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噴灑出的唾沫星子會發螢光,一不小心暴露了DNA

2020-11-23 澎湃新聞

撰文|比鄰星

很多驚天懸案的偵破都和DNA證據有關。比如不久前杭州的碎屍案、去年偵破的幾十年懸而未破的南大殺人案。

在犯罪現場調查中,來自嫌疑人身上的都是關鍵的物證。比如指紋、血液、汗液。但我們都知道指紋很容易拿來鎖定身份,罪犯也知道。逐漸進化的罪犯們學會了不留下指紋的反偵查手段。相比之下,對罪犯而言,DNA證據才更為防不勝防。

不過,法醫學家會告訴你。DNA很好用,也很難用。這話怎麼講?

一滴血

指紋只存在於指尖,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裡都有DNA,是男是女、今年多大了、有沒有先天疾病,都清清楚楚地寫在上面。只要罪犯不小心在現場留下點什麼,好比說一根連著毛囊細胞的頭髮,一滴血,少許精液或者頭皮屑。只要有細胞在,就有提取出DNA的可能性。

在法醫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職業——犯罪現場調查員(CSI)。或許你的法醫啟蒙正是來自那部同名美劇,但現實中的CSI更接地氣——他們會出現於案發現場記錄、泡在法醫實驗室裡檢測。然而並不會與犯人直接接觸,或者說,不參與推理、審訊、抓捕。這是個絕對理性的職業,其使命就是記錄下真實的現場,還原鐵證。

美劇《犯罪現場調查》(第一季) 劇照

尋找現場的DNA,有時需要點特殊手段。比如黑光燈。

我猜你應該沒有試過用紫外燈照射過自己的口水和尿液。事實上,這些體液都是自帶螢光的物質,比如尿液、精液、唾液。CSI會將黑光燈(能發出紫外線的燈)、藍色LED手電、綠色LED手電等配合特定顏色的濾光片使用。這是因為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下,體液會釋放出特定顏色的螢光。

這是在自然光下沾有體液的一塊布。看好了別眨眼。

這是紫外線下的,還不夠螢光。

這是415nm下的紫光,配合黃色濾光片。

450nm的藍光,配合橙色濾光片。

535nm的綠光,配合紅色濾光片。

螢光越來越明顯。這就意味著,哪怕罪犯自作聰明地打掃了犯罪現場,看上去乾淨的表面在藍光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注意,血液是不發螢光的。但如果你是個刑偵迷,應該已經知道,噴灑魯米諾溶液可以讓血跡顯出藍色螢光。

比對

有了生物組織樣本,提取其中的DNA便不是什麼難事。哪怕痕量樣本也能通過PCR技術擴增。小編曾是一名生物狗,圈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長大PCR。」這只是句調侃,大意是講PCR技術在實驗室中已經足夠常見且標準化。

PCR儀,一個沒有感情的DNA擴增機器

既然這麼簡單,是不是只要有了DNA就萬事大吉了?莫急。

如果警方已經有了懷疑對象,事情依然可以向下推進。我們需要將現場的DNA序列與嫌疑人的進行比對。你可能會下意識地以為,把現場的DNA序列測出來,再把嫌疑人的序列測出來,用電腦一比,齊活兒。

生物狗又要告訴你,全基因組測序成本確實不小。人有23對染色體,超過30億個鹼基對,目前已知編碼了2萬個基因。關鍵是每個人99.9%的基因序列都是一樣的,顯然測出全部DNA序列的方法太笨了,需要選幾個有個性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個大工程,已於2003年完成

巧了,這些有個性的偏偏還不是有編碼意義的序列,也就是被排除於2萬個基因之外。它們簡稱STR(short tandem repeat),中文名短片斷重複序列。「短片斷」是由2-6個鹼基構成的,具體的重複數,每個人不太一樣。在DNA比對中,只需要把這些STR位點大量擴增,再比對嫌疑人與現場樣本的STR重複數是否相同就行了。目前用於比對分析的STR位點共用20個。如此便能精確對標,大大減小了工作量。

假如把每段STR比做一顆彩虹糖,那麼每袋糖裡黃色、綠色、橙色糖豆的數量各不相同。

如果警方一通比對,發現懷疑錯了人。又該怎麼辦?

資料庫

FBI有個指紋資料庫,the Integrated 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IAFIS)。如果在現場採集到了指紋,資料庫經過1天左右的分析,就能給出20個配型類似的候選對象——可能匹配人群中的任何人。這就相當於直接幫警方框定了調查對象。

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思路,訪問DNA資料庫嗎?這就是DNA分析難用的地方了。FBI也有DNA資料庫,簡稱CODIS,裡面的每個人都收錄著20個STR位點序列。問題是,大部分民眾的信息並不存在於CODIS中,只有那些已經被公安機關定罪、有前科的人,才會被收錄。我國警方也有這樣的資料庫,信息採集也是類似的流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DNA資料庫在英國,裡面有超過600萬份檔案,只覆蓋了英國10%的人口。

敲個回車鍵就能看到理想結果嗎?天真

為什麼不像指紋那樣,建立全民DNA資料庫?基因信息算是終極個人隱私,它的收集和使用將涉及倫理和法律等諸多問題。其實,這樣的信息倒也容易拿到。自20世紀50年代起,英國出生的嬰兒會留下自己的血液樣本,主要用途是篩查是否患有遺傳病。這些信息被存儲在格思裡卡上,其中的基因信息在2004年印尼海嘯中幫助確認了一名喪生的英國人身份。但是,格思裡卡的用途上,並沒有規定用於法醫鑑定這一項。

假如通過資料庫檢索,現場的DNA樣本沒有在資料庫中找到匹配項,那麼DNA比對之路走起來就沒那麼順暢了。還好這DNA說到底是遺傳物質,這一點還大有文章。隨著資料庫的不斷擴大,萬一罪犯的某個直系或者旁系血親在警方的DNA資料庫裡留下了信息,豈不是也可以順藤摸瓜調查出來?

前文提到的南大殺人懸案,正是用這樣的思路告破的。而且是遺傳高度保守的「Y染色體」,只傳男不傳女,在整個家族的男性中都一樣。

Y染色體遺傳,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目前的二代測序技術更強大了,DNA刑偵定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上學的時候老師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嗯,現在我信了。

原標題:《萬萬沒想到,罪犯噴灑出的唾沫星子會發螢光,一不小心暴露了DNA》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萬萬沒想到,罪犯噴灑出的唾沫星子會發螢光,一不小心暴露了DNA
    但我們都知道指紋很容易拿來鎖定身份,罪犯也知道。逐漸進化的罪犯們學會了不留下指紋的反偵查手段。相比之下,對罪犯而言,DNA證據才更為防不勝防。只要罪犯不小心在現場留下點什麼,好比說一根連著毛囊細胞的頭髮,一滴血,少許精液或者頭皮屑。只要有細胞在,就有提取出DNA的可能性。 在法醫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職業——犯罪現場調查員(CSI)。或許你的法醫啟蒙正是來自那部同名美劇,但現實中的CSI更接地氣——他們會出現於案發現場記錄、泡在法醫實驗室裡檢測。
  • 從總經理暴死街頭 探究唾沫星子淹死人的背後
    經常聽到唾沫星子淹死人這句話,但我理解的不深,也沒有太多的感受。今天,看到千夫所指,不病而死,這不是與唾沫星子淹死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出自《漢書.王嘉轉》大意是:受到大家痛恨指責的人,沒有任何疾病也會死去。這裡,我說一個唾沫星子淹死人的故事:有個總經理,暴死街頭,死之前,沒有任何病的徵兆。
  • 日本教授:說日語時唾沫星子飛濺明顯少於英語,可能抑制了病毒傳播
    日本教授:說日語時唾沫星子飛濺明顯少於英語,可能抑制了病毒傳播  olivia chan • 2020-05-26 17:16:11 來源:前瞻網 E3950G7
  • 要唾沫星子能噴你臉上的那種
    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說,開會!而且一定要面對面,能把唾沫星子到對方臉上的那種。線上會議的坑爹之處實在是讓人抓狂。至於是領導的麥有問題,還是自己的電腦有問題;咱也不知道,咱又不敢問,總不能隨隨便便打斷領導,讓他大聲點兒吧,萬一只有我一個人聽不清呢,所以只能心裡盤算著,等會後問問同事們的情況。可是會後大家在微信裡一私聊,發現都沒搞明白領導的意思。線上會議,實在是太艱難。
  • 牙貼面修復大牙縫,終於不怕說話噴唾沫星子了
    經常會有一些人問關於牙縫的問題:醫生,我的牙縫有點大,吃東西老塞牙,怎麼辦?醫生,我壓風太大,都不怎麼敢小,有什麼辦法改善嗎?醫生,我這門牙縫太大,不但說話漏風,還飛唾沫星子,好尷尬,能補起來嗎?……嗯,牙縫大的人真的是太多了,但是能重視的卻很少,牙縫大不僅影響面容美觀,還容易導致發音不清,飛唾沫星子等一些尷尬,甚至還會影響口腔健康。
  • 日本教授:說日語比英語不容易噴唾沫 可能抑制了病毒傳播
    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日,日本TBS電視臺的節目中,主持人介紹了大妻女子大學名譽教授井上榮的一項新研究——說日語比說英語不容易噴唾沫,可能會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目前,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井上教授在研究指出,日語發音說話時唾沫星子飛濺程度明顯少於英語,這可能也是病毒傳播率低、能有效控制疫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 包拯曾彈劾30餘名重臣 進諫時唾沫星濺皇帝一臉
    這雖是一個小案,但影響農耕生產,包拯詳細詢問後,認定是一件仇人復仇的案件,思慮後,想出個「金鉤釣魚計」,便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說是本縣叫你殺的牛,案其實並不難破。」那位農民一聽,嚇了一跳說:「包大人,牛舌雖無,但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說:「本縣給你做主。」果然,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
  • 心理學中罪犯臉的幾大特徵:其實面相已經暴露了一個人的好壞?
    13.頭髮不規則,具有異性發質的特點。14.胸腔有缺陷,如肋骨或多或少,或者多乳頭。15.骨盆異性化。16.手臂過長。17.手指和腳趾的異數。18.頭蓋骨不對稱,造成兩腦半球不平衡。如果大家看過一部 2009 年(暴露 nianji)的美劇《Lie to me》,或許知道人臉是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
  • 人體的秘密:DNA的破案能力
    兇手為逃脫法律的制裁,會千方百計掩蓋證據,不給警察留下蛛絲馬跡。如何能夠找到證據,將兇手繩之以法呢?指紋破案一度成為警察破案的得力助手。由於各人有各人的指紋特點,全世界60億人的指紋都各不相同,所以指紋技術的發展確實給刑偵工作帶來了很大方便。幾十年過去了,指紋不知道幫助警察破獲了多少撲朔迷離的案件,使一些蒙冤受屈的人得以昭雪,使罪犯在鐵的事實面前束手就擒。
  • 做無創dna需要空腹嗎多久出結果,雙胞胎做無創dna準嗎
    核心提示:做無創dna需要空腹嗎多久出結果,雙胞胎做無創dna準嗎?許多女性不能理解,普通隱私親子鑑定只需要2000元就可以做兩個人,而無創產前親子鑑定費用為什麼這麼高?產前鑑定的技術同樣檢測的是兩個人的dna   做無創dna需要空腹嗎多久出結果,雙胞胎做無創dna準嗎?許多女性不能理解,普通隱私親子鑑定只需要2000元就可以做兩個人,而無創產前親子鑑定費用為什麼這麼高?
  • 盤點會發螢光海洋動物:水母發出引人入勝光波
    埃迪斯·維德是佛羅裡達州海洋研究和保護委員會成員,她說:「開闊海域沒有藏身之地,因此很多動物進化出這個本領,白天躲在海洋深處,晚上到被夜幕籠罩的水面覓食。這意味著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黑暗中度過。在這種生存環境下,生物螢光對它們非常有益,例如發現食物和尋找交配對象、挫敗食肉動物,或者只是照亮前進的道路。」
  • 心理學中罪犯臉的幾大特徵:其實面相已經暴露了一個人的好壞
    結果發現,那些臉型較寬(左右顴骨的距離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離相對要大)的曲棍球運動員會受到裁判更多的處罰,原因在於他們在比賽中具有明顯的暴力傾向,他們的肢體動作和尺度比其他運動員更大。進一步的細化研究表明,那些臉型較寬的人體內激素濃度普遍更高,一方面促使他們的左右顴骨的距離拉大,另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攻擊性。這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結論似乎告訴了我們,以貌取人是有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的。
  • 監獄「手機風雲」:黑老大獄中發朋友圈,罪犯用手機販毒獵豔
    這個在監獄經常用手機發朋友圈的罪犯,還因「積極改造」而兩次獲得減刑。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報導了在湖北荊州監獄發生的這起匪夷所思的「手機案」。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同樣在荊州監獄,一名罪犯在服刑期間用手機指揮毒品交易,通話297次,犯下一樁走私、運輸毒品大案。
  • 生豬肉晚上竟會發螢光 工商人員建議不要食用
    原標題:生豬肉晚上竟會發螢光 工商人員建議不要食用   慈谿新聞網訊 「我買的生豬肉,夜裡竟然發出螢光樣的綠光,好幾個晚上了都能看得到。」這兩天,家住掌起鎮的黃先生一直很疑惑,為什麼從市場上買來的豬肉會發光?  臘月二十,黃先生在掌起鎮周家段村的農貿市場一豬肉攤位上買了10多斤新鮮的生豬肉。
  • 罪犯都長了「罪犯臉」?心理學家:你的人品都寫在臉上了
    正因為眼睛無法偽裝,所以眼睛才能暴露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格。我們通過觀察很多罪犯可以發現,越是窮兇極惡的罪犯,越有一雙充滿戾氣的雙眼。古人用「鷹視狼顧」來形容一個人的戾氣很重,如同鷹和狼一樣惡狠狠盯著人看。而從現代犯罪學來分析,當代社會有這種眼神的人,往往有個不幸的童年。魯迅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 妹子在熱成像下,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小秘密,真的好尷尬呀!哈哈哈
    1.現在多少男同志們活的不如寵物啊,很多女孩子寧願把所有的愛都給寵物,也不願意多分給男朋友一些,有時候真的覺得,做一隻喵星人或者狗子,也可能過得會更幸福一些呢。2.你們可真會玩啊,我是不是因為年紀大了,看問題的角度總是很奇怪,這照騙真是看得我有點害羞呢。
  • 發這4條朋友圈,暴露出了你的層次高低,信不信由你!
    發這4條朋友圈,暴露出了你的層次高低,信不信由你!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發過朋友圈。有些人甚至可以說每天都要發好幾條朋友圈,將自己做了一些什麼事情都發了出去。好的朋友圈可以增進大家的聯繫,彰顯出你的高品質生活。
  • 螢光棒發的,竟然不是螢光?!那...那它們是怎麼發光的?
    原標題:螢光棒發的,竟然不是螢光?!那...那它們是怎麼發光的? 在演唱會和夜間爬梯上營造氣氛,螢光棒是一個常見的選擇,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塑料棒棒為什麼掰一下就開始發光呢? yoyo切克鬧!
  • 我的世界:羊駝的7個冷知識,玩家:羊駝竟然會朝著狼吐唾沫?
    導讀:我的世界:羊駝的7個冷知識,玩家:羊駝竟然會朝著狼吐唾沫?羊駝是我的世界中一種中立型生物,羊駝能夠被玩家馴服,羊駝有四種顏色,玩家可以用羊駝來運輸大量的物品,也可以用羊駝形成駝隊,下面就為大家介紹7個羊駝的冷知識。
  • 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
    無創dna檢測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其中一個問題很是受寶媽們的關注,那就是其檢測的價格,那麼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下面裕力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備受寶媽們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