境壓力。
導師固然會尊重博士生畢業後的各種選擇,但對學生喪失學術興趣、缺乏進取心也頗感痛心。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生存壓力是影響博士生學術上進的一大重要原因。據了解,國內博士生的補助普遍偏低,多在1300元~2000元,而在歐洲的博士生待遇幾乎相當於講師或助理教授的水平,如果講師或助理教授每月能拿到2000歐元,博士生可以拿到1500歐元的補助。「我們不能僅僅把博士生當學生看待,而是要把他們視作員工,讓他們體面地作研究。」胡事民說。
謝源表示,國內大企業的高薪誘惑進一步導致了優秀的博士逃離學術。「如果能像國外大學一樣,博士留校工作的待遇比企業還好,情況也許會大不相同。」
此外,科研氛圍是影響博士生日後選擇的一大因素。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黃凱奇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遇見其他組的一名很出色的博士生,問及畢業後是否留下,對方很堅決地回答「不留」,「原因是導師每天活得壓抑、沒有自我,如果我留下來不會比他好到哪兒去」。
為了培養學生們的科研興趣,胡事民早在學生大一、大二之時,就帶著學生進實驗室做項目;遇到優秀的外校學生,他還會出路費請他們到清華交流,說服一些優秀的學生選擇清華讀研、讀博。「但是,比起說服學生讀博,怎樣激發博士生的學術興趣似乎更難辦到。」
《中國科學報》 (2013-06-27 第5版 大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