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曾彈劾30餘名重臣 進諫時唾沫星濺皇帝一臉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包拯塑像。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謂是家喻戶曉。包拯生在合肥長在合肥,去世後還葬在了合肥。「龍圖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世代流傳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讚美。體現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 蘇勇

  包拯天長縣當縣令,巧斷「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於合肥縣的一個小山村。這個村莊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

  包拯後來說他「生於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後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合肥研究包拯資深專家程如峰說,包拯從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為青年。2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現在的說法,等於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然而,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今安徽和縣),是合肥附近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的。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捨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在家5年有餘,二老離世後,他守孝3年。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願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裡呆了兩年。兩年後,在鄉親鄰居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

  包拯接詔命,便立即去天長縣上任。剛到任,有個農民哭著到縣衙告狀,訴說壞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頭,請求捉拿兇手,給他申冤。這就是史書稱的「牛舌案」。這雖是一個小案,但影響農耕生產,包拯詳細詢問後,認定是一件仇人復仇的案件,思慮後,想出個「金鉤釣魚計」,便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說是本縣叫你殺的牛,案其實並不難破。」那位農民一聽,嚇了一跳說:「包大人,牛舌雖無,但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說:「本縣給你做主。」果然,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包大人升堂,一拍驚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膽狂徒,為何先割牛舌,又來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供。」罪犯一聽,以為事已敗露,只好招供認罪。這就是包拯斷的第一個案件。

  包拯「善斷獄訟」的名聲就從這裡流傳開了,以至於如今的包公戲基本離不開他如何善斷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實上,除了「牛舌案」,史書無包拯斷案的其他記載,他的政績也並不都在斷案上。

  包拯正直、不畏皇權,唾沫星子能濺皇帝一臉

  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說,包拯進入中央,正趕上範仲淹掀起「慶曆新政」。範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變官員冗濫作風,斥退冗員、舉賢用能方面,自然要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黨爭」,守舊派與革新派鬧得不可開交。按理說包拯該站在守舊派陣營,因為把他從地方推薦到中央任職的是守舊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卻並不急於表態,也不參與其中紛爭。同時,守舊派也沒把這個無名小卒看上眼,更沒指望他能在打擊改革派上有所作為。然而,包拯卻突然上了一個抨擊範仲淹新政關於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摺,對其派出的監督地方官員的按察使權力過大提出質疑,此奏一出立即炸開了鍋,兩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員腐敗爭論不休。保守派士氣大振,為加入包拯這個生力軍驚喜。

  不久,變法失敗新政被廢,正當保守派長籲一口氣時,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議皇帝保留範仲淹考試選拔人才等新政。這可把保守派給打蒙了,這個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實,這正是包拯峭直的稟性。

  此後,包拯的人生漸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時期的政治舞臺。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彈劾別人。據統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臣不下30人,並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朝權貴。

  包拯越彈越牛,甚至六次彈「國丈」,硬生生把仁宗寵妃的堂伯父張堯佐給彈下馬來。仁宗專寵張貴妃,讓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機」一年之內晉升4次,身兼財政部長、組織部長等4大要職。此舉引起群臣爭議,包拯首先冒出來彈劾,隨後一些諫官也爭相抨擊。不料張堯佐的職位不降反升,這說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見形勢不對,3天之內又彈劾,甚至大呼「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見沒動靜,包拯再彈,而仁宗也慪氣了,一意孤行要把「國丈」提拔為「宣徽使」。激進者要求廷辯,要和皇帝面對面理論。在爭執到達最高潮時,包拯一激動,站在仁宗面前義憤填膺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拂袖而去。回宮後張貴妃問消息,仁宗衝她發了一通脾氣:「包拯向前說話,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這樣,仁宗總算答應了后妃之家不得任兩府的建議,又批評了諫官們在殿上喧譁失禮,生怕再出現過激行為,並規定以後奏對必須先申請。而張堯佐自感犯了眾怒,以退為進,主動辭去了一些職務。

  正是包拯的執著與無私,秉公執法。當時在官場流行一句時髦語叫「包彈」,為官清廉正派,就叫「沒包彈」;貪官汙吏就叫「有包彈」。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說,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準確的。

相關焦點

  • 包拯直諫口水飛濺到皇帝臉上,皇上還是聽取建言!
    當時,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與仁宗吵起來的時候,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仁宗一邊用衣袖擦臉,一邊還要接受他的建議。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仁宗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沒想到包拯又來反對,還領著七名言官來找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你們不就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
  • 鐵面無私的「黑臉」英雄,包拯傳奇的一生,為何深受百姓擁護?
    當然,包拯的臉並不是真正的黑,而是在影視中為了刻畫出包拯剛正不阿的性格而突出這一特點。今天就來講講包拯到底做了什麼,老百姓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包拯雖然不是一個天生聰慧的人,但是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而立之年考中了進士。而這時的包拯也終於可以伸展開拳腳來展現自己的宏大抱負。包拯在其仕途的最高峰,也沒有做上什麼大官兒。但是他卻幹了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官職,就是監察御史。
  • 歷史上的包拯真的如電視劇中的一樣,面如黑炭,額上有月亮嗎?
    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1027年高中進士,皮膚挺白,看上去就是白面書生一枚,最開始他的職位是知縣,後來因為業績比較好,就調到了端州當知府。這也是包拯立威的開端吧,又因為他的鐵面無私,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賞識,成為監察御史,從此彈劾官員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飯。1056年,包拯被調到很難辦的開封做府尹,包拯還真是對得起自己鐵面無私的封號,很快,就將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
  • 餘靖:敢噴皇帝一臉口水的男人,是如何煉成的?
    餘靖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中進士,被錄為贛縣縣尉,開始了他的政治生 涯,直至治平元年(1064)死於任上,一共過去了四十年,在這四十年間,他為國竭智盡忠,三使契丹,兩平蠻寇,在御前多次諫言,為了百姓福祉奮力向皇帝抗爭,噴了皇帝一臉口水還意猶未盡,帶著如此輝煌的「戰績」,他被後人評為「慶曆四諫官
  • 吃螃蟹被禁,看女相撲被罵,義釋出牆妃子;宋仁宗:做好皇帝要忍
    唐朝時傳入日本,宋朝時正式命名為「相撲」,是標準的民間行為藝術。宋仁宗出宮看女子相撲,這一爆炸性消息馬上被朝野都知曉了。結果可想而知,他被皇太后劉娥禁足了,直到太后去世多年,他都沒敢再去。不過,人的天性是壓制不住的!公元1057年,已經即位36年的宋仁宗終於又瘋狂了一把。
  • 他去世時萬民痛哭
    他去世時萬民痛哭,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宋仁宗趙禎,據史書記載,宋仁宗去世時,舉國上下都是一片哀嚎,都城陷入癱瘓,各家各戶上街奔走相告,表達對他的不舍。甚至連乞丐和小兒都知道一位偉大的皇帝去世也都是默默落淚,在遠離都城的山區都有人看見許多垂淚的婦人。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鄰國的皇帝聽聞了這個消息也都是不舍,這全是因為宋仁宗寬厚的外交政策。
  • 大臣和皇帝說話,口水濺到皇帝臉上,皇帝手一抹說沒事
    「包青天」是北宋名臣包拯在民間正義的化身,他奉公執法,鐵面無私,不畏強權,堅持天子犯法與素民同罪。封建社會的時候,處於上層社會的官員和貴族有天生的「特權」,包拯能毫無顧忌對這些「特權」說不,全因有一個後盾,這個人就是北宋仁宗皇帝趙禎。
  • 唐宋傳奇——包拯上疏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韓城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多,礦藏豐富,尤以煤鐵為最。韓城的冶鐵業發展很早,前文已講,在今芝川鎮芝西村以北就發現有西漢時期的冶鐵遺址。至南北朝,更有發展。
  • 包拯想考試,卻被人引到神秘村莊,危機感
    血祭壇案件破獲後,包拯更加深受百姓的喜歡,男的發誓要贏包拯,女的發誓要嫁給他,將來可以做狀元夫人嘛,包拯卻不以為意,然而回頭一看,那架勢能把包拯給吃了,包拯回到家後同凌楚、展昭同赴汴京準備參加兩月後的秋考,包拯奇怪還那麼久才考試著什麼急,公孫策道出考狀元考試只能佔一半,另外一半是名望,也就是說在同輩中有影響的傳到考官的耳中
  • 陌生女子闖進門,高手們亂套了,包拯抓「猿人」
    包拯來到後山碰到卓雲的母親,包拯本意想去祭拜一下卓七叔,卓母卻要求他回去,還說了一句高深莫測的話: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吧,這個村莊有它自己的命運,外面的人誰也管不了,包拯不明所以,展昭這時發現草叢裡有個人影閃過,過去一看卻又沒人,不過卻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回去問楚楚才知,他是朱六叔的兒子,他從小多病不常出門
  •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引言 《淮南子·說山訓》曾曰:「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其大意為,透過小的問題觀測大的事物,足以從落葉中知道時間的流逝。 案件的偵查,除敏感的觀察能力外,對細節的捕獲和研究也非常重要,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 範仲淹是北宋哪個皇帝之間的人 十殿閻羅都是誰轉世
    範仲淹時代的皇帝是宋仁宗趙禎。範仲淹,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人。北宋時期名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皇祐四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於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的朝代是哪一個朝代在傳說中陰曹地府共有十位閻羅,號稱是陰間的天子,並稱十殿閻羅,他們每人掌管一殿,職責不同,分工明確。其中包拯就是第五殿的閻羅王,那你知道其他九殿的閻羅都是誰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古代只有皇帝獨享龍袍,為啥包公可以穿「蟒袍」?別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古代只有皇帝獨享龍袍,為啥包公可以穿「蟒袍」?別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我國古代每個人都能分出三六九這樣的級別,對每一個不同的級別都是有具體的規定來做的事情。而古代中的商人是最不討喜的,等級不僅比農民還低,吃的穿的都是有規定的。
  • 包拯額頭上的彎月疤痕怎樣形成的?有5種說法,你信服哪一種
    鐵面無私辨忠奸,大家想到的自然是"包青天"包拯。作為百姓擁戴的清官,罪犯懼怕的"包閻王",包拯升堂時的每一聲怒喝都展現出了公平正義。而他的影視劇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堪稱是標籤化人物。面黑如墨,額頭有彎月,身邊有公孫策輔助。衙門擺放著"青天三鍘刀",上斬皇親國戚,下斬貪官罪犯。至於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也都是《三俠五義》的杜撰。
  • 什麼是彈劾?除川普外,遭彈劾的總統還有誰?
    美國彈劾總統程序由國會眾議院提案通過後,須再交由參議院就彈劾案進行審理,預料不可能在川普離任前,完成整個程序。依據美國憲法,眾議院擁有彈劾發起權,只需要「簡單多數票」,就可以通過彈劾條款,彈劾總統,亦相當於總統遭到起訴。
  • 戴梓發明了二十八連珠火銃,康熙皇帝笑了笑說:「將戴梓流放」
    戴梓在古代時,有許多懷才不遇的人,他們如果能夠遇到伯樂,就能封將拜相。如果他們如韓信般,遇到伯樂蕭何,可以一躍成為大將軍;而如果他們如屈原般,即使才學八鬥,也會淪落汨羅江邊,被君主放逐。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可以說能夠改變晚清的命運,可惜他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懷才不遇是所有英才的夢魘,即使滿腹詩書,但是沒有賞識的人,也都是虛妄。清朝著名兵器製造家戴梓,就經歷了這樣的命運,他研製的武器可以保衛清王朝,但是卻被流放三十五年。
  • 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被口水噴到臉上不敢說話,死後全國哀悼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宋仁宗的幾個小故事就知道了。怕宮女被懲罰不敢喝水在封建王朝時期,人是被分為三六九等的,在皇宮當中,地位最高的當然就是皇上,之後的皇后以及妃子,地位最低的就是那些太監宮女了。一般的皇帝對於太監宮女根本就不在意,有些皇帝經常拿那些太監宮女來出去,而即使是那些比較仁慈的皇帝,在太監和宮女犯錯之後,也不會在意他們的生死,肯定會給很重的懲罰。
  • 朱祐樘繼位時朝堂上的大地震,一代奸佞小人單獨對抗朝延數十官員
    明朝為了廣開言路,朝廷設置給事中一職,其職責是為侍從皇帝,糾劾官吏,封駁制敕和章奏,評議政事等,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又被稱為六科給事中。除此之外,明朝還設置都察院,下轄監察御史,其職責是糾察內外百司之官,巡按地方等,這些監察御史分管全國十三個地區(明朝稱為「道」),被稱為十三道。給事中和監察御史合起來,就是科道官員,也被後人稱之為「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