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松湖論壇」第一期正式開講。實驗室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俞大鵬院士,以《歷史大變局下的科技自主之路——量子科技領域的挑戰與應對思考》為主題,圍繞量子科技的研究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享。
俞大鵬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半導體量子線等低維納米結構的可控制備及其物理性質的光電熱力磁調控研究,為低維量子材料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重要貢獻。
俞大鵬院士首先說明「量子科技為什麼這麼熱」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驅動:目前,基於馮諾依曼構架的數字計算機的算力發展已經觸及了「天花板」,而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全球數據量每兩年就要翻一番,極大挑戰了人類現有的算力極限,亟需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來應對指數發展的大規模無序信息,量子計算則可能會提供一種終極解決方案。
隨後,他介紹了「量子行動在深圳」,總結了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如何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裡發展成為我國量子科技不可或缺的南方力量。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張廣宇給俞大鵬院士贈送紀念品
最後,俞大鵬院士針對我國科技發展所面臨的種種「內憂外患」等挑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構思和建議。
其中,對於國內量子科技研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高端設備依賴進口、人才資源較為缺乏等,俞大鵬建議,一方面,應該大力培養高端人才,為國家科技創新做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海外優秀人才的交流互動。
現場提問環節,論壇參與者向俞大鵬教授提問
同時,他強調「危」更是「機」,國內科研團隊需要逆勢而為,切實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透露,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所研發的第一代設備即將在下個月「面世」,同時也鼓勵和支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加強交流互動。
他鼓勵年輕人要抓住歷史機遇,勇挑重擔、不斷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既要堅持學習,練就基本功,也要積極培養創新思維。此外,還要有「甘為鳳尾」的精神,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極致,把科學、技術、工程做成「藝術品」。
第一期「松湖論壇」吸引了眾多嘉賓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張廣宇表示,「松湖論壇」開展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開拓實驗室在職員工及學生的視野,幫助其了解最新的科研進展;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帶動園區內各研發機構之間的交流,從而進一步推動松山湖科學城的科研創新發展。
下午,於「青年論壇」活動中,青年科學家袁凡奇帶來了題為「磁場下自旋軌道耦合金屬與非常規超導體」的報告。本期論壇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趙金奎主持。
青年科學家袁凡奇帶來精彩學術報告
袁凡奇博士2017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隨後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先後師從羅錦團教授與Liang Fu(付亮)教授,在MoS2拓撲超導體、伊辛超導體、轉角石墨烯等二維材料領域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Nat. Comm.、PNAS等頂級期刊發表多篇具有影響力文章。
報告中,袁凡奇博士討論了拓撲學角度下,在二維自旋軌道耦合金屬中,磁場與自旋軌道耦合的相互影響。報告結束後,來自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與袁凡奇博士就相關領域的科學問題進行了系列討論。
松湖論壇、青年論壇等高水平學術分享活動,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搭建起了開放交流與思維碰撞的平臺,有利於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營造開放、自由、進取的濃厚學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