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科技 「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燃爆亦莊
9月21日,「2019當代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啟動儀式、「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開幕式暨朝藝術科技中心落成開館典禮,在位於北京經濟開發區的朝林廣場隆重舉行,各界嘉賓數百人參加了本次慶典。一場「藝術 × 科技」的超絕展覽讓觀眾們大開眼界。
數字藝術顛覆你的想像
在當天儀式上,「2019當代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策展人王泊喬介紹了本次「一帶一路」巡展的概況。王泊喬說,藝術和科技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這是我這十幾年來一直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也是這次展覽的主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尋找到了這樣一批藝術家:既有多位任教於中央美院、電影學院等知名藝術院校的教授;也有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博導、博士和實驗室團隊;還有代表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
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藝術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不再只是繪畫、雕塑等傳統形式,而是具有了更多元的形態和想像空間,在聽覺視覺以及感官上能夠給觀眾帶來綜合體驗,互動性也達到了其它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程度,從藝術表現的角度來講,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顛覆和革新。
史上首次一帶一路」巡展
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聯盟秘書長李佳臻在致辭中表示,作為第七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的重點活動之一,「2019當代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匯集了27位最能代表中國當代數字藝術發展現狀的藝術家參加北京預展,每人一件作品,大部分藝術家的作品還將參加羅馬、比什凱克巡展。參展作品科技氣息濃烈,有全息、人工智慧、AR、VR、沉浸式投影、全自動機械裝置等,皆飽含鮮明的中華文化理念和元素,用科技手段和數字媒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文化新形象。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數字藝術的首次「一代一路」巡展,在中國美術史和「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
數字藝術背後是國家實力
作為受邀參加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費俊強烈感受到西方社會對中國當代社會文化非常不了解、對中國科技發展和藝術發展的現狀非常不了解。
開幕式上,費俊談到,很多觀眾來到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之後非常驚訝——他們原本以為看到的會是傳統中國畫,甚至是民間工藝,沒想到卻是數字藝術。他們很難想像,今天,在中國科技高速發展後,已經在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新成就和長足的進步。
很多觀眾興致前來,但卻因為手機太老,無法互動體驗和欣賞中國館內的數字藝術作品,感到十分遺憾。而館內原本的義大利路由器,也不得不換成華為的路由器,不是為了做宣傳,而是因為原來的路由器真的不行。費俊說,這時候,他才真正體會到,中國數字藝術蓬勃發展的背後,是國家實力的騰飛。所以,本次展覽作為中國數字藝術的首次「一帶一路」巡展,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今天,每一位中國人,在熱情擁抱數位技術的同時,也在營造著一個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數位化生活場景。這個場景,是未來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雖然,現在關注和研究數字藝術的,多是專業人士,但是,數字藝術與硬體設備、文化產業、軟體產業,是高度緊密貼合在一起的,所以未來具備非常廣闊的社會前景。
朝藝術科技中心人氣爆棚
科技乘以藝術,等於什麼?就像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的那樣,這,是個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數百位嘉賓在開幕式結束後,來到位於朝林廣場B座6層的朝科技藝術中心一探究竟。
「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都是當今中國數字藝術領域的著名學術專家和頂尖藝術家,很多人都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這些藝術名家的高水準的藝術作品,激發了觀眾們的熱情。整個朝藝術科技中心內,人潮洶湧,激情澎湃,一件件炫酷、美妙的數字藝術作品,不但奇幻,而且炫麗,令觀眾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
這些作品,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氣息,給觀眾帶來超級震撼的藝術體驗,而這種體驗,是很多觀眾在以前的人生經歷中從未遇到過的。
互動體驗點燃爆觀眾激情
數字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其參與性,也就是展品與觀眾的互動體驗。昨天的開館首展中,林俊廷《降靈》帶有互動體驗性的作品,最受觀眾青睞,很多隨家長前來觀展的孩子們,紛紛體驗玩耍藝術的樂趣。
《降靈》這是引領當代華人新媒體藝術風潮的代表性人物——林俊廷的2019年新作。牆面的相框中有三道符咒,用IPAD掃描符咒,相框中的符咒會抖動起來,並且IPAD中會呈現出鳳凰飛翔、金龍騰雲、大鵬展翅等動態圖案,並且,隨著IPAD的移動,這些動態圖案會疊加在攝像頭捕捉到的周圍環境畫面上,十分有趣。
機器生命引發深刻討論
本次展覽中,李子勳《序列飛行器》、邱宇《機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鏡子中被控制的眼睛看到他》、高峰《人工智慧道子繪畫五個扇面》等作品,探討的是機器生命體相關哲學命題,這些作品以新穎的題材、科幻的外形、人工智慧的衍展內涵,引發了觀眾們的深刻思考。很多觀眾想講解人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問題,連藝術家本人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臺灣藝術家李子勳的《序列飛行器》是對機器生命的一種思考和詮釋。他將對未知事物的無限幻想,轉化成獨特的機械美學型態,創造一種介於生命體、無生命體之間的「仿生物」,是一種近似飛行器的動態雕塑。
邱宇的《機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鏡子中被控制的眼睛看到他》表現的場景是:一隻機械手,在悄然觀察周圍的環境。突然,機械手發現了一面鏡子,然後,機械手控制的眼睛,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機械手控制的眼睛,和鏡子中的眼睛,在互相凝視中,重新產生對自我和生命的認知。這件作品在探討「機器是否有意識」這個命題,這不但是個科學命題,也是個哲學命題,如今,藝術家又為它增加了藝術命題的屬性……
《人工智慧道子繪畫五個扇面》是由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博士後高峰開發的「道子繪畫系統」創作,是100%純正的機器智能繪畫,不帶任何人類後期加工。這件作品提示我們:在人工智慧時代,就連藝術家這個職業,也可能被機器取代,也許有一天,當機器藝術家對人類藝術家發起降維打擊的時候,人類文明中最璀璨、最精緻的部分,將會變得像肥皂泡一樣脆弱,一樣毫無意義……
東西方傳統文化精髓對話
展覽中,費俊等人《時間的形態·京劇》和繆曉春《從頭再來》分別佔據了朝藝術科技中心的兩個整體牆面,組成一個90度角格局,氣勢十分宏大。這兩件作品的作者費俊和繆曉春,都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都是當今中國數字藝術領域的著名學術專家和頂尖藝術家,展出作品分別以京劇和西方傳統經典藝術作品作為創作素材,在京劇和西方音樂的映襯下,巨幅畫面交融,在展覽現場,形成了一場東西方傳統文化精髓的對話,吸引大批觀眾駐足觀看。
《時間的形態·京劇》對天津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武生黃齊峰,京劇名家杜近芳弟子、梅派青衣閆文倩的表演藝術視頻資料,進行了動態化和材料化的凝固,形成動感與質感並存的姿態時間雕塑,並用視頻的形式加以展示。這件作品試圖通過新的技術、新的數字媒體的手段,去表達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中所生成的姿態痕跡。
《重頭再來》將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末的20餘幅經典繪畫作品,進行了重新演繹。作者繆曉春利用3D建模技術,將名畫中的人物、建築、環境等設計成動畫,並且加入劇情,融合成故事,通過視頻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沉浸空間秒變網紅空間
展覽中,有兩個獨立的沉浸式空間,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全身心的藝術體驗,分別是:卜樺《公元3012、未來慌、野蠻叢生》和關印《源點》。這兩個空間,隨便面積不大,但經過藝術處理後,仿佛無比開闊,奇異瑰麗,炫酷魔幻,走進其中,是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隨著四周和腳下圖案的變換,有時候仿佛是置身虛幻世界,有時候又仿佛是走在天地邊緣。
這兩個空間,總是人滿為患,觀眾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然後發朋友圈,讓這兩個沉浸式空間秒變網紅空間。
卜樺《公元3012》是日本福岡三年展最受歡迎的一件作品,而且她的一件巨大數字藝術作品被永久陳列和展示在日本亞洲美術館入口大廳。日本是動畫之國,藝術家的創作水平和觀眾的審美水平都很高,對卜樺如此追捧可見她的重要性。
關印《源點》由一個圓點開始,引發一系列的運動形式,包含二維與三維空間的運動、單體運動與群體運動、模擬自然現象的物理運動等,通過單純的圓點運動,追溯運動的本質。
四位教授級作品彰顯學術品質
「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中共有費俊、繆曉春、劉旭光、洪強四位教授的作品,以及高峰、邱宇兩位博士的作品參展,彰顯了區別於時下一般展覽的、較高的學術品質。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旭光是質覺美術理論的創造者,他參展的《磁場—衍場》所探索的,是形質與介質的語言和視覺中的可能性,以及視覺的物理性媒介到數字媒介的表達方式。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著名新媒體藝術家洪強《道生一》把《道德經》的文字,拆解成偏旁部首,然後,製作成視頻,然後在屏幕上循環播放,用書法線條的軌跡來探討《道德經》中「一」的概念,解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
賽博格的世界你不懂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賽博格越來越成為熱議的社會性話題。本次展覽中,田曉磊《偉大》盧彬《生死倫》等作品,就以賽博格世界為素材創作。
多媒體影像《偉大》的作者田曉磊認為:人類並非進化的終端,只是自然生命與人工製造之間的一個過渡存在。《偉大》將西方藝術史上耳熟能詳的經典形象,進行二次創作,結合了宗教與科技,按照佛教中「唐卡」的形式,塑造成新形象,構建出一種獨特的視覺體系。
《生死倫》的內涵比《偉大》更加深奧——這部動畫視頻通過結合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圖》和博斯《人間樂園》中東西方對於生死的不同觀念,探討信息化賽博格世界的生死倫理問題。
▼
▼
地址:朝藝術科技中心
位置:北京亦莊朝林廣場B座6層
駕車導航:北京亦莊朝林廣場
地鐵:亦莊線-榮京東街站
展期:2019年9月22日——2020年3月21日
開放時間:每周二 - 周日 10:00——18:00
▼
策展人:王泊喬
參展藝術家
繆曉春、費俊、卜樺、許仲敏、劉旭光、林俊廷、洪強、邱黯雄、李子勳、邱宇、田曉磊、高峰、李勝玲、劉陶、張麗丹、盧杉、趙旭、蔣非默、高鳴、
關印、雲澤、劉曉斌、苑辰、馮秀芳、吳聰、徐梓宸、鄭宏昌
總策劃:呂本富
展覽委員會
王泊喬、李佳臻、張海濤、王光偉、田政、李傑、劉亮、王健、劉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