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艦載機著艦瞬間)
從地面上來看,航空母艦毫無疑問是龐然大物。然而從艦載機飛行員的角度來看,他們在駕駛艦載機降落的時候,航空母艦在海上就像一片樹葉般大小。因此想要在海上找到航母並且精確在飛行甲板上實現起降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遼寧號航空母艦2012年就服役了,但是直到2015年左右PLAN海軍航空兵的第1個艦載戰鬥機聯隊才形成戰鬥力。艦載機與航母戰鬥力的磨合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一次著艦不慎,一次尾鉤沒掛上阻攔索都有可能給海上機場帶來毀滅性打擊,這種事情幹得最多的就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海軍航空兵以及如今的印度艦載機飛行員。
(殲15艦載機著艦尾鉤掛上攔阻索瞬間)
艦載機在降落時,最重要的裝置無疑就是阻攔索以及阻攔機,前者是掛住艦載機尾鉤的高強度鋼索,後者是固定這根鋼索的裝置。艦載機在降落時為了以防萬一,要時刻準備復飛,因此加速降落已成常態(這點主要是為了防止艦載機飛行員失誤,尾鉤沒有掛上阻攔索),殲-15艦載機的著艦重量在20噸以上,速度在每小時200公裡到300公裡之間,因此其帶給阻攔索的巨大動能衝擊可見一斑。
(殲15在山東號上)
一般來說,合格的航母阻攔索可以承受的力量高達數十萬牛頓的力(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N,1N=1kg×1m/s2),比如說美軍的MK-7型阻攔索,受力極限高達85萬牛頓,對於整體重量比F/A-18"超級大黃蜂"更重的殲-15戰鬥機來說,其對於阻攔索的要求是更高的。
(阻攔索和阻攔機)
如果阻攔索的質量不過關,就會釀成機毀人亡的慘劇。2017年俄羅斯海軍派遣了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前往敘利亞作戰,結果在20天之內連續發生了兩次阻攔索斷裂事故,導致兩架米格-29K艦載機報廢。再往前追溯,美國人的超級航母也發生過類似事故,2003年9月"華盛頓"號阻攔索斷裂導致"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墜海,隨即阻攔索像一條鞭子一樣甩了出去,直接把七人砸傷。
(殲-15著艦瞬間)
除了阻攔索之外,阻攔機也是同樣重要的。阻攔索並不是軟體材料,其壓力之下的彈性形變相當小,因此就要靠阻攔機的導軌幫助其進行緩衝。如果導軌在運行過程中出現阻塞的情況,就有可能導致艦載機受力失衡,扯斷阻攔索甚至是直接解體。阻攔索的每一根導軌長度都達到了數十米,精度誤差要控制在每米不超過六分之一根頭髮絲。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用測量拉線的方法。
(戴振濤團隊在進行數據測量)
中船重工鉗工代表戴振濤就是為這項艱巨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他和他的團隊為了得到準確的阻攔索受力數據,每天要撲在阻攔機上高達14個小時,用10年的時間獲得了百萬數據。他們建立的資料庫對於阻攔機的安裝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才造就了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服役以來,PLAN從未出現過一起阻攔索事故(事實上根據透露,航母尚未服役,艦載機飛行員進行地面模擬訓練的時候,是發生過阻攔索斷裂事故的),保障裝備安全和艦員飛行員的生命才是加強戰鬥力的前提。
(阻攔機工作原理)
阻攔索和阻攔機是真正的"大國玩具",截止到目前世界範圍內也只有中美俄法英印等國家掌握了製造阻攔索的技術,其不僅考驗高端特種鋼鐵的冶煉技術,也考驗編織工藝,即使有能力製造十萬噸巨艦,沒有阻攔索和阻攔機航母都無法形成戰鬥力,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