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靜候來自宇宙邊緣的聲音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FAST靜候來自宇宙邊緣的聲音

上圖為2014年8月21日從FAST饋源艙處拍攝的天空(國家天文臺FAST項目團隊提供);下圖為2016年6月28日從FAST饋源艙處拍攝的天空。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儘管還有兩個月的時間FAST才能正式竣工,但這個位於中國西南山區的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早已按捺不住,在工程的最後衝刺階段便摩拳擦掌——開始接收來自宇宙的信號。

7月3日,隨著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即500米口徑球冠狀主動反射面射電望遠鏡)的最後一塊「鏡片」吊裝完畢,其主體工程反射面單元系統——那口「大鍋」宣告完工。

作為射電望遠鏡,FAST的基本原理和人們常見的鍋式衛星天線相差無幾,主要由反射信號的拋物面和接收信號的饋源兩大部分組成,通過「鍋」的反射聚焦,把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的信號聚攏到一點上。只不過,FAST這口「鍋」更大,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為接收更微弱的宇宙信號,也只有把天線鍋造得更大。

如今「大鍋告成」,科學家未來將在這口鍋裡炒出什麼菜?那些人類用肉眼難以感受到的宇宙信號,又將給這個世界開啟一扇怎樣的窗戶?備受關注的地外文明,能否通過這口大鍋得以證實或證偽?

隨著FAST又一工程節點走進公眾視線,這些問題再次被提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並採訪相關專家試著解碼這一「觀天巨眼」。

已經接收到宇宙信號,但尚不能確認究竟是什麼

按照FAST工程設計,窪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反射面通過索網帶動,可以在射電電源方向上形成300米口徑的瞬時拋物面,使望遠鏡接收機可以同傳統拋物面天線一樣處在焦點上。

如今,反射面單元完工,用FAST工程總工藝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啟明的話說,就好比500米口徑的「大鍋」建成了,300米的「碗」可以在「大鍋」裡滾來滾去,以便接收宇宙信號。

事實上,FAST在此之前的調試過程中,就已經接收到一些信號——這口大鍋的每一次調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次信號「接收」的過程。FAST工程常務副經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說,這也是大科學工程的特點,即邊研究邊製造,邊調試邊使用。

目前,科學家正在對這些一手的宇宙信號進行分析處理。鄭曉年告訴記者,「現在還不能確認。要把背景的雜音過濾掉,看看它究竟『聽』到了什麼。」

畢竟,處於調試階段的「傾聽」環境不夠理想——FAST無法忍受一個充斥著電波的環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曾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不要說用手機,就算是附近使用電器,或者幾十公裡外有飛機向地面發送信息,在FAST那裡都會造成一場電磁風暴。

為此,科學家們不得不把它的出生地選在貴州的偏遠山區——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一個名為大窩凼的「天坑」裡。這裡不通電線,沒有大型工業,最近一個鄉鎮在5公裡外。

鄭曉年說,一旦FAST正式運行後,其方圓5公裡將被劃為無線電寧靜區。這意味著,可以發射無線電信號的電子設備都將被禁止使用。對這口大鍋來說,這將是一個極佳的觀測環境。

「如果有人在月球上打手機,我們也是可以聽到的。」鄭曉年以此來形容FAST的靈敏度。從理論上來看,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根據科研團隊的設想,一旦FAST正式運行,其首要科學目標即是「觀測脈衝星」。脈衝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的最終產物——人類未來有望把脈衝星「改造」成星際導航,為宇宙飛船指明方向。

不過,目前已觀測到的約2000顆脈衝星均在銀河系內,鄭曉年說,FAST將對準的是銀河系外的脈衝星——這對天文界來說也將是一個突破。

尋找外星人?並非沒有這個可能

號稱「看得最遠」「聽力最靈敏」的這口大鍋能收到遙遠太空外星文明的信號嗎?對這個很容易吊起大眾胃口的話題,天文界並非沒有議論。一種說法是——今後一二十年裡,如果地球接收到外星人釋放的信號,那一定有FAST的功勞。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鄭曉年也沒有迴避這個問題。他說,地外文明在天文學界本身還存有爭論。畢竟,科學是講究試驗可驗證的,但一些關於地外生命的可疑信號卻均因沒能重複而無法確認。

事實上,自上世紀30年代美國工程師意外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射電輻射,開啟人類在傳統光學觀測之外這一新的天文窗口——射電天文觀測之後,又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人類目前造出的射電望遠鏡收集到的能量還不夠翻動一頁紙。

不過,不管是科學界的切實研究,還是科幻界的異想天開,人類在探索未知宇宙的道路上,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

剛剛完成主體工程的FAST就是一隻備受期待的「靈敏大耳朵」。FAST工程總經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 與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FAST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排在阿波羅登月之前、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

在FAST最後一塊「鏡片」的吊裝現場,作為受邀來現場觀摩的嘉賓,科幻作家劉慈欣對眼前的這個大傢伙感到「很震撼」。這讓他想到了自己的作品《三體》裡中國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岸工程」。

不少年輕的科學愛好者會把FAST與「紅岸工程」相提並論,對此,劉慈欣表示,兩者並不相同——FAST只用來接收信號而不能向外界主動發射信號,這說明現實中的人類在設計上相對謹慎。他十分期待有一天人類可以通過FAST接收到外星信號。

7月2日,鄭曉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尋找地外生命的確是FAST的一個目標所在,不過,它更像是排在菜單末尾的甜點。在天文學家眼中,FAST試圖回答的是更久遠的問題,比如宇宙演化、脈衝星探測和星際分子。它將幫助解開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質分布與大尺度結構以及星系演化等領域的謎團。

「許多人類探索宇宙的未解之謎,都有望從它身上找到答案。但究竟能看到什麼,在科學研究出來之前,一切都不好說。」鄭曉年說。

FAST所在的射電天文學已是諾獎的搖籃

與光學望遠鏡相比,射電望遠鏡有不少優勢,比如,無線電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無法通過的星際塵埃,因而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更遙遠的未知宇宙。

這也讓FAST所在的射電天文學領域處於天文研究的前沿地帶,並成為諾貝爾獎的搖籃。據了解,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明確基於天文觀測的10項獲獎成果中,有6項出自射電望遠鏡。

按照嚴俊的說法,全新的設計思路,加上得天獨厚的臺址優勢,使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並將在未來20年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那麼,FAST未來如何運行,是否會向國際同行開放共享的問題也備受關注。FAST工程辦公室主任張蜀新透露,FAST正式投入運行後,將有包括科學委員會、時間分配委員會和用戶委員會等機構來進行其科學目標和應用的管理。

具體來說,科學家如果有科研需求,可以向科學委員會提出申請,說明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研究觀測方法等,通過科學委員會評審後方可進行。

張蜀新還表示,FAST將向全球開放,但也會遵循國際慣例,優先選擇本國科學家的項目。鄭曉年也表示,通過觀測更深遠、更清晰的宇宙,無論是在最熱的脈衝星領域,還是在引力波探測方面,FAST都將為中國科學家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看得見」的應用上,隨著FAST的建成,也能夠將我國空間測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軌道延伸到太陽系邊緣,將為我國火星探測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按照計劃,FAST將在今年9月正式竣工,隨後進入全系統的調試階段。

今天,也就是FAST主體完工的第二天,這口「大鍋」方圓5公裡內的通信基站都將暫時關閉一天——新的一次調試開始了,這也意味著,FAST將有可能迎來一批新的宇宙信號。

本報貴州平塘7月4日電

相關焦點

  • 聽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聽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聽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9-02 10:46 戴上耳機來聽聽太陽系各行星發出的聲音吧在浩渺而偉大的宇宙中,人類是多麼渺小!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不代表懂球帝觀點 消息參考來源: 懂球帝 嚴禁商業機構或公司轉載,違者必究;球迷轉載請註明來源「懂球帝」
  • 來自宇宙的謎之聲音
    來自宇宙的神秘聲音?!
  • 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宇宙,所賜給我們不但是生存的家園,更是靈魂的安放。——清荷依人人類,是該覺醒的時候了,打開我們的心門,重組我們的意念,擁抱這個龐大的宇宙。當黎明來臨的時候,讓我們依著光源去喚醒我們靈魂,吸收,宇宙賜給我們的正能量磁場。清晨,第一縷陽光緩緩升起,透徹的光,源源不斷的射入大地。滋生出世間的萬物,也滋養著我們的身心。此時靜下心,你能聆聽到,宇宙賜給我們空靈的聲音,是自然的聲音。
  • 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宇宙到底有多大?真的會有外星人嗎……孩子的世界,思想卻能到達任何觸摸不到的遠方,腦海裡總是裝著天然的奇思妙想和對未知事物的探尋渴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的認知,日常瑣事卻限制了我們的遐想,直到偶然間,聽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一段來自太空的聲音,像是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召喚,被遺忘太久的好奇心再次被激活,終於想起: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宇宙的邊緣在何處?在光速下,我們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
    現在,可見宇宙由從單個點(地球)可以看到的物質,星系和現象組成,它是來自這些化合物,事件和距離的光和其他信號有足夠的時間到達我們自宇宙開始膨脹以來的結果。我們已經能夠探測距離我們大約140億光年外的光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知道大爆炸發生在大約多久以前。然而,這並不是全部。
  • FAST:凝聚中國創新 傾聽宇宙聲音
    只有這樣才能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百米口徑已接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的極限,建造如此巨大的射電望遠鏡,國際上沒有先例,而500米口徑的結構要實現毫米級精度,也前所未有。  「超級工程」擊破技術難題  FAST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利用變形反射面工作的射電望遠鏡,500米的反射面板中有300米的區域實時變形成拋物面,這樣就能接收來自不同方向的電磁波。而FAST能動,靠的就是2200多根下拉索。FAST一生中每一根下拉索至少要反覆拉伸幾十萬次,這對下拉索的質量要求特別高。
  • 這份錄取通知書裡,藏著來自宇宙的聲音……
    光碟上刻錄的是國科大為新生準備的特別禮物——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的像是汽船正在鳴笛離港、草原上的牧民打馬而過,有的像是心臟跳動的聲音、雨聲、手持煙花燃放時發出的聲音……(戴上耳機,假裝自己被錄取)↓↓↓
  • 國科大錄取通知書:黑膠光碟刻錄來自「宇宙的聲音」
    國科大錄取通知書:黑膠光碟刻錄來自
  • 宇宙的邊緣在哪裡?
    大約三個世紀後,當天文學家製作了更先進的望遠鏡並發現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中眾多星系」中的一個時,宇宙的邊界再次向外延伸。很快,他們發現,宇宙也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今,越來越大的的望遠鏡已經告訴我們,可觀測的宇宙直徑可達到難以想像的920億光年,其中大約包含2萬億個星系。但是,天文學家仍不知道,在已知的宇宙之外,到底還有多少未知的宇宙。
  • 在宇宙「邊緣」有什麼?
    人類已經研究宇宙很久了,但是那麼久了人類還是沒有能夠在太空中待得很久,人類走出了地球,研究了銀河系和太陽系,但是人類能夠研究的宇宙範圍是930億光年,但是還不是宇宙的邊緣,人類還是沒能研究得出宇宙之外,沒能到達宇宙的邊緣看一下宇宙之外的世界有什麼,這是十分遺憾的事?
  • 來自銀河系中心和周圍的聲音
    聲音化是將數據轉換成聲音的過程,一個新項目首次將銀河系的中心帶給聽眾。聲音轉化從圖像的左側開始,向右移動,不同的聲音代表著銀河系中心的位置和亮度。位於圖像頂部物體的光被認為是更高的音調,而光的強度控制著音量。恆星和緻密源被轉換成單獨的音符,而氣體和塵埃的延伸雲則產生了一種不斷演化的低音嗡嗡聲。在圖像右下角的明亮區域時,聲音會出現增大。
  • 科普:為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到達宇宙的邊緣
    所以今天我們將從《相對論》中的光速開始進行討論,光速是固定的,但宇宙的大小不是靜態的。早在1920年,科學家就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他們觀察到來自銀河繫到達地球的光正在發生紅移,這意味著它們正以高速遠離我們和彼此。
  • 國科大發出硬核本科生錄取通知書 附贈來自宇宙的聲音
    隨著錄取通知書一起送出的,還有一張黑膠光碟,光碟上刻錄的是國科大為新生準備的特別禮物——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是由國科大師生通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捕獲的15顆脈衝星信號,在經過小限度處理後,以音頻的形式呈現。
  • 趣知識;宇宙的味道、宇宙的聲音及哈勃望遠鏡發現的最大星團
    2003年,美國太空人唐納德·佩蒂特是這樣描述宇宙味道的:金屬味——一種令人愉悅的、甜蜜的金屬氣息。它讓我想起了我大學暑假的時候,用電焊槍修理伐木機時所聞到的那種焊接金屬的味道。」但是科學家認為這不是原始的宇宙味道,而是「高能振動的宇宙顆粒被帶回太空艙內部之後,與空氣混合的結果」。
  • 靜候浮冰渡岸
    動物學家經多年觀察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在不利的情況下,野羚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學會了靜候,在靜候中,它們把不斷漂來的浮冰當成機會,當這些機會被它們一一把握到時,也就順利到達了對岸。  生活中有許多像長角鹿一樣的人,他們懷著遠大的抱負,渴望在人生的路上攻城拔寨,取得成功。
  • 宇宙的邊緣是什麼?
    就是現在的宇宙。宇宙目前還在繼續膨脹,那麼宇宙的邊緣在哪裡呢?他有沒有盡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目前人類最大的哈勃望遠鏡,只能探索到10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無法對更遠的空間進行探索。宇宙的邊緣是虛無縹緲的空間,還是堅不可摧的構造。目前沒有人能夠回答。就算知道答案,也沒有多少意義,因為人類永遠無法到達那個地方。
  • 930億光年外是宇宙的邊緣嗎?如何能到達宇宙的邊緣?
    是宇宙的邊緣嗎?其實答案很簡單:930億光年外還是我們的宇宙。但這樣回答有小朋友就不樂意了,既然還是我們的宇宙,那為什麼說宇宙是930億光年的呢?這就要從930億光年的來歷說起。直徑一般是用在圓(平面二維)或球(立體三維)上的,我們的宇宙是立體的,所以自然就是一個半徑為465億光年的球了。那麼這個球就是我們的宇宙了嗎?如果去到這個球的邊緣上會怎麼樣?伸出手去會不會摸到天使?
  • 回望更早的宇宙:宇宙的邊緣是什麼樣子?
    但當我們看得更遠時,會發現宇宙在遙遠過去的樣子:結構不那麼嚴密、溫度更高、更年輕、演化程度更低。在很多方面,我們能看到的宇宙歷史是有限的。但有一件事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宇宙存在著邊緣:不是在空間上,而是在時間上。
  • 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進場聽講座啦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空軍上尉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 宇宙邊緣到底有什麼?
    想必,大多數人都想知道現在宇宙的邊緣是什麼,這意味著他們實際上想知道未來宇宙的邊緣是什麼,因為宇宙在膨脹,那麼停下來之後的邊界是什麼?但是我們不知道未來宇宙的邊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推斷目前的觀測結果,然後說未來的宇宙會更大或者它會坍縮等等。但重要的是,現在有什麼?我非常希望我們能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讓我惱火的是我們不能,除非它以某種神聖的方式向我們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