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無雙國士 醫教雙馨

2021-01-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微言教育】;

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①

年初

一場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

一位知名疾控專家

夜馳江城,沒有座位

就待在餐車一角閉目養神

明明知道毒瘴彌江城

前方的路布滿荊棘

依然選擇鎧甲披上身

只因對這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

他就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廣州醫科大學教授

鍾南山

教育小微帶你走近他的教育故事

↓↓↓

無雙國士 醫教雙馨

——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

9月5日晚11點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廣醫一院)科研團隊成員關偉傑還在實驗室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特徵。前一天晚上10點多,他接到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電話,又開始新的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科研任務。

從今年1月至今,鍾南山一直帶領團隊攻關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難題。因為一張夜馳武漢時在餐車閉目養神的照片,因為接受採訪時「肯定存在人傳人」的論斷拉響的警報,繼2003年非典之後,鍾南山又一次披上鎧甲,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2月28日,鍾南山團隊論文《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關偉傑說,該論文數據點多、面廣、量大,對中國乃至世界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從1960年擔任原北京醫學院放射醫學教研組助教以來,鍾南山就一直堅持傳道授業、培育新人。在他的推動下,廣州醫科大學相繼在2010年、2013年分別創辦了南山班、南山學院。他工作再忙,也堅持為南山班親自授課。9月4日,鍾南山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床邊教學」引領學生多臨床、反覆臨床

凌晨4點多,廣醫一院一位慢阻肺的患者上完廁所後,突然渾身冒冷汗,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一線值班醫生相繼用了霧化、平喘、速尿等治療手段,均未緩解。要不要按常規給病人氣管插管、連接有創呼吸機?不要機械地執行常規治療流程,總住院醫師秦茵茵想起導師鍾南山的教導。

秦茵茵經常見證導師鍾南山從患者臨床特徵中找到準確病因。1998年,鍾南山深入分析一位病人的臨床特徵,偏向懷疑是肺結核,接到肺結節的病理報告後,他要求病理科再做深切、檢測。跟診的秦茵茵大吃一驚:「病理分析報告不是診療金標準麼,難道也能懷疑?」深切病理檢測發現了「乾酪樣壞死」,鍾南山的懷疑得到證實。

有樣學樣,秦茵茵詢問病情、檢查體徵後,懷疑病人因上廁所用力、肺順應性差,導致自發性氣胸。經X光檢查,證實病人氣胸;秦茵茵馬上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病人血氧很快回升。

鍾南山深知,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容易誤診。從1964年至1971年,鍾南山曾下放農村勞動、當過鍋爐工等,臨床工作荒廢近8年。剛回廣州做急診科醫生,鍾南山第一次出診,就誤將結核病人消化道嘔血當作咳血,病人差點因未能及時搶救而喪命。知恥而後勇。鍾南山拼命學習補短板,扎進臨床一線,很快就從讓領導擔驚受怕的外行,變為能啃硬骨頭的尖刀。

「鍾院士的成長經歷表明,臨床才是醫學生專業成長最好的練兵場。」廣州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建華說。在鍾南山的推動下,廣州醫科大學將南山班、南山學院作為試點,以人體器官系統為統領,整合原本分離的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學校還為學生配備診療經驗豐富的導師,帶他們進醫院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

從大一下學期起,南山學院2015級學生麥泳琳每學期都會先學器官系統基礎知識,隨後到醫院對應的科室實習。麥泳琳發現,導師們都很注重案例教學,「老師們就經常拿真實診療問題,引導我們思考病情如何發生、進展、預後轉歸,教導我們學以致用」。

南山學院學生不但臨床經驗豐富,還更具人文素養。鍾南山一再強調,醫生不是治病,是治病人。由於鍾南山捂熱聽診器再聽診等暖人細節,很多病人一見鍾南山,就說自己的病已經好了一半。在鍾南山指導下,南山學院著力強化人文素養教育,增設醫患溝通、醫學心理學等課程,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義診、關愛老人等志願活動。

為辦好南山班、南山學院,鍾南山親任南山班班主任,很多重大事情,他都親力親為。每次給南山學院學生講課前,鍾南山都要認真做課件,並提前一周發給秦茵茵,讓她幫忙提意見。2017年,申報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時,鍾南山認真準備、提前演練。正式答辯時,評委一見他便肅然起敬說:「鍾老,您親自來了!」當時已81歲的鐘南山回答說:「我的事情我要自己辦。」

培育多學科團隊努力攻克疑難雜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每周三上午、每周四下午,是鍾南山雷打不動的大查房、門診時間。面對這些疑難病患者,他身體力行「走一步看一步」的診療原則。「鍾老師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講依據。他再三要求我們說話、看病都要有理有據,不能輕易下結論。」秦茵茵發現,對複雜的臨床病例,鍾南山不會直接給定論,而是先對患者進行輔助檢查,必要時給予試驗性的診治,隨後密切關注病情變化、治療效果,動態調整治療方案,直至確診病因、病情緩解。

鍾南山對自己的病人會關注到底,門診、查房時,對病人病症、療效等前後變化問得非常仔細。對病人跟蹤調查不及時、交流溝通不深入的博士生,會被鍾南山當場問住。「鍾院士多次強調,這些患者此前已到多家醫院尋醫問藥,到這裡就想抓住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病人病症,儘量不放過任何能追蹤到病魔的蛛絲馬跡,要想盡辦法幫病人打敗病魔。」關偉傑已將鍾南山律己律人的嚴格要求,從壓力變成了習慣。

正是堅守在臨床與疑難雜症作鬥爭,鍾南山較早就與非典等新型病毒正面交鋒。正是靠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實踐,迎戰非典病毒這個全新敵人時,他帶隊摸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療經驗。當國內疾控權威公開宣稱病原是衣原體時,他能用診治一線的實踐案例去證偽。「醫學上說假話是要出人命的。」一步接一步地踏實治學,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是鍾南山為人處世、教書育人的重要原則。

「鍾院士從不以權威自居。對於不了解的細節問題,他經常向相關專家哪怕是年輕人說,我要向你請教。」鍾南山就多次與團隊成員、廣醫一院博導梁文華,就研究細節進行探討。

「鍾院士非常注重團隊合作,他常說,不是靠他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而是靠他組織大家來解決問題。」秦茵茵回憶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學科協作診療模式還沒出現之前,鍾南山就經常組織不同科室專家,共同對疑難雜症患者進行會診。鍾南山經常向學生強調,醫生給病人看病,不能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他的患者如存在呼吸系統以外的病症,他就會請相關科室專家一同診治。

病例分析會議室是鍾南山帶領多兵團作戰的指揮室。「鍾老師經常很真誠地在會上說,他只對呼吸專業懂得多一點,心臟、胃腸等方向所知不多,需要多向大家請教。」秦茵茵發現,鍾南山再三強調這裡沒有等級,鼓勵爭鋒,鼓勵每個與會醫生暢所欲言,合力為病人找出最佳治療方案。他總是先認真記每個醫生的發言,筆記做得全場最滿,最後才表達個人意見。

新想法、好方法在這裡激發、總結、交流。有的學生原來不善表達,經過鍛鍊後,表達、邏輯等能力快速提升。講話有邏輯、列數據、擺問題、有方案,是大家對鍾南山學生的一致印象。

做科研是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發論文

9月下旬,第4屆世界支氣管擴張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病大會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關偉傑將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會。這正因為他在支氣管擴張(簡稱支擴)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們原來不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更別說如何有效預防。」關偉傑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支擴發病率將近1%。但在2011年前,由於相關研究匱乏,該病臨床治療一直沿用增強病人免疫力、幫助排痰等傳統路徑。但部分病人病情突然加重,咯血、住院。

對難以解決的疑難病症,鍾南山帶隊將其作為科研攻關新課題、新方向。2011年,關偉傑成為鍾南山的博士生,鍾南山就希望他將支擴作為主攻方向,「實踐醫學科研要為治病救人服務。支氣管擴張研究雖然短時間難以出成果,但現在病人急需我們用科研幫忙解決問題,我們就要甘於坐冷板凳,勇於開拓」。

鍾南山指導關偉傑團隊幾乎從零開始,在支擴發病機制、氣道研究、治療建議等方面努力探路。歷經5年攻關,2016年,《歐洲呼吸雜誌》主動邀請關偉傑就支擴研究成果撰寫述評。鍾南山常叮囑關偉傑等學生,要將造福病人而非論文,作為科研主攻方向。團隊持續深耕,支擴發病原因、診療方案的研究成果被寫進2018年支擴國際診治指南,很多成果為預防、治療該病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撐。

邏輯思維對做好科研、治病救人都很重要,鍾南山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秦茵茵跟鍾南山讀博期間,對慢阻肺患者呼吸肌適應性進行研究。她原本希望得到陽性的關鍵數據,但用時約6個月,多次實驗結果都是陰性。

「實驗與預設結果不一致,並不意味著這些研究沒用。科研本來就是創新,要發散思維,可能就有新收穫。」鍾南山引導秦茵茵打破定式思維,逆向考慮問題。柳暗花明又一村,秦茵茵通過反推、多角度等方法,梳理出新成果。

作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最強大腦」的領軍人物,鍾南山帶隊將一流科研資源變為一流育人資源,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互動倍增。南山學院學生分別奪得4項、32項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在鍾南山引領下,臨床團隊在一線發現新課題,科研團隊在後方努力攻關,助推臨床診治實現新突破,人才在攻堅克難中磨鍊而出。強帶弱、老帶新,治病救人、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同頻共振、相輔相成。

作者 | 劉盾、黎鑑遠、陳蘋

來源 |《中國教育報》,圖片素材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微信號

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微信號:jybxwb)

相關焦點

  • 鍾南山院士年薪是多少人民幣?
    1936年10月,鍾南山出生於南京的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親鍾世藩早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當時有名的兒科專家。受家庭風氣的影響,鍾南山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醫學家。1956年,鍾南山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不過,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鍾南山對醫學並沒有特別多的興趣。相反,他的主要興趣點在體育。
  • 一份來自鍾南山爺爺的信,一定要讀給孩子聽!
    他們之中: 有勇敢逆行,直面病魔的醫務工作者; 有爭分奪秒,提供後勤服務的保障者; 有無數在背後伸手相助,吶喊助威的你我他; 還有告誡大家不要涉足險地,自己去毅然前往的無雙國士。
  • 鍾南山的世界你懂嗎?!藝人沈佳欣質問鍾南山引公憤
    導讀請不要神化鍾南山、捧殺鍾南山,也請不要質疑、詆毀鍾南山!來源:醫脈通作者:蘇暄本文由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現在來回擊一下這位藝人的質疑,鍾院士做了什麼,才夠格稱為無雙國士?(雖然可能是對牛彈琴,無知無腦的人能懂嗎)鍾南山兩次大膽說出「人傳人」的事實,扭轉了抗疫的形勢,拉開了全國抗疫的序幕。
  • 懸壺甲子 醫教雙馨——記廣州醫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2020年1月,當人們正歡天喜地準備迎接中國農曆新年的到來時,18日,鍾南山卻接到緊急任務。為儘快了解武漢當地實際情況,他在春節車票緊張的情況下,與助理匆匆趕到廣州南站,購買了無座的車票趕赴武漢。由於正處春運期間,鍾南山與助理只能夠在餐車中找到兩個位置。
  • 鍾南山:院士、戰士、國士!全角度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 鍾南山! 小鮮肉讓位,流量IP一邊去! 是的,連我讀書不多的老母親都說:終南山是一座名山,鍾南山是一個名人!
  • 袁隆平+鍾南山=醫食無憂
    今天,一條袁隆平和鍾南山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 2011年,鍾南山在某頒獎盛典上為袁隆平頒獎,期間還打趣說:「我剛給隆平大哥檢查過身體,但是以後別再抽菸了,好不好?」 眾多網友向這對「醫食無憂組合」致敬。
  • 鍾南山《天使禮讚》現場「首秀歌喉」,節目舞臺上演「抗疫十二時辰」
    他就是被網友尊稱為「國士」的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四個月後,他終於卸下肩上沉重的壓力,帶領團隊驚喜亮相《天使禮讚》。節目中,鍾南山不僅向觀眾普及了當下應該注意的防護提示和專業建議,更是講述了他在醫護行業堅守至今的所思所想。在連線最後,鍾南山和他的團隊獻出「音樂首秀」,一同唱響《堅信愛會贏》,鼓勵大家一起共克時艱,迎接勝利的到來。
  • 方舟子和黃秋生到底做了什麼,可以這樣子口無遮攔質疑鍾南山?
    不久前,方舟子和黃秋生公開質疑了「國士」鍾南山,一時間在網上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議論。那麼,這兩個人到底做了什麼,可以這樣子口無遮攔質疑鍾南山?先回顧一下:01.上個月,有著「打假」狂人稱號的方舟子,在某平臺上公開質疑鍾南山,說鍾老在公共場合戴口罩, 而去病房探望患者時,卻沒有戴口罩,還說鍾老不符合醫學規範。一時間,網上也出現了「某些人」,對這個事情議論紛紛。只是,方舟子的言論沒多久就被闢謠了。
  • 《鍾南山:蒼生在上》——從抗擊「非典」到「新冠」疫情,全面展現...
    該書記述了醫者鍾南山的感人故事,及其身上可貴的脊梁精神。鍾南山是嶺南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以仁心為本心,敢醫敢言。本書側重描寫了在 「非典」「新冠」這兩場「戰疫」中,鍾南山所履行的醫者責任。同時穿插了鍾南山的家學淵源、成長求學經歷,他所帶領的團隊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等故事,立體地展現了這一位備受敬仰的院士形象。鍾南山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鍾南山:蒼生在上》在權威文學雜誌《收穫》上首發,獲《新華文摘》《光明日報》《散文海外版》轉載,「學習強國」首頁推薦。
  • 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那些天,鍾南山從廣州到武漢,再從武漢到北京,又從北京回到武漢。鍾南山馬不停蹄了解疫情、研究隔離和治療方案、出席新聞發布會、連線媒體直播、向全國人民通報最新情況、預測疫情走向。連財新社的記者都感慨地說,如果說要選出春節最忙的人,非鍾南山院士莫屬。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1979年10月20日,輾轉前往英國留學的鐘南山,在貝爾加湖畔繞行的火車上度過了自己43歲的生日。車窗外是大森林,大雪已經紛紛揚揚落下,鍾南山看得著迷,他想:「未來會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呢?」他那時候不太會想到,41年後的生日時,等著他的,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共和國勳章」的榮譽,更有一場場事關全人類健康福祉的硬仗。
  • 鍾南山院士抗疫日程表引人淚目,這些感人的故事值得講給孩子聽|...
    近日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秘書透露鍾南山院士疫情期間前往武漢的更多細節一張日程表衝上熱搜鍾南山疫情期間的日程表一條條信息密密麻麻寫滿紙張在紙面上記錄的這些行程背後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不斷溝通,費心準備1月20日晚鐘南山院士曾接受白巖松採訪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鐘院士因太過勞累沒有立刻回答上來採訪結束後鍾南山對秘書蘇越明說「我的腦子都已經木了,
  • 沈佳欣質疑鍾南山院士,其微博漲粉數萬,這幫都是什麼人啊?
    前兩天質疑鍾南山院士的演員沈佳欣,外網推上出現了同名的帳號,簡介裡寫明:因懟鍾南山被封殺。推文裡,她哭訴自己在國內被禁言的經歷,很短時間內就得到了1.7萬粉絲關注,看來這是國內玩不轉,瞬間轉身到國外變成民主逗士,要收割反華分子的流量了。
  • 戰「疫」中的鐘南山:守護蒼生
    30日早上6點,鍾南山與他會面。由於鍾南山當天要趕到北京參加全國疫情防治策略座談會,利普金教授在他前往機場的車上與他探討疫情。白雲機場到了,他們在航站樓前告別。飛機起飛,幾個危重病人的治療方案攤開在鍾南山的活動桌板上,他要在飛行時間內確定救治辦法。下了飛機出首都機場航站樓,北京衛視的記者接他上車,在路上對他進行專訪,許多社會關心的重要問題需要他及時回答。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這一篇論文將SCI打下神壇
    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據統計,鍾南山院士現84歲,截止2010年,發表論文150多篇。到現在,200篇左右。如果按照論文統計時間和以20歲開始發表論文上看,鍾南山院士平均每年約2.78篇,也就是平均4個月一篇。
  • 《還是鍾南山》首發,講述鍾南山抗疫事跡
    由魏東海博士撰寫,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經濟日報出版社共同策劃《還是鍾南山》一書正式出版發行。作者親述:為何《還是鍾南山》據悉,2003年5月,經濟日報出版社與媒體人秦朔共同策劃出版了《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17年後的今天,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經濟日報出版社、秦朔聯合策劃,將《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重新修訂、改名為《還是鍾南山》,再次進行發布。
  • 影評|士不可以不弘毅——談談電影《趙氏孤兒》裡的「士」
    在這一價值體認下,出現了一個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而言,堪稱尊榮的稱謂——「士」。這是「國士無雙」裡的那個士,它讓出身草根的普通人通過自身的作為以及源自精神價值高度上的修行而獲得了足以與權貴相媲美的歷史地位。程嬰就是這樣的一個「士」。這個平凡的人,在趙盾一族被滅門時,冒死救下了趙氏唯一的血脈,亦即歷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出現新課題——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目前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總結中國的抗疫經驗,鍾南山認為,關鍵還是做到了四早:早防護、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診斷、早隔離是非常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