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2020-11-27 搜狐網

原標題:【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本文刊載於《絕對藝術》雜誌第八期,【特別策劃】欄目)

從藝術發展史來看,當藝術家們開始研究「光線」和「材料」時,藝術與科技就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達 · 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到馬塞爾 · 杜尚(Marcel Duchamp)等,他們都具有超前的觀念,將他們定義為藝術家,顯然太狹隘,將他們稱之為科學家、生物學家或發明家才更為恰當。到了西方近代,法國作家居斯塔夫 ·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也曾預言,「藝術越來越科技化,科技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於山頂重逢。」

詹姆斯·特瑞爾光影裝置作品

在近兩年舉辦的一些展覽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展亮相,如去年Teamlab團隊的巡迴展,上海龍美術館舉辦的詹姆斯· 特瑞爾(James Turrell)個展等,這些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的炫酷展覽成為熱門焦點,異常火爆。而教育領域也緊隨其後,紛紛行動起來,例如,中央美術學院於去年舉辦了全球規模的藝術與科技大會[未·未來],邀請到眾多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等進行宣講與討論;眾多藝術院校都在近些年紛紛開設新媒體藝術或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專業與課程;行業內的眾多論壇、活動也都在討論藝術與科技相關的話題,種種跡象表明,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而原本不太相關的兩個領域的界限也越發模糊。

aaajiao Org.a

installation / 裝置

PVC sheet with UV print / 油透 UV 列印

2016

對於非藝術專業人士而言,他們更加喜歡3D、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模擬技術)、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技術)、交互(Interactive)等視覺炫酷或互動性強的藝術形式。通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高新技術給人們的感官帶來的體驗與享受是前所未有的,互動性的展覽形式也打破了以往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與觀眾之間的被動觀看模式,同時也降低了對於觀眾的專業性要求,從大眾的角度,藝術變得更加親民和老少皆宜。從藝術的語言和形式層面,高新技術也使藝術的媒介與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第二屆今日未來館展覽現場

以上討論的是科技為藝術帶來的優勢與利處,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也為藝術本身帶來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討論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時,其實主要在討論技術與觀念之間的關係。當今天的想像力已經不再受限於技術時,藝術家們是否還存在困擾?人們對於當今藝術的要求,早已不只停留在審美層面,而是對於精神層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炫酷的展覽和作品脫去華麗的外衣時,人們在追問啟示性或是否能夠引發思考。技術永遠都在推陳出新,但好的觀念和思想卻不存在時效性,存在時效性的藝術,勢必只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在藝術領域的專家們看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藝術家都不應只把精力放在追逐技術的更新上,而是應該將精力集中在思考上,藝術存在價值與意義不就在於其精神層面嗎?在好的觀念面前,技術始終要服務於藝術和藝術家,高科技如果沒有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也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花架子,只有將二者完美地結合才能促成更好的發展。在當代藝術領域中,有很多這樣的藝術家,如徐冰就運用「大數據」,將監控錄像匯集起來,創作成了電影《蜻蜓之眼》。

徐冰:尋找與時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

胡介鳴:技術有新與舊,觀念在本質上不存在新與舊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飛速發展,福樓拜的預言更加得以印證。人們討論和關注最多的話題都是網際網路、大數據、「雲」端、人工智慧等,這些領域對於社會中的日常生活影響之大,範圍之廣,都是不言而喻的。在此種情形下,藝術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門類,也必然受到影響,人們對於藝術的理解和認知也隨之發生改變。當相機、印刷等複製技術出現時,就對繪畫和平面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3D 等技術出現時,就對雕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網上美術館和博物館出現時,就對實體美術館或博物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衍生出的問題眾多而繁瑣,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只有不斷地的新老交替,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和進步,今天我們所謂的傳統,也都是由當初的「革命」變成了「傳統」,任何事物能夠流傳下來都是在優勝劣汰的進化中留存下來的。簡而言之,人們對於今天的藝術家、策展人和美術館、博物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適者生存的道理是哪一個領域都適用的。

譚力勤:科技乃藝術靈感源泉之一

李振華:在反媒體的觀念裡,走得更遠一點

綜上所述,本期《絕對藝術》特別策劃了專題,邀請到藝術領域中的八位專家、學者(中國當代最早嘗試跨媒介和領域探索的藝術家徐冰,中國首批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胡介鳴、吳珏輝,從事「奇點藝術」研究的教授譚力勤,新媒體藝術領域的策展人李振華,青年策展人及美術史論專家藍慶偉,國內首家嘗試科技與藝術跨界的美術館的館長高鵬,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研究的青年教師、藝術家張文超),共同探討「當藝術遇到科技,有多少可能性?」。

高鵬:藝術形式都是大浪淘沙,好作品會沉澱下來

吳珏輝:技術是觀念的翻譯官

關於藝術與科技,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畢竟是一個龐大的話題,並非幾篇採訪或一個專題就能討論清楚的,但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可以拋磚引玉,引發更廣泛的討論與思考。我們可以試問,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藍慶偉:藝術家造就藝術史,而科技造就藝術家

張文超:藝術與科技一直在相互促進與發展

在接下來的推送中,我們會陸續為大家分享《絕對藝術》與八位專家、學者的獨家對話,從中窺探藝術與科技相遇後的部分可能性。

編輯:《絕對藝術》朱立彩

編輯Editor:朱立彩 Zhu Licai

品牌總監 Branding Director:韓傲霜 Han

聯繫我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從康德到康定斯基:抽象藝術為什麼必然會成為可能
    不過,印象派的出現,本身就表現出當時人們對於古典畫派那種寫實手法從反思到反叛的過程,加之攝影技術出現之後給繪畫帶來的刺激,與寫實漸行漸遠似乎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個趨勢必然會誘發出抽象藝術麼?簡單先回顧一下抽象畫派的誕生路徑:在西方藝術的舞臺上,古典主義繪畫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以其背後的理性思考和完美的構圖形式表達著一些宏大的主題。
  • 百度百科探索藝術在線 網際網路+藝術需越三重門
    摘要 業內人士指出,百度百科藝術百科的上線讓人們欣賞藝術作品不再具有高門檻,高雅的藝術世界變得觸手可及,讓更多人能夠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靈魂的養分,是一件符合網際網路新時代的大事件。
  • 藝術你真的理解了嗎?談談對藝術的理解!
    從起源上看,在人類原始社會中已經有了藝術,在西班牙山丹得爾省發現的 《阿爾太米拉石窟壁畫》是公元前一萬五千年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品。而在法國南部蒙蒂尼亞發現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則有近兩萬年的歷史。 無論是模仿、遊戲還是女巫的藝術藝術,起源於勞動,都表明藝術有著數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藝術追隨人類從古代繪畫,舞蹈,音樂,口頭文學,到古代戲劇,書面評論,到現代電影,電視藝術。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機器人現在不具備藝術創造性、更多的是大數據整合後對人類原有藝術的模仿、異化和再演繹,像個智能軟體。我更側重關注用機器人行為、裝置表達藝術家各種觀念、感受。實際上,作為策展人,張海濤也在深圳華·美術館策劃了一場展期三個多月的《機器·人·藝術·時代》展覽,這一展覽表達了機器人與藝術和時代的關係,也預示著機器人藝術時代的來臨。
  • 電影: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
    雖然票房不如意,但格裡菲斯對世界電影的貢獻必須給予承認,是他將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第七藝術」。默片時代不得不提的還有一位大師——卓別林,一頂圓禮帽、一撮小鬍子、一雙反穿的大皮鞋再加上扭著屁股走路的形象,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位喜劇大師的表演。卓別林的一生創作了近80部喜劇,《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代表作具有永久的魅力。
  • 萬字探討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與此同時,AI藝術、算法藝術等多種數字藝術形式也開始在區塊鏈的土壤上繁榮生長。加密藝術作品成交量與日俱增,並在2020年12月創下了820萬美元的歷史新高。然而,對於什麼是加密藝術、加密藝術是否值得收藏、如何成為加密藝術創作者,以及加密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大家可能還不太了解。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目前想要知道和學習的。
  • 2020年度藝術塗料色彩趨勢揭開神秘面紗,「駝色」大熱當選
    南方網訊(記者/郭昊奇)12月6日,專研藝術塗料色彩的易塗得在廣州設計周現場召開「2020年度藝術塗料色彩趨勢與肌理趨勢發布會」,正式發布2020年度藝術塗料色彩趨勢為「駝色」。發布會上,易塗得色彩空間研究所首先揭曉了2020年度藝術塗料色彩趨勢的神秘面紗,「駝色」大熱當選;此外易塗得還發布了2020年度肌理趨勢為「艾尼蘭卡」。易塗得色彩顧問、家居業著名色彩專家沈毅解讀了「駝色」之所以能夠成為2020年度藝術塗料色彩趨勢的原因與深意。
  • 【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原標題:【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聚焦於藝術家關於生物藝術的主題創作
  • 抽象藝術家劉剛:科技奇點已經到來,加密藝術打破傳統邊界
    劉剛老師的微信ID叫「一生無用」,正如他在專訪中所說「藝術已經沒什麼用,藝術家是為自己而創作」。他坦言自己身上有一種矛盾感,一面是60年代出生的人所特有的時代印記,導致他對電腦等新科技並不熟悉;另一面是他對科技發展有著樂觀和開放的態度,「區塊鏈將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極力支持自己的學生擁抱時代浪潮。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而且激情地力求刻出你所捉摸得到那種藝術效果來。這樣你就不會拘泥於畫稿上的一筆一線,或照搬某一技法的範本,而是具有與自己表現意欲相吻合的表現效果了!這中間,有著作者很強烈的「自我性」。然而作為技法練習,同時還有一個作者的「非我性」問題,就是要出境地看。就是作者要作為一個客觀的非我者來審視自己刻的效果,它能充分達意嗎?能符合刻作的基本規律嗎?能有美的組合嗎?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確立了人工智慧這一學科開始,短短的六十餘年間,「人工智慧在視覺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文本處理等諸多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人類水平,在視覺藝術、程序設計方面也開始嶄露頭角,令人驚嘆不已。人們已經相信,在個人電腦時代、網絡時代、手機時代之後,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1]。   六十餘年來,人工智慧經歷了從橫空出世到爆發到寒冬再到野蠻生長的歷程。
  • 【絕對藝術】耄耋之年迎來「藝術芳華」 羅斯·懷利的逆襲人生
    穿粉紅色衣服的滑冰者》,2015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London Photograph © 2017 Mike Din   逆襲英國最高繪畫獎   羅斯·懷利於1934年出生在英國肯特郡,早年曾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
  • 人工智慧時代 科技將把藝術帶向何方
    人工智慧時代 科技將把藝術帶向何方 2020-02-04 10:09:00來源:光明網
  • 素描藝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結構法的藝術骨架
    不但如此,原始藝術早已能適應和運用不同條件,創造出不同形式的藝術形象。人們可以看到洞壁上的繪畫與工具上裝飾性的形象的變化。裝飾性圖案與自然形象的不同,說明處理形象的方法變了,造型的格局變了。從那時起,所用藝術造型的工具和手段都是純樸的素描畫。人們已能適應不同條件和工具性能,創造出不同的素描形象。說明素描本身具備適應一切造型需要的條件和變化的性能,能反映出任何藝術造型的特性和風格。
  • 鳳凰藝術 | 漫談「潮藝術」簡史,她們選擇了哪8種類型?
    村上隆絕對是從藝術界跨足品牌的第一人,幾乎囊括了所有叫得上名號的大小各類品牌,如今他作為維吉爾·阿伯拉赫的推手,將潮牌著名的設計師,以藝術家的身份,進軍一線的畫廊及美術館,又是一項從潮牌逆襲藝術圈的重大案例。以英倫年輕人滑板次文化發展出來的西方潮牌,跟當代藝術大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可謂一開始就你儂我儂、兩情相悅。
  • 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原標題: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經過22個月的學習培養,小冰的繪畫作品,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才被破格批准化名「夏語冰」參加中央美院研究生的畢業畫展。   在過去兩年的人工智慧的風潮下,人們除了目睹小冰作的畫,欣賞了小冰寫的詩,聽到了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Magenta創作的歌曲……藝術,這塊傳統上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AI(人工智慧)佔領了嗎?
  • 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央美實驗班以多元開放的教學方式打開實驗藝術大門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實驗藝術」。很大程度上,藝術史記載下來的大多數都是當時的「實驗藝術」。藝術必須以提供新的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為目標,才能感染人、打動人、改變人。實驗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僅是培養藝術家,它更有內涵的部分,是培養每一位學生能更好的融入社會,參與當代文化藝術與設計的主流,具有服務於社會大眾的工作能力。
  • 從時代與生活的土壤提取藝術的DNA
    作者:滿新穎(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音樂語言的背後,是文化與共情。外來藝術樣式的本土化,歸根到底是藝術家要沉入生活,呼應大眾情感,從時代脈搏和文化土壤中提取藝術的DNA作為時代的借鏡,巧妙地為民代言,只有音樂成為一個時代的情感迴響,才有希望成為佳作和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