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家劉剛:科技奇點已經到來,加密藝術打破傳統邊界

2020-12-04 星環財經

作者 | 李小平

來源 | 巴比特資訊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如何將區塊鏈應用於藝術領域」已成為當代藝術圈的前沿議題之一,加密藝術(Crypto Art)隨之誕生。

自2019年年底以來,加密藝術如同潮水一般,湧向傳統藝術的邊界,無論是發行、交易,還是拍賣、策展,一個平行於傳統藝術的鏈上藝術生態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家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劉剛老師便是其中之一。

劉剛出生於1965年,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院長,是中國最早從事純抽象繪畫創作的藝術家之一,致力於抽象藝術的創作和教學。

左四為劉剛老師

8月29日,劉剛老師開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最新個展「共有秩序」。本次展覽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下部分是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舉行,集中展示1987年至今的抽象藝術作品;線上部分是在基於區塊鏈的虛擬世界Cryptovoxels上進行展示,這是中國藝術家首次將其數字作品NFT納入個展的範疇。

在此背景下,記者對劉剛老師進行了一次線上專訪。劉剛老師的微信ID叫「一生無用」,正如他在專訪中所說「藝術已經沒什麼用,藝術家是為自己而創作」。他坦言自己身上有一種矛盾感,一面是60年代出生的人所特有的時代印記,導致他對電腦等新科技並不熟悉;另一面是他對科技發展有著樂觀和開放的態度,「區塊鏈將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極力支持自己的學生擁抱時代浪潮。

談個展

本次劉剛老師的線上展覽,是由其學生孫博涵所帶領的BCA團隊(Block Create Art)策劃。半透明的開放式空間,1:1復刻線下特展的光影隧道,三層展廳外加光影瀑布,在Cryptovoxels中展現了38幅純數字的繪畫作品。截至發稿,該空間已有2955次訪問次數。

這次個展為什麼把作品放在區塊鏈的虛擬世界上?

劉剛:兩個原因,一是對區塊鏈的好奇,二是為了支持自己的學生。我的印象很深刻,當年我們創作藝術品,要先畫出一張畫,拍完膠片,經過掃描後變成數字形式,最後印刷出來。後來有了數位相機,大家都認為數位相機拍的薄,膠片要厚,但還是要經過兩次轉換成數字形式,所以一般還是用膠片。現在柯達、富士都消失,90後甚至都沒有膠片的概念。因此要相信技術進步,特別是在版權方面,區塊鏈可用來保護版權。另外,區塊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個行業大多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世界的未來肯定是他們的,只有年輕人敢拿自己的青春和金錢去冒險,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在區塊鏈上有所探索,畫畫是一生的事情,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能為他們盡微薄之力。

具體是如何把作品放到區塊鏈上?

劉剛:這部分的工作是交給博涵完成的,線上部分和線下實體展覽有所不同,線上是純數位化的作品,通過提煉此前創作的元素,經過數位化的手段和編程來實現。在現實世界,我們通過LED屏來呈現數字藝術作品。這次在基於區塊鏈的虛擬世界Cryptovoxels上,我們根據數字藝術品的一套模型(比如效果圖),按照一定的比例在Cryptovoxels的坐標上同步,設置好相關參數就能搭建起來。

本次展覽的反饋效果如何?

劉剛:效果不錯,據博涵說得到了加密圈一眾媒體和用戶的支持,而且傳統藝術圈也開始關注起加密藝術這一領域,相信未來會看到更多加密藝術相關的用例。

談區塊鏈

劉剛老師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成長於80年代,在那個充滿藝術激情和理想主義的歲月裡,他迷戀於抽象視覺藝術的創作,藉此表達內心被壓抑的不安與浪漫。從最初的工業原材料,到宣紙、水性顏料和墨等東方媒介,他的作品大多體現在自身對材料的感受,從最初的金屬工業原材料,到宣紙、水性顏料和墨等東方媒介,他相信「材料本身就是媒介,媒介自身就能體現其物性特質,所以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是要把媒介的特質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令巴比特記者意外的是,劉剛老師對區塊鏈的理解並非從虛無的藝術精神出發,而是更有實用性——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藝術品的溯源、鑑真和確權。另外,相對於藝術家,他更傾向於教師這一角色。採訪中,他感慨時代變遷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儘管自己難以突破過往的藝術習慣,但他寄希望於新生代的年輕人,積極擁抱科技浪潮,創作有個性有態度的藝術作品。

最開始是怎麼關注到區塊鏈技術?

劉剛:早年我去過深圳的大芬村,那裡的村民靠賣畫為生,一年能產生幾十億的產值。後來我就想為大學生搭建一個賣畫的平臺,於是2009年成立了大學生藝術網。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一些程式設計師朋友,之後就知道了比特幣。到2016年的時候看到了一本區塊鏈的書籍,當時還懵懵懂懂,大致知道區塊鏈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後來有一次和博涵一起做課件,我們談到藝術品的版權問題,這時候就想到了區塊鏈。在大學生藝術網上,有1300多所美術院校註冊,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有的人買藝術品是為了作品的經濟價值,所以在封箱之後就看不到藝術品了。所以我們會去想怎麼做到既可以展示作品,又能解決版權問題。區塊鏈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技術特點,可以查詢一件藝術品的來源和交易過程,這是對版權的尊重和保護。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密藝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是純粹的機緣巧合,還是遵循藝術和技術發展的基本邏輯?

劉剛: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到了爆發點,更多的人就會去接受。我很早就知道區塊鏈,但那個時候還沒有加密藝術,直到去年才出現。我認為到了明年後年,加密藝術可能會以幾何倍數的增長,應用將更為廣泛。很多人說藝術沒用,但其實用處非常大。當技術和藝術這兩個奇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任何一個技術剛出現的時候都需要想像力,不能只在規定的技術範疇裡思考,通過學習藝術來給思維鬆綁。

有沒有親自參與加密藝術的創作?

劉剛: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我算是60後比較激進的一派,一直對新事物抱有開放包容的態度,我曾把年輕人中流行的數字濾鏡融入創作,也參與指導了這次線上加密藝術展的數字作品創作、通證化和具體展呈。雖然一些從小形成的價值觀和習慣是沒辦法改變的,不太熟悉數位技術的操作,但我絕對認可科技發展對社會的進步意義,所以這種矛盾在體內不斷地碰撞。

我理解的數字藝術是一串數字,比如我拍了一張照片,經過軟體處理後,將其認定為作品,上傳到網站上。如果要轉讓銷售這幅作品,就必須利用數碼設備,把這幅繪畫作品掃描變成數位化的作品,然後我把原件毀掉。

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加密藝術作品?

劉剛: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世界,而不是作品本身。我是從事傳統繪畫的創作,所以會從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來欣賞,比如構圖、材料、顏色等,不光是這些表象,我還會思考這個作品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可能是因為我們把藝術行業的壁壘看的太清楚,一個人只要敢展現自己的作品,是沒問題的,好壞是人的主觀評價,欣賞的邏輯自然就不一樣。

談加密藝術

傳統的藝術體系是藝術家創作,評論家評論,畫廊舉辦展覽,藏家和美術館收藏,這個體系已經運行100多年。而現在我們可以用區塊鏈進行藝術品的確權,用加密貨幣來買賣藝術品。傳統的邊界被打破,新潮湧流。

採訪時,巴比特記者不禁想起了另一位藝術家劉嘉穎,今年7月,巴比特記者採訪了加密藝術家劉嘉穎(見文章《巴比特專訪 | 劉嘉穎:不懂區塊鏈的設計師,不是好的加密藝術家》),她讓我們看到了成為藝術家的另一種可能。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人要成為藝術家,首先要在美院接受教育、學習創作,然後展覽作品。如今在加密藝術中,一個人只要能利用編程來表達藝術創意,他就是藝術家。

在你看來,加密藝術是對傳統藝術市場的一種挑戰,還是一種補充?

劉剛:既不是挑戰,也不是補充,因為它到來的時候,我們只能接受。年輕人都接受這種方式,你不接受不行,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加密藝術能保護藝術品的版權,另外數位化的藝術創作已經很流行了,我們不會再拿出一張紙來畫畫,在設計院校裡都是用手寫板和電腦,傳統繪畫裡講究的技法、顏色的美感等等,在未來的數字藝術裡都能實現。

加密藝術對傳統藝術體系會不會造成衝擊?

劉剛:其實各個行業之間的壁壘在逐步被打破,以王寶強為例,他沒接受過電影學院的教育和訓練,經過當群眾演員,成為一線明星。之前我們的教育還會反思這個事情,但是現在大家都不提了。因為當趨勢來臨,有足夠的力量打破邊界的時候,無論你是什麼人,什麼樣的政策都阻擋不了。

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當作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區塊鏈打開了藝術的範圍,我們接受加密藝術,就像接受王寶強,我們不會因為王寶強沒有經過電影學院的訓練,而不買他的票。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能再按照傳統的思維去理解新的事物。

在加密藝術裡,一個程式設計師有個想法,通過編程創作了一個作品,還能賣出一個好價格,比如加密貓。這樣的人能算是藝術家嗎?你對藝術家的定義是什麼?、

劉剛:藝術家就是個稱呼而已,程式設計師也是個稱呼,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創作作品,有人收藏他的作品,願意花錢買,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時代的發展不會因為某些人的固有態度而改變。

對我來說,真正的藝術家是用畢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你真實地喜歡而沒什麼用的事情。可能別人不認可你的畫,但你還是信心百倍地做這件事。很多人說這是瘋子,其實不瘋,他對這個東西很理性。我經常對學生說,你畢業之後只是說擁有畫畫的技能,連藝術還沾不上,但是10年、20年之後,你還在做這個事情,那才算是藝術工作者。

加密藝術的創作者在網絡上出售作品,尋求認同,藝術家不需要去籤一個畫廊,甚至不需要美術館的認同,加密藝術創作是否能夠脫離藝術圈的評價體系與標準?

劉剛:對於藝術家來說,對加密藝術是持認同,還是懷疑態度,自己也分不清楚。在藝術市場,我們把作品當作一種經濟符號進行交易,從收藏的角度,我們這代人更習慣拿到實物,有實體的擁有感,另外是在紙上或板上繪畫的習慣。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會這樣了,他們通過軟體來創作,完成後可以上傳到區塊鏈上,籤名後就直接發布了。科技帶來的方便一定會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慢慢地會把傳統的東西改變,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時間。現在有人喜歡聽黑膠唱片,但這是過去,只會成為紀念性的回憶,一定不是當下社會流行的一個標準。

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對於「如何將區塊鏈跨界應用於藝術領域」,有什麼建議?

對於保守的人,無論我們如何建議,都無法撬開他保守的腦殼,只有吃虧的時候,他才會去學。任何事情如果不隨著時代而都動,抵制科技的發展都會被淘汰掉。

相關焦點

  • 萬字探討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曹寅:剛才婷婷和Reva兩位的介紹其實已經很充分了,我就簡單補充下。我認為凡是依託區塊鏈基礎設施,以加密技術為創作工具,或媒介的藝術品都可以稱之為加密藝術。另外現在有一些「傳統」藝術品以加密文化為主題,比如前一段時間在佳士得拍賣的比特幣石板,也可以稱之為廣義的加密藝術。
  • 科幻連結現實:加密藝術的誕生與發展
    加密藝術(Crypto Art)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的新可能。 究竟 NFT 和加密藝術有多大的想像空間?當科幻連接現實,技術與藝術的邊界是不是會有新的突破?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與圓桌對話「連接、表達、啟程」三個維度相對應的是,本次展覽用三個維度的「邊界突破」展示了藝術其實離文化和科技並不遙遠,其實就在它們身邊,藝術將與文化和科技共同前行,一起迎接未來。 《鶴採》可謂本次展覽中,文化意象與創新手法反差最大卻巧妙融合的一件作品,延續了林俊廷「用科技美學轉譯傳統文化」的一貫創作思路,以新媒體藝術之影像,再現海市蜃樓般的迷離仙境,悠遠、肅寂。
  • 藝術× 科技 「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燃爆亦莊
    藝術 × 科技 「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燃爆亦莊9月21日,「2019當代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啟動儀式、「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開幕式暨朝藝術科技中心落成開館典禮,在位於北京經濟開發區的朝林廣場隆重舉行,各界嘉賓數百人參加了本次慶典。一場「藝術 × 科技」的超絕展覽讓觀眾們大開眼界。
  • 天性之折射 率意之寫真——劉剛書畫藝術作品賞析
    劉剛的書畫作品有一種生韻的內涵。任何一件藝術品,倘若死水一潭,蒼白無韻,失去了生命力,也就稱不上藝術作品了。「藝術生命力在於它的創造性,藝術貴在創造,藝術作品也貴在創造。」劉剛的作品不僅有強的生命力而且還有強的藝術感染力,書畫藝術講求的就是生命力與感染力並存。
  • 重新定義水墨藝術的邊界條件 展示別樣的中國式風景
    這類水墨仍立足傳統水墨畫固有的支點尤其是筆墨規範,同時參照現當代藝術的理念、形式、構成等進行水墨畫的探索。該板塊的創作以具有傳統文人氣質的理想性山水為主,作品大多表現了自在、具有永恆性的自然山水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足見山水畫藝術傳統的完滿自足和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有根據具體對象加以描繪的現實性山水或被破壞的自然,從盧甫聖的《平蕪》、林淼的《海市蜃樓之二》皆是如此。
  • 這屆奇點藝術節,FLOW福祿聯合多位藝術家搞事情
    這次有幸參與了FLOW福祿電子菸在深圳舉行的奇點藝術活動。這是和奇點藝術節聯合打造的一次藝術嘗試。未嘗不是一次創新的活動,時間點的到來,顧客蜂擁進場,爭先的體驗這次震撼感官的藝術形式。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在會員中心旁邊的區域,我們將它設計成一個無限蔓延沒有邊界的藝術空間。我們為中央臺同樣的節目開場創作的全息投影舞蹈,叫《十三場夢境》,影像創作是關於人與自然、與科技、與未來之間的關係。全息投影是把我們人類的實體身份與信息身份的界限給模糊化了,甚至給打破了,在這樣一個交融的空間之中,我們變成了一個物質與信息的混合體,你會對自我和身體有了一個重新的認知。
  • 歐洲藝術家的抽象畫,三角形代表鼻子,繩子或草或羽毛代表頭髮
    歐洲藝術家的抽象畫,三角形代表鼻子,繩子或草或羽毛代表頭髮從文藝復興時代到1900年,所有的歐洲藝術完全是表現主義的。印象派曾經把傳統藝術的主題和各種技術發揚光大,但他們的目的仍然是描寫性的和表現主義的。非洲的雕刻把公認的人類和動物形象同抽象的、幾何圖形符號結合在一起。
  • 抽象藝術,美國藝術家南希·格雷夫斯作品
    南希·格雷夫斯(Nancy Graves),美國藝術家,1939-1995。南希·格雷夫斯(Nancy Graves)是首位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個展的女性藝術家,她與同行琳達·本利斯(Lynda Benglis)和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一起從20世紀70年代紐約誕生。格雷夫斯的作品風格與其他的後極簡主義同行截然不同,創作的作品從表現到抽象都有。
  • 科技與欲望邊界的衝撞:從恐怖主義到奇點臨近
    這裡面蘊含著科技、哲學、藝術上發展的深度失衡。人類能很好的徵服自然,但在徵服自身的路上實則前行未遠。如果我們為人類裝上一雙向後看的眼睛,那就可以拿奇點之後的世界與老子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相對照,純從人類生存狀態來看,我們並不能講未來就一定是往更美好的方向進化。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而當藝術回歸到物質,則物本身就可以成為藝術客體;反之,藝術也就成為客體世界中的一個物。當物本身同作為藝術品的物之間的物質屬性的區別被打破了之後,形式主義的現代主義藝術理論所強調的媒介自身特殊性———現代藝術賴以存在的自身的封閉系統的邊界就被瓦解了;與此同時,現代主義藝術客體觀念中原創性背後的文化邏輯已經被默默取消了。藝術回歸物質,則物本身可以成為藝術客體;反之,藝術也就成為客體世界中的一個物。
  • 蒙德裡安從具象到抽象,突破傳統的路徑
    彼時他已從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多年,作為畫家安身立命,卻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貧窮。蒙德裡安當時擁有小學教師執業證,但他從未教過一天書。在他年少想學畫時,他曾向家裡保證以後可以憑藉美術能力來掙錢(當然是當美術老師),並因此而獲得了父親的首肯。蒙德裡安的父親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當然深知藝術家不是一份穩定的工作。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當理科生做了藝術家……
    「自然好比一件無署名無邊界的藝術作品,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卻呈現著異常精確的秩序。它像一句有所指的宣言,語氣近乎平靜,但卻直接傳達了生物學家對傳統宗教的懷疑和批判。」——達爾文《物種起源》在大部分人眼中,「藝術家=文科生」:穿著個性,帶著憂鬱而神秘的氣質,談論一些似是而非的抽象事物。而理科生則是一種沒有審美、沉悶無趣、腦子裡一根筋的生物。
  • 從康德到康定斯基:抽象藝術為什麼必然會成為可能
    現代藝術領域裡,最讓人捉摸不透的就要數抽象藝術了。如果一個人對藝術史沒有太多了解,除非他有著極高的藝術覺悟,否則在面對一副抽象畫時,難免不會產生疑問:「這也叫藝術?這不就是隨便塗抹,三歲孩子都可以做到,我甚至可以畫的比這個還要好!」不過,大多數人還都是可以欣賞誘發出抽象畫派的印象派藝術,甚至到了被大眾所廣泛喜愛的程度。
  • 【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雜誌第八期,【特別策劃】欄目) 從藝術發展史來看,當藝術家們開始研究「光線」和「材料」時,藝術與科技就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教育領域也緊隨其後,紛紛行動起來,例如,中央美術學院於去年舉辦了全球規模的藝術與科技大會[未·未來],邀請到眾多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等進行宣講與討論;眾多藝術院校都在近些年紛紛開設新媒體藝術或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專業與課程;行業內的眾多論壇、活動也都在討論藝術與科技相關的話題,種種跡象表明,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而原本不太相關的兩個領域的界限也越發模糊。
  • 「五月」之後打破對立的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
    (摘自1969年2月13日喬治·蓬皮杜在日內瓦法國聯會Cercle français de Genève上的演講)第三,他看到了法國藝術和文化體系的陳舊、腐朽,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法國各個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也不能回答工業和科技對生活的改變所引發的問題。
  • 平行宇宙美哭觀眾——「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將在北京亦莊首展
    小編傾情推薦:「奇點/中國國際數字藝術展」北京預展!一個炫酷魔幻的數字藝術空間一次震撼心靈的數字藝術體驗每個作品都令人驚心動魄有的仿佛是置身虛幻世界有的仿佛是走在天地邊緣以往,都是國外的展覽到中國來巡展,例如畢卡索、Teamlab、印象派……對於這些,我們已經看夠了!!!
  •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
    接下來的藝術探索是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偶發藝術和過程藝術,這類藝術力求打破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大眾的界限,重視的是創作的過程、行為和體驗,而不是創作的結果。儘管這些藝術都認為觀念比作品更重要,終究還存在一種過程和行為,而真正的、狹義的觀念藝術即概念藝術則完全取消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