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機悟,自製火器,能擊百步外。——《清史稿·列傳·卷二百九十二》
這是《清史稿》中對清朝機械製造家戴梓的評價。
在古代時,有許多懷才不遇的人,他們如果能夠遇到伯樂,就能封將拜相。如果他們如韓信般,遇到伯樂蕭何,可以一躍成為大將軍;而如果他們如屈原般,即使才學八鬥,也會淪落汨羅江邊,被君主放逐。
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可以說能夠改變晚清的命運,可惜他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懷才不遇是所有英才的夢魘,即使滿腹詩書,但是沒有賞識的人,也都是虛妄。清朝著名兵器製造家戴梓,就經歷了這樣的命運,他研製的武器可以保衛清王朝,但是卻被流放三十五年。
戴梓是當時愚昧的清王朝,少有的睜眼看世界的人,他看到了西方發明的熱武器的作用,並投身於熱武器的研究中。任何一個研製武器的人,最初的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強大,不被外敵欺辱。
戴梓就是懷揣著這樣的理想,義無反顧投身於兵器研究中,把兵器研究作為終身的職業。戴梓的父親戴蒼,就是清初著名的武器製造家,戴梓從小耳濡目染,青年時期已經製造出多種火器。
康熙十三年,三藩作亂,戴梓參軍入伍,得到康親王的器重。六年後,清軍班師回朝,康親王把戴梓推薦到康熙皇帝面前。康親王是戴梓的第一個伯樂,欣賞戴梓的武器研製才能,並將他推薦到御前。
康熙皇帝對待戴梓的態度,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前面重用,後面摒棄。康熙皇帝同戴梓交談後,聽到他口中的火器,很感興趣。康熙皇帝將戴梓留在宮中,給他提供資金,讓他在宮中研製各種火器。
戴梓研製的武器,試驗成功後,就被送往清軍,裝備到清軍中。可以說,戴梓的存在,讓清軍進入了熱武器時代,告別了大刀長矛。隨著火銃和子母炮裝備清軍,清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此後平定三藩,討伐準噶爾,都起到巨大作用。
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清王朝軍隊可能全部放棄大刀長矛,裝備上火銃。這樣的清朝軍隊,到了晚清時期,哪會落入被列強欺辱的境地?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戴梓的才華被人嫉妒。
康熙二十六年,戴梓研究出一種二十八連珠火銃,這種火銃可以連發二十八彈,中間不需要填充彈藥。在記載中:
「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於軍營。」
戴梓將這種火器,進獻到康熙皇帝面前,康熙皇帝大悅,命老師南懷仁前來觀看。南懷仁當時負責清王朝的槍炮鑄造,因為他掌握了槍炮製造的技術,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器重。而戴梓一來到皇宮,就製造出衝天炮,現在又發明出連發火銃。
南懷仁嫉妒戴梓的才華,擔心他會頂替自己的位置,準備陷害戴梓。在記載中:
「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鹹忌之。」
當時張獻忠的養子陳弘勳投誠清朝,被封為宮中的官吏,曾向戴梓索要賄賂。戴梓清廉,哪有銀子給陳弘勳?因此表示拒絕。陳弘勳懷恨在心,找到南懷仁,準備構陷戴梓。
陳弘勳知道自己力量小,於是刻意找到嫉妒戴梓的南懷仁,想讓南懷仁藉助自己的影響力,彈劾戴梓。南懷仁本來就不喜歡戴梓,在陳弘勳的攛掇下,同意了同陳弘勳合作。
南懷仁一份彈劾奏摺,送到康熙皇帝面前,彈劾戴梓「私通東洋」。這個罪名說重不重,說輕不輕,判決全看康熙皇帝的意思。對於曾經研製武器,準備為國家效忠的戴梓,康熙皇帝卻笑了笑說:「將戴梓流放」。在記載中:
「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康熙皇帝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南懷仁是自己的老師,和自己親近。戴梓只是一個外人,哪裡能同自己的老師相比?在老師和戴梓之間,他選擇了老師。可惜他沒明白,南懷仁藏著掖著心懷歹念,戴梓把全部身心奉獻給清帝國。
南懷仁從來不是康熙眼中的自己人,他從來沒想過真心為清朝效力,只是為了攫取利益。南懷仁把槍炮製造技術,緊緊攥在手中,不肯告訴清王朝的工匠。康熙皇帝錯信了南懷仁,貶謫了戴梓,讓清帝國的武器研究陷入癱瘓。
此後,戴梓這位兵器製造專家,被迫離開京城,流放盛京和鐵嶺。他日日夜夜盼著康熙皇帝召他回京,可惜康熙皇帝已經忘記了他,忘記了這個能讓帝國崛起的人。戴梓被流放了三十五年,最終病逝在遼東,享年七十八歲。
清帝國得到了南懷仁,沒有迎來帝國的崛起;清帝國失去了戴梓,繼續恢復到大刀長矛的時代。康熙皇帝錯付真心,想要讓南懷仁真心為清王朝效力,可惜南懷仁只是想要權勢。歷史的車輪滾滾轉動,到了晚清時期,外國列強拿著洋槍洋炮,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康熙皇帝的後代任人欺辱,他如果得知這樣的情形,是否會後悔當初貶謫戴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