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的時候,他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他成績優異,學習成績年年全年級第一。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還獲得了數學系的學士學位。
後面赴美深造,在還沒有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時,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在當時給予了他非常好的研究環境,在短短9年,他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成為了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
他是結構生物學家,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還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他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他與錢學森一般,放棄了美國的高薪,或是成熟的行業環境,投入到了國內相對空白的領域,為祖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他就是:施一公。
施一公的祖父叫做施平,是原上海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施平出生於1911年,今年的11月1日正是他的109歲生日,他的孫子,繼承了老一輩的風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施一公曾在他的專訪中回憶,當年他去英國使館籤證,隊很長,但是那些籤證官不搭不理地讓人填表,一次又一次地打回來,重新排隊,籤證官根本就不尊重人,這讓施一公感覺很異樣,非常生氣,施一公本是留學生,比他們聰明,比他們能幹,那些籤證官憑什麼?而像施一公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回國呢?
在回國後,2010年,施一公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這個獎每年只獎勵兩三位國際生物物理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並且年紀在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2014年,施一公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這是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他也成為了中國首位獲得該獎的科學家。
施一公先生獲得的獎項很多,取得的成就也很巨大,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身上具有的傲骨,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傲骨,現在的今天,多少留學生一去不回,若不是今年的疫情,可能某些留學生就永遠留在了國外,漸漸的把自己的根給忘了。
每個留學生都有自己的選擇,不過他們應該好好學一學施一公先生這種精神,這種民族傲骨!但願中國不會再出現那種覺得國外空氣都更加香甜的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