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什麼人?鐵面無私辨忠奸,大家想到的自然是"包青天"包拯。作為百姓擁戴的清官,罪犯懼怕的"包閻王",包拯升堂時的每一聲怒喝都展現出了公平正義。而他的影視劇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堪稱是標籤化人物。
面黑如墨,額頭有彎月,身邊有公孫策輔助。衙門擺放著"青天三鍘刀",上斬皇親國戚,下斬貪官罪犯。至於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也都是《三俠五義》的杜撰。
很多朋友看包拯的影視劇時,都會對他額頭上的彎月疤痕饒有興趣。大家可曾想過,他的疤痕是怎樣形成呢?民間有各種關於彎月疤痕的傳說,讓人"信服"的主要有這幾種。
第一種:被馬所踢。
年少時的包拯和諸多孩童一樣,也喜歡四處玩耍。據說有一天在郊外肆意遊玩,幾位富家公子騎著駿馬奔馳而過。有一匹馬正巧和包拯額頭"親密接觸",額頭上鮮血直流。傷口痊癒之後,便在額頭上形成了彎月似的疤痕。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疤痕竟然愈加清晰,遂成為他的相貌"標誌"。
第二種:天生的胎記。
在《三俠五義》中,包拯是天上奎星轉世。何為奎星呢?古人將天上星辰分為二十八星宿,而奎星則是西方白虎鎮守的七個星宿之首。他的形象是黑面紅髮,左手託著金印,右手拿著判官筆。
而它的星象圖也和月牙有些相似,加上包拯同樣是面黑、公正,而且斷案無數。人們便將他和奎星相關聯,說他出生之時,額頭上有彎月一樣的胎記。
第三種:被人故意傷害。
其實你會發現有些民間傳說的"核心",都較為相似。據說包拯年幼之時,家境較為貧寒。為了幫助母親緩解經濟壓力,他經常給大戶人家放牛。由於面目皮膚較黑,很多人都稱他為"黑炭",並加以戲弄。
有一天包拯在郊外野地裡放牛,幾個"小混混"騎著馬兒路過。他們對包拯一番諷刺嘲笑,被其"語言反擊之"後,幾位小混混怒不可遏。於是他們故意拍打馬兒,使馬蹄踢中了包拯的額頭。傷口癒合之後,便形成了彎月形的疤痕。
第四種:被二嫂傷害。
相傳包拯有位二嫂,為人陰險歹毒,心胸狹隘,總是想著如何獨吞家產。但年少的包拯卻對她毫無戒備,依然以禮相待。有天二嫂找到他,謊稱自己的珍貴首飾不小心落入了枯井之中,希望包拯可以幫忙取出。
天真的包拯來到枯井邊,伸首向井內望去。二嫂趁其不備,將他推到井中。面目朝地的包拯,額頭被井底的石頭劃傷。被人救出之後,額頭上的傷口便是彎月狀。
第五種:貪玩摔傷。
古時候人們口口相傳的事跡,很容易被略微改變。關於包拯頭額頭的彎月疤痕,還有一種說法,便是貪玩摔傷。說是年幼的包拯喜歡調皮搗蛋,經常獨自去無人的地方玩耍。有天他在一座廢宅中玩耍,看到有口枯井,便對井內大喊。
或許是過於忘我,包拯不下心落入井中。當時只覺額頭一陣刺痛,慌忙之下,他抓起地上的泥土在額頭上擦塗。人們將他救出之後,便發現了他額頭上的彎月疤痕。
民間傳說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們似真似假,難以辨別的神秘感。史書上並沒有包拯彎月疤痕的記載,只起源於民間的各種"小道消息"。或許是在《三俠五義》中的形象過於深刻,又或是百姓對其擁戴有加,便用彎月代表他的鐵面無私辨忠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