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2018年11月3日,「巴蜀之光——國際公共數碼藝術展,暨英國流明數碼藝術全球展覽·中國成都特展」在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辦,本次展覽由成都市興光華城市建設有限公司委託國際數碼藝術獎項-Lumen Prize亞洲區代表藝由(上海)文化發展文化有限公司策劃。為打造屬於成都市的光華大道之非遺綠道,展覽圍繞「非遺」文化、國際創新設計與藝術兩大主題,邀請了德國藝術家史蒂芬·瑞斯(Stefan Reiss) 及其合作藝術家亞歷山大·揚克 (Alexander Janke)、荷蘭藝術家泰斯·比斯克(Thijs Biersteker) 、英國電子藝術團隊吉布森/馬爾泰利( Gibson / Martelli)和臺灣藝術家王連晟 (Lien-Cheng Wang)等4位榮獲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的優秀國際藝術家(組合),一同打造基於成都文化歷史和具有傳承精神的公共藝術展覽。展覽結束後,部分作品也將作為綠道的一個組成部分,留在光華大道之非遺綠道上繼續展示。
夜景中的藝術作品
成都,不僅是中國當代藝術活躍之都,也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成都百分之七十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青羊區的範圍內。興光華作為青羊區國有平臺公司,在大力推進青羊區文創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從成都本土文化基底(包括但不限於非遺文化、蜀文化、詩歌文化等)中汲取成都的特色文化肌理,以創新與活力為古樸的文化脈絡賦能,將藝術和設計的美感與科技力量合二為一,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步伐中。
「蜀」代表四川,公共數碼藝術之「光」將點亮成都。本次展覽以「非遺」為主題,將剪紙、刺繡、戲劇、傳統製造技藝等「非遺」文化與當代數碼藝術結合,為藝術家的創造和交流提供了豐沛文化母題和創造空間,從而激活更多的話題及語境。藝術家走出個體的象牙塔,將當地環境、特色非遺文化相互協同,創作出超越慣常經驗的作品。在本次展覽中,人們將感受到藝術家與觀者、作品與環境不再只是一個主客體的存在,它們兼具互生共融的關係和思考方式。
駐足作品前的小觀眾
興光華公司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辦方,旨在弘揚成都傳統文化的同時,探尋文創與科技結合的方式,為青羊區的文創產業發展找尋新的途徑與方向。公司將「巴蜀之光」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希望藉由當代國際數碼藝術大師之手,喚起成都人民對於傳統非遺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向大眾展示青羊區文創產業的沉澱與新意,呼喚更多對文創產業抱有熱忱和想法的個人與企業,加入到青羊區文創產業發展的事業中來。
參展作品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映射出別樣的巴蜀夜景
本次展覽試圖改變過去藝術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關係,在城市中重建人與藝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重新認識到城市的魅力所在,喚醒標準化城市的活力,並展示當代藝術在公共領域的多種可能性。同時也能讓海外藝術家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韻味,向世界傳遞「蜀地文化」的精髓,梳理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互通互激的關係。展覽將持續至12月3日。
藝術家及展品
史蒂芬·瑞斯& 亞歷山大·揚克/ O.T. 981風箏的轉換
德國藝術家史蒂芬·瑞斯的作品,是對製圖、繪畫、雕刻、裝置、投影和表演等領域的研究。在本次成都的展覽中,史蒂芬·瑞斯攜手亞歷山大·揚克,將再次帶來O.T.系列作品,這也是藝術家本人已持續多年的項目,藝術家以傳統手工技藝——風箏作為原型概念,通過各種材料的運用,模仿風箏的形態。
史蒂芬·瑞斯曾榮獲2016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項。他致力於通過為不同的媒介開發出特定的作品。他將背景關係、材料與實踐複雜性展現出來,其所有作品都以直線線條作為創作基礎。
泰斯·比斯克/自然之聲
泰斯·比斯克現階段的作品專注於探索人類、科學和自然之間的奧秘。在這次的作品《自然之聲》中,藝術家以「蜀」的同音字「樹」,作為作品的藝術呈現形態,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聆聽自然的聲音,讓「有意識」與「無意識」並行,交織於藝術家構建的數字世界。將同時發生的一切都作為「樹」的養料,並將其間的變化直接呈現給觀眾。
作為2017年流明數碼藝術大獎冠軍作品的藝術家,泰斯·比斯克對現今社會中的變化有絕對的敏銳度,並通過自己的裝置作品,將生物、數據與科技進行結合。他的作品呈現效果不僅在視覺上讓觀眾達到絕佳的感官體驗,更能令觀眾思考背後的現象。
英國電子藝術團隊吉布森/馬爾泰利/星神,月兔
露絲·吉布森與布魯諾·馬爾泰利生活及居住於英國倫敦,在本次「巴蜀之光」展覽中,兩位藝術家脫胎於川劇表演中「變臉」而生的靈感,將傳統川劇中的臉譜通過計算機的運算,一個代表「傳統」,另一個代表「未來」,從臉譜中顏色到情緒轉變的各種狀態,再從空間的界定到數碼藝術的延伸,將變臉本身想要傳遞的情感變化也融入其中。
露絲·吉布森與布魯諾·馬爾泰利的第一個合作作品被授予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此後二人合作並稱為英國電子藝術工作室吉布森/馬爾泰利工作室,並於2015年獲得流明數碼藝術獎項。吉布森/馬爾泰利工作室使用表演動作捕捉,計算機生成模型,和一系列技術(包括虛擬實境)進行實時模擬。讓藝術作品建立在遊戲引擎內,環繞聲增強沉浸感。他們將自我這個角色帶入技術,從而發現體會玩家、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概念。就像是熟悉的電子遊戲、藝術傳統及場景之間的緊密聯繫。
王連晟/ 蜀道四象
王連晟是一名數碼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本次展出作品「蜀道四象」為一動力燈光雕塑,觀眾可以看到許多鏤空剪紙風格的雕塑中,像是呼吸的燈光象徵著巴蜀的活力。而雕塑中的主題總共分成四個面向,分別為「自然」、「人文」、「食物」、「動物」。在自然的面向中,可以看到以竹林、日月為主題的圖像;以人文為主題的雕塑中,可以看到四川變臉與圖騰之美;在食物以及動物為主題的剪紙雕塑,觀眾可以看到以四川火鍋、辣椒、熊貓等圖像。四象呼應的是中國水墨畫中的四時,在畫面的主題上也呼應了百物生焉的狀態,觀眾可以在巨大的雕塑中穿梭、遊走。藝術家冀望透過這種方式,使大眾再次注意到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
王連晟的裝置作品常以數量的方式以達到一種特異的身體感知。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藝術家近年來致力於程式演算影像與聲的契合,現任城氏互動設計工作室負責人。王連晟曾獲得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雕塑類首獎等,並於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巴蜀之光」不僅以當代數媒藝術觀念為代表和呈現對象,而且關注當前沿數碼藝術在傳統文化或社會空間中融入、碰撞和激發時,一切波動與轉換對藝術形式的塑造。由此,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四位藝術家(團隊)通過結合非遺文化和數碼藝術,表達出當代藝術在城市元素中的特殊處境。以公共藝術拉近非遺文化與大眾的審美距離,科技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主辦方:成都市興光華城市建設有限公司
承辦方: 藝由(上海)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英國流明數碼藝術大獎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
展期:2018年11月3日-12月3日
地址:成都市青羊區光華大道二段601號 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
參展藝術家:史蒂芬·瑞斯(2016年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藝術家)& 亞歷山大·揚克、泰斯·比斯克(2017年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冠軍)、英國電子藝術團隊吉布森/馬爾泰利(2015年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冠軍)、王連晟(2017年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