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探討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2021-01-20 區塊鏈百人會

訪談嘉賓:曹寅(知名加密藝術收藏者)、宋婷(AI和區塊鏈藝術家)、Reva(國內知名加密藝術家)、Nico(Puzzle Venture合伙人)

在過去的2020年裡,藝術界正在悄然間掀起一場革命。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將他們的作品搬到了區塊鏈上進行交易流轉。與此同時,AI藝術、算法藝術等多種數字藝術形式也開始在區塊鏈的土壤上繁榮生長。加密藝術作品成交量與日俱增,並在2020年12月創下了820萬美元的歷史新高。然而,對於什麼是加密藝術、加密藝術是否值得收藏、如何成為加密藝術創作者,以及加密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大家可能還不太了解。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目前想要知道和學習的。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國內知名加密藝術收藏者曹寅、國內知名加密藝術家宋婷和Reva,以及來自Puzzle Venture的Nico,為我們帶來關於加密藝術的線上分享。讓我們熱烈歡迎四位嘉賓老師。

以下為分享實錄,由碳鏈價值團隊整理,enjoy~

唐晗:歡迎來到碳鏈價值與CryptoC聯合舉辦的線上對話活動,此次對話的主題為:「共論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首先讓我們開啟這場對話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加密藝術?請各位嘉賓給出你們心中對加密藝術的定義。

宋婷:我們的世界正處在強大的非物質潮流中:經濟基礎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組織協作及治理設施等所有構成組件,都正在信息科技助力下進行著從物理到賽博的轉移。在我心中,原生於信息科技語境的加密藝術拼上了數據世界非物質建構的一片文化拼圖。

除了NFT(非同質代幣),加密藝術在行業內討論中往往也包括依託公鏈技術的可編程藝術作品和其行為藝術意義(通過鏈上智能合約改變藝術品樣式或進行協作的方式對數字藝術本身發展,也貢獻了哲學突破)

雖然還很早期,但加密藝術運動是世界上首次以工程文化為先導和核心,彰顯區塊鏈原教旨主義者和更廣泛意義信息科技從業人員個性的文化運動。是一次精神資產數位化、精神資產金融化的嘗試。

總之,在這片精神飛地,加密藝術對中心權威發起的挑戰呼應著信息壟斷時代種種重大命題。無論如何、無論和學院派處於什麼樣關係內,加密藝術都促進了信息市民文化身份啟蒙,將會進一步喚醒公眾數據權益意識。

Reva:什麼是加密藝術?我們實際正處在定義或者補充加密藝術的當下,成熟的定義我認為尚不存在。也許需要久遠到」加密藝術「被新的藝術形式接替時,才能由那時的新時代給出完整的定義。

最常見使用的公鏈是以太坊,其上加密藝術的代幣形式即是使用ERC721和ERC1155規範的數字貨幣,即NFT。實際上還有使用EOS的加密藝術,因此嚴格來說,NFT藝術指的是以太坊上的加密藝術,是加密藝術的一支。

但以上的定義中創新的部分僅在平臺和流通形式上,用這種方式定義一個藝術門類顯然太單薄了。我認為真正的加密藝術,或者我更願意指稱為「區塊鏈藝術」,是以區塊鏈技術作為媒介或表達語言,體現區塊鏈精神的藝術作品。使用公鏈進行流通並不是區塊鏈藝術的必要條件。區塊鏈藝術將是一個遠比加密藝術廣泛的概念,它將跟隨區塊鏈技術和業態本身的進化而演變出各種分支和門派。

曹寅:剛才婷婷和Reva兩位的介紹其實已經很充分了,我就簡單補充下。我認為凡是依託區塊鏈基礎設施,以加密技術為創作工具,或媒介的藝術品都可以稱之為加密藝術。另外現在有一些「傳統」藝術品以加密文化為主題,比如前一段時間在佳士得拍賣的比特幣石板,也可以稱之為廣義的加密藝術。

PuzzleVentures Nico:三位老師基本把我想說的都說完了,我就再補充一些。

如果說藝術的創作包含其事實性存在(質料、材料、形式)的因素與主題的因素,那麼加密藝術實質上是對前者的「升級」或者說「升維」,而我們知道一件藝術品的第一性就是其物質性,那麼對物質性的升級就使得對其他圍繞著藝術品而展開的活動進行升級成為了可能。

基於這種思考,如果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認為,加密藝術是一種依託密碼學、分布式帳本、分布式存儲等技術,以創作、流通、收藏等領域的開放為特點的數字藝術。換句話說,加密是手段,開放才是結果。

唐晗: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問題。主要是想請問宋婷和Reva兩位老師: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創作加密藝術作品的?是什麼驅動了你們去做這種嘗試?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對自己比較滿意的加密藝術作品,並介紹一下你們的創作理念?

Reva:我第一幅加密藝術作品是在2020年8月20日發布的,那是參與一個品牌的比賽,選中的作品會作為贈品發送給社區。第二幅作品才是真正在鏈上賣出的。

參與到加密藝術的驅動力源於三個方面。第一,我是信息安全和計算機圖形學出身,第一次讀比特幣的白皮書時我很快就理解了區塊鏈是個跨時代的重要技術。第二,從18年開始,我從IT圈退出開始自己摸索算法藝術,成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第三,我先生在區塊鏈圈中是做投資孵化的,我自己最早是程式設計師兼產品經理,我們會經常討論圈中的各種項目。2020年年初了解到加密藝術時,我認為這是我所知的各種區塊鏈項目中最有趣可參與度最高的,並且與我當下在做的藝術形式幾乎無縫銜接。基於這三個方面,我很快就開始密切關注海外加密藝術的動向,開始經營推特和IG,參與到各大知名加密藝術交易平臺的社區裡,與官方和藝術家互動。

分享兩個系列作品吧,我第一個售出的作品系列叫「追月」,第二個是「流動鸚鵡螺」,是一套以太極運行為原意,體現五行紋理的作品。


每個作品的介紹就不贅述了。我總體說下我希望做的是什麼。

創作理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希望能從科技本身的視角出發去挖掘人類的藝術和機器的藝術。我喜歡用算法做數據控制,操控數據形成傳統繪畫達到不了的形態、動態和質感。另外我很喜歡研究Shader,這是一種用一個統一公式和代碼並行計算畫面的每個像素,最終組成整體畫面的技術。每個像素的變量僅有坐標信息,但經過統一的shader代碼能呈現不同的顏色。它是圖形算法的高度抽象,可以展現驚人的數學之美。用這種強理性工具去生成感性的作品,我覺得非常有趣,創作的過程時常會有與代碼對話對弈的感覺。代碼幫助呈現的東西,很多時候是超越人的想像力的。

目前我主要以個人興趣為驅動在創作。這一年會逐漸加入自己對區塊鏈技術的思考進行新的創作~歡迎一起討論。

宋婷:如果指「數字藝術作品」非常早了,我從9歲開始在百度貼吧上發自己鼠繪的畫…驅動我的可能是,一發鼠繪的動漫角色就會被各個吧主加精品帖,就能多積分…

正經意義上第一幅加密藝術作品是2019年上海國際區塊鏈周隱私計算論壇展出的互動裝置《萬物節點》,希望以此反映PoW、PoS和多方隱私安全計算等概念,是科普動機。


後來開始鑄造NFT後,我發現自己對信息科學很多思考可以被封裝到加密藝術中,感到非常開心

這是我和DFund管理合伙人楊林苑共同發起,徵得中國119位中國女性科技領袖人像授權,以GAN算法生成人像後,再由我、中國美術學院媒介所副所長俞同舟、Multicoin Capital董事Mable Jiang和星球日報創始人Mandy Wang基於人和機器的協作共同二次創作的《Cyber Wonder Woman》。最後它通過YOLO V4算法的檢測,被識別為「人」。

我希望以此做一件基於區塊鏈的、AI生成的中國科技女性力量數字雕塑。祝所有卓越的科技女性,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為三版《Cyber Wonder Woman》分別設定主題為太陽之耀、夜之靜美、鋼鐵森林。希望永恆之女性,引我等向上。


道成肉身:AI-Human協作影像裝置及NFT

這是我用對抗生成神經網絡生成的圖案作血肉的底,用莫高窟第45窟脅侍菩薩的手繪圖樣作皮囊製作的作品。因為我認為,今天很多人把信息科技奉上神位。而神不藏在聖山之巔,真神隱身在受苦受難的百姓的淚水裡。路尚漫漫。


出神狀態:基於EGG腦電數據和GAN網絡的交互影像及NFT

這是我與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老師共同創作的科幻小說《出神狀態》同名影像裝置和NFT。我基於EEG腦電數據頭環、ThinkGear技術與人類想像「戰爭」、「所愛之人」、「湖水和大地」等場景時實時腦數據和可視化編程手法製作了作品。在裝置展出時,以GAN的迷幻光芒引人進入出神狀態。

我認為精神體驗比肉體更易到達無限。「出神」的儀式將幫助人覺醒。如果自我意識是客觀世界的映射,那黑夜和夢境將是人類現代文明未諳熟的、嶄新的科技薩滿主義世界。

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對撞出被稱作希格斯粒子的「上帝粒子」?為何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渺子線圈裝置不可以演出《維納斯的降生》?緊湊渺子線圈。

令藝術家想起跳芭蕾時需要穿著的TUTU裙。藝術家將此幅畫送給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藝術家亦將此故事寫入自己的科幻小說處女作《童畫》中,作品已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這是我最早和AI共同創作視覺的嘗試,去年我也把這幅畫送給我的展覽顧問,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老師。

唐晗:接下來還是想請教二位:請Reva老師為我們介紹一下國內算法藝術發展的情況。你是否有觀察到算法藝術家在大量轉向加密藝術?請宋婷老師為我們介紹一下國內AI協同藝術的發展情況。聽說接下來你準備和Cortex一起合作,推出基於區塊鏈的AI藝術協作應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首先請Reva老師談談吧。

Reva:我所知國內做算法藝術的人非常少。算法藝術是數字藝術裡原本就很小眾的科技藝術中的一支。它對創作者的要求門檻相對較高,需要有較強的代碼編寫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最終目的卻是在創作藝術。

其實剛才宋婷分享的《萬物節點》和《出身狀態》的部分視覺,就是比較典型的生成藝術。我自己的圈子就包含程式設計師和藝術家兩個群體。因為現在新媒體藝術的需求逐漸變多,兩邊的人都有互相滲透的趨勢,但是實際上都很難過渡過去。寫程序的人通常感性思維較差,審美水平不夠。藝術背景的人學習理性思維又比較吃力。這些可能都受限於國內教育體系的問題。

現在人少的情況下,其中還能相信區塊鏈的寥寥無幾。這也是我推薦傳統藝術家進入加密藝術圈做嘗試的一個門檻。但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對算法/生成藝術感興趣,其中也有因為加密藝術而認識的學生,他們會是未來進入加密藝術的主力軍。

宋婷:真正的AI【協作】藝術也非常早期。無論視覺藝術、文學藝術還是其他綜合媒介表達,都非常少。2017年我在北京國際新媒體舞蹈藝術節編導課上學習了代碼交互編舞,工作坊同學中中國藝術研究院亦有研究員們關注此命題。但那時還不完全算是和【算法】共舞。

當時我的編舞動機是,「科技就像這個聲響——當你停止運動,他就用蘸滿魔力的聲音侵佔你,讓你惶恐無助。為了擺脫這個聲音,你只有不斷、不斷、不斷地動著,不斷…」

2020年秋天,我和搭檔陳楸帆老師與 創新工場一同發起了華語文學世界首個作家和AI共同寫作的實驗,名為《共生紀》。獲得了人民日報,機器之心、量子位等科技媒體,還有澎湃新聞文化板塊等文化媒體報導。寇老師也支持了,也在群裡。

我和AI協作的藝術品商拍、慈善拍賣都算上,賣過了200以太坊出頭。它背後是更深刻的: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並立時代裡,物理世界現存諸多語義概念都將被時代發起挑戰,經歷被解構後的重組和再定義,最終走向與數據世界新權力結構的和解。

馬上,我和Cortex Labs會launch一個AI協作藝術工具:IcarusArt.AI。感謝同行夥伴,高度尊重我個人的審美意志和決心,完成我的行為藝術抱負之一:我希望AI和人類一起描繪未來。Alice和Bob兩位AI藝術家會以此上線,分別生成【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星雲與宇宙飛船。下一步會出現Carol繪製敦煌佛像,Dylan繪製的賽博朋克街景等等的AI藝術家;同時支持基於ctxc的分圖層流轉、交易。

Alice是AI版本的我,審美標準以我個人數據為依託。我希望她替我上路,替我做夢。

可以給大家跑個劇透。這是還在調試中的Alice,她是密碼學的最初之人。其實今年有一些傳統視野裡相當知名的企業、品牌有接觸我探討藝術作品合作,有一些還在順利推進(比如OPPO校園已經和我合作了AI藝術的明信片周邊、新浪微博科普官方轉發我的區塊鏈藝術個展訊息),有一些則由於我堅持區塊鏈標籤,最後推進幾輪了還是因為稍顯敏感沒有合作成功。比如一些大報,一些巨頭企業。

我一開始有點點沮喪,因為每一件共同創作,我都懷揣很大熱情、做了許多準備,最後付諸東流總會悵惘。

但今年初,我覺得沒關係了。我向另個世界展示了足夠多的誠意。你們中的一部分,會在未來和我相見。我在這等你們。

真正AI與人協作【藝術創作】這件事,才是剛剛開始。不管人類藝術家,還是AI藝術家,都還有很多涉及哲學的問題等待回答、相當豐富的未知探險等著開啟。大家一起努力。

唐晗:接下來來到今天的第四個問題:想請教曹寅和Nico兩位老師,作為加密藝術行業的投資者,你們為什麼看好加密藝術賽道?你們的投資與收藏邏輯是什麼?你們比較欣賞的加密藝術家有哪些?

首先有請曹寅老師,剛好你也是上面兩位藝術家的收藏者。

曹寅:這個投資價值其實比較容易理解,跟傳統藝術品或者說跟傳統世界一樣。

凡是有一個新群體,突然積累了大量財富之後都會考慮分散投資。傳統藝術品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儲存價值的另類投資品。

所以像地產商、煤老闆,還有一些金融新貴,他們其實都是傳統藝術品的大玩家,不管是中國傳統文人畫或山水畫,還是在國外著名的像安迪沃霍爾這幫人,現當代的藝術品,其實他們的買家很大部分就來自於新貴。

那加密技術行業也出現了大量新財富,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整個比特幣市場暴漲,暴漲完之後出現了上萬億美元級別的財富,那這些財富也有分散投資的需求,加密藝術作為原生的在區塊鏈上的另類資產,就是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資產門類,所以說我認為未來這些賺了大錢的數字貨幣的聚金,他們也會去投資購買收藏加密藝術品,不管是作為炫耀也好,還是作為資產的另類投資也好。

同時因為區塊鏈上面有原生的交易基礎設施,智能化的自動化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基礎設施,就使得這種加密藝術品,它的流動性,增值空間會比傳統的藝術品會更好,使得它的投資價值會更大。

下面說說藝術史價值。藝術史價值其實剛才婷婷已經介紹得挺好的,我們現在人類社會正在面臨一次非常重要的數字躍遷,數位化的遷移,我們的社交場合從傳統的物理空間,比如說各種各樣的俱樂部沙龍變成了線上,我們原來的那些社交工具也變成了線上的工具,像推特、Facebook 、Linkin,在這樣一個新形式的完全線上的社交場合,社交語境裡面,我們需要有一種傳非傳統的純線上的數字原生的社交工具,藝術品它本身就有很強的社交屬性,沒有人偷偷買藝術品,買藝術品其實都是希望大家看到。

所以說原來這些傳統藝術品,它在新的數位化的社交空間裡面其實作用並不大,那些像加密藝術品作為真正的原生數字藝術品,比如說像我的頭像反而能夠在微信,或在Instagram,在推特上能夠取代原來的藝術品的社交,社會身份認證這樣的一個作用。

同時按照海德格爾對於藝術的理解或者定義,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一個群體,用來沉澱創造自己集體身份的一種文化工具。

那加密世界、加密社區,它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跨國家、跨語言、跨國界、跨種族、跨地域的全球化的社群,這個社群有自己的財富,有自己的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關係,也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就是去中心化,同時也有自己很特殊的審美標準,以賽博朋克,以數位化的各種各樣的審美元素為代表的新的審美標準。

加密藝術其實就是非常好的,按照海德格爾對於藝術的定義來代表越來越龐大,發展越來越快,財富規模越來越大的,文化訴求越來越強的,這個新社區的我們稱為是文化身份載體。

同時,藝術創作的數位化也是浩浩蕩蕩不可逆轉的大的趨勢。現在傳統的美院,基本上也都開設了以新媒體為媒介或者工具的課程,更不要說現在的藝術創作,其實已經打破了原來學院派的邊界,比如像設計師、動畫渲染師、平面設計師,他們其實也是藝術家,這些人天然就是用數字工具來進行創作,所以說,本身創作者的年齡的替代,工具的升級也在把藝術創作往數字空間裡面進行推廣和遷移。所以從多個角度來說,加密藝術或者說數字藝術,其實是未來大量的多種藝術形式,未來的一個最終歸宿。加密藝術只是這個最終歸屬裡面最先鋒的一種形式。

下面說說我欣賞的一些加密藝術家。這裡面就是一些我比較推崇的加密藝術家。

中國的像宋婷像Reva,這都是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加密藝術家。像宋婷她的特點是不僅僅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有自己的風格,她的作品背後的社會意義內涵也非常非常深刻,所以說我覺得她是一個全面型的藝術家,這種全面型的藝術家其實目前已經很少見了,需要有非常強的人文素養和天賦以及巨強的行動力,才能夠成為全面型藝術家。宋婷就有這樣的潛力。另外還有一些Robbie Barrat,是一位非常年輕的22歲的美國藝術家,他現在法國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專門研究AI算法和加密藝術的結合。另外還有就是我的頭像Fewocious。

Fewocious這個小姑娘,我應該是全球第一個發掘她的人,第一個寫文章和收藏她作品的人。那時候我剛剛看到她在SuperRare上發布了兩件作品,我就非常興奮的跟我的藝術藏家朋友們說這個人的作品一定要買,然後我們就一人一副,把她前期的幾部作品都收掉了。當時非常便宜,才三四個以太坊,現在她的作品起版都已經是50個以太坊以上了。

我的頭像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收藏她的第一件作品,我的頭像這個作品,現在市場上有人按照200個以太坊來向我買。

像Fewocious這樣的藝術家,她的作品表現力非常強,然後對用色也非常大膽,像這種用色普通人是不敢這麼用的,特別大的鮮豔的色塊,扭曲的曲線和形狀,向誰非常像巴斯奎亞。

這種只有天才級別藝術家才敢這麼進行創作,這小姑娘也的確是一個天才。前兩天才剛剛過了18歲生日。

完全是自學成才。現在西方的加密社區把她稱為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加密藝術家。

我收藏了她十幾件藝術品,我非常看好她的作品,她的代表作很有可能會突破百萬美元一張。

另外,關於加密藝術的價值,可以看我之前寫的兩篇文章

曹寅:從杜尚到First Supper - 藝術的去中心化革命

曹寅:重新思考加密藝術品稀缺性

尤其是最後那篇文章加密藝術品稀缺性這篇文章,其實是有財富密碼的,加密藝術品,它的估值,它的定價,它的交易方式和傳統的藝術品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現在我就在一些平臺上去收那些被低估的藝術品,這些作品未來都會有非常好的市場表現。

PuzzleVentures Nico:首先,在關注這個領域之前,由於受家庭的影響,我從15歲起就開始從事藝術品的收藏,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一把丁輔之刻的扇骨,後來主要關注的領域是日本繪畫以及中國傳統繪畫。因為這個原因,在北大念書時,我與許多同好定期會舉行「雅集」,品評作品。在2020年年中,一個參與雅集的朋友提到了年初佳士得拍賣的那副加密貨幣相關作品,於是引起了我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後來,隨著對這個領域的逐步了解,我們也逐漸發現它背後廣闊的潛力,這些潛力主要是基於兩種可能性。一是加密技術通過對數字藝術品產權的保護,使更多優秀的作者創作加密藝術品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加持使得對作品進行更豐富的商業化運作成為可能。

這倆種可能性是建立在我們對藝術史的梳理以及其他種種現象的分析所得出的,由於當初大家基本都是圈外人,所以思考的角度更多地出於哲學或者社會學,而非僅僅就藝術而言藝術

換言之,加密藝術的前景雖由技術帶來,但終究要流向更為廣闊的境地,我們要打開思路。

對於投資的主要邏輯,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一個是當然是收藏,也就是對於作品本身的投資,這裡的邏輯主要在於對符合區塊鏈社區相性的作品的購買,以及對於依託新技術(比如人工智慧)的作品的關注。

但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其他兩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是對於藝術家的發掘和贊助工作。這一塊曹老師的基金會是非常好的範本,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這一塊,PuzzleVentures不僅僅看中作者本身的技巧以及功底,但我們更看重其「詩外的功夫」,換言之,相較於一個具備優秀技巧的學院派,我們更看重掌握技巧的,同時對社會以及社區有著體驗與反思,並且善於表達的創作者。藝術本不是懸置於世界之外的,藝術家更沒有必要將自己封閉在理論與技法之內,創作者只融入社群的背景,他的作品才會有,或者說自然會具備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感召力。所以在發掘藝術家這一部分,我們除了對基本技巧的考察以外,更關注他的其他方面的經歷,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因為這些才是他創作的源泉。

注意,我們認為作者不將自己封閉在技巧之內,不僅僅是傳統的技巧,也包含了新的技巧,比如AI技術。如果說一件藝術品價值本源在哪裡,那就是它所能凝結的共識,對於美的共識

換言之,舊有的機制更鼓勵一個超級叫價者,最終會導致因果的倒置。

所以,第三個部分就來了,就是對於基礎設施的投資。對於基礎設施的關注。這裡面涉及到新的協議,新的交易所等等。我們注意到,加密藝術的相關的基礎設施開發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而加密藝術如果意欲開啟一種新的藝術範式,就是必須要開發更多的基礎工具以實現加密藝術更為豐富的表現能力以及更為多樣的交互功能。在近一段時間裡,PuzzleVentures主要著力於對於「電子題跋」「電子印鑑」等新協議的研究,當然這是受到了加密藝術多圖層可編程性以及中國傳統收藏中的「題跋」的啟發,我們也正在挑選合適的開發團隊來進行相關協議的落地。

這個就涉及到剛才講的價格發現的問題。如何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價格生成過程當中,並將聲浪反映到價格之上,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有關論述可以參考我們官網上的這篇文章。

什麼是開放藝術?

唐晗:謝謝Nico老師~再次請教曹寅老師和Nico老師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加密藝術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還是先有請曹老師。

曹寅:我覺得有幾個方向,首先第一點,就是Nico剛才也提到了要考慮加密原身,未來的加密藝術,會更多地和智能合約和人工智慧結合起來,所以我也比較偏向購買那些充分利用了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功能、去中心化的功能,最好還能加上人工智慧的一些算法這樣一些作品。在往數字延伸方面深入,這是第一個趨勢。

第二點是藝術品邊界的模糊,藝術品會和潮流玩具或者說潮品之間結合起來。現在其實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傳統藝術界已經有這個趨勢了,比如說像村上隆、還有像草間彌生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就很典型,尤其村上隆的作品,他的繪畫,雕塑,有非常強的玩具屬性。那未來加密術裡面很多,比如說像cryptokitty,這個東西它是不是藝術品,如果按照學院派的定義,它就不算藝術品,算是一些收藏品,那未來會有更多這樣子的。會有很多模糊了收藏品和藝術品邊界的加密術品的出現。

第三個趨勢是加密藝術品,它的市場的流動性會變得非常好,一方面會出現更多的二手的交易平臺,就像現在這個數字貨幣交易所一樣的這些交易平臺,它上面既賣單版的作品,也賣多版的作品,我個人非常看好多版藝術品,多版加密藝術品的升值空間,就像剛才我那篇文章裡面寫的,我也不多做贅述了,多版加密藝術品的社交屬性、交易屬性會使得它有很大的炒作空間。

而那些單版的藝術品會成為同一藝術家他創造的多版加密藝術品的旗艦產品或者旗艦作品,打開下面的一些多版藝術品的升值空間。

對未來的趨勢就是像非歐學斯這些藝術家,她創造的單版藝術品價格會被炒上天價,比如說100萬美元一張的的單版頭部代表作,比如像我頭像這樣的作品,然後她所創造其他的一些多版的藝術品,單件的多版藝術品的總市值加起來可能會超過上百萬美元。

這些加密藝術家可能會成為類似於像數字貨幣項目方一樣的角色,然後和這些加密藝術的平臺進行合作,就所謂交易藝術品,這就很有意思了。

還有一個流動性的來源就是DeFi,NFT頭部的流動性非常好的,得到廣泛承認的加密藝術家的代表作,或者說他的一些經典作品,可以在DeFi的協議裡抵押借貸,相當於是加槓桿,一抵押之後再去購買新的藝術品,這個其實在傳統的藝術行業裡面就很普遍了。那在未來加密藝術裡面,在DeFi領域裡也會出現,也會使得加密藝術平臺的流動性會變得非常好。

PuzzleVentures Nico:很贊同曹老師對於加密藝術家身份屬性的描述。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思考很多事建立在一個藏家身份上的。

比如特列季亞科夫之於俄羅斯藝術,項元汴之於中國藝術等等,不勝枚舉。他們不是簡簡單單地買作品,他們會參與到藝術的創作,為作者提供指導

我們現在總有一種誤區,總覺得藝術家什麼都得懂,他既需要會創作,還要懂哲學,還要懂社會學,其實不然。

由於加密藝術所具有的很強烈的社區屬性,更使得贊助人這個身份有了新的內核,再加之加密技術所帶來的一些列開放性可能,使得贊助人與創作者的對話變得更為多樣。這只是一方面,時間關係就不展開了。

市場規模當然取決於創作者與藏家的規模。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過去的2020年,加密藝術品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尤其在年底12月一個月之內達到了820萬美元的成交額。勢必會吸引更多的創作者加入到這個領域當中。我們注意到,在目前的Web2生態當中已經存在著許多優秀的數字藝術家,隨著加密藝術領域的火熱,他們的陸續轉移進入將會是水到渠成的,伴隨這一過程,他們在web2的藏家社群也會轉移到加密藝術領域中來,而在這期間,唯一的障礙就是如何將鏈下的支付方式與鏈上支付調和起來。但我們同樣也注意到,隨著比特幣在2020年持續走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加密貨幣,也使潛在的買家數量不斷攀升。

加密藝術因其NFT與藝術品的雙重屬性,其市場的邏輯也會有兩種。一個就是基於其NFT屬性的投資性交易,另一種則是基於其藝術品特徵的收藏性交易,當然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融合的,一件作品越是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他的藝術價值越高,它所潛在的經濟價值也會越高。

這個是之前準備的一些內容,最後說幾句關於開放藝術的話。

開放藝術是我們所設想的一種加密藝術發展的形態。既大幅度降低創作門檻、市場準入門檻、藝術評論門檻的藝術生態。這些內容都是與區塊鏈核心理念息息相關的。

我們需要注意到,在藝術史當中,贊助人與創作者所產生的影響,幾乎是可以等量齊觀的。既區塊鏈藝術非只概念地「去中心化」,而實然地通過協議設計達到全流程的「去中心化」。將來會有專門的文章逐項討論,敬請期待。

唐晗:謝謝Nico老師,現在進入我們今天最後一個問題。

技術正在給對藝術行業帶來強烈的衝擊。無論是AI協同、算法藝術還是基於區塊鏈的一些玩法,都在創造藝術界從未出現過的作品,甚至改寫著遊戲規則。所以我們最後一個問題,要試圖討論推向一個更加深入的領域

首先:AI協同創作是否會給藝術創作帶來創作倫理問題?例如,與其說是某個藝術家創作了一幅作品,不如說是AI創作了作品。各位嘉賓認為,AI在藝術領域究竟是解放了人類的意志,還是導致了人類在創作上主體性的喪失?其次:區塊鏈是否正在讓藝術創作走向社區化?

宋婷: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吧,拋磚引玉。首先,對於AI和人共同創作的複雜版權、收益、身份歸屬等問題,不可迴避的現狀是【產業實踐走在理論邊界前】。國外採用的term較為保守,國內法規尚屬空白;第二點,從AI和人共同創作的內容層面上看,在我眼裡:我們造出他者,倒逼人自己反思何以為「人」的定義。我們以一面鏡子照出對人類「智慧」的標準、人類對「精品文藝作品」的標準。在他者出現前,我們往往只以知識權威的標準為尊。所以,所有投身其中的實踐者,不止發問,要去勇敢創造;有餘力的話,還要在當代坐標下自己重新思考很多問題。

而個人體驗裡,無論文字還是視覺圖像,人類和AI協作的成果都好像是規整和不可預測組成的魔方。有時候我都恍惚,覺得某一瞬間GAN生成的是整個人類文藝史在低維空間的神奇投影。

無論具體答案有哪些條,【人本】,是一切好作品的最後歸宿,毋庸置疑。今天所有人和AI協作創作的實踐,於我來說,都像是「一次不完美但足夠真誠的握手」。

我個人希望在這樣不夠完美但真誠的人機互動探索中知悉,人類在未來數字世界中的尊嚴與價值何在?未來思想和未來藝術可能在哪?答案或許就在我們所有人的【實踐】裡。沒人能一瞬參破所有謎題。如果能讓【藝術】與【科技】這兩個大不相同的文化圈對話,讓藝術家與科學家、工程師充分交流,能鼓勵觀者關注立足當代、盡情思考人類文明的過去與未來。我覺得值了。

我們時代也需要一次科技文藝復興,AI或者不AI,都不耽誤作品中永不朽的特質,將永遠是【人真正的理性】

我對第一個問題回答完畢。其他時間留給其他嘉賓老師。謝謝大家

唐晗:婷婷這話讓我想起了《攻殼機動隊·無罪》裡討論人與AI、成年人與小孩、靈魂與身體容器、軟體與硬體載體之間的關係。「生死來去,蓬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確實構成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鏡像關係,最後AI反照於人類自身。非常有意思的討論,雖然是這場活動的主持人,但我本人期待後續與婷婷就這個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

Reva:我也說一下~神經網絡也是以前我做技術時實操過的一種數學模型。我的想法可能偏向理性。

目前使用AI創作的作品大多使用GAN,作品呈現出很明顯的特徵。確實我常會認為這是GAN本身在繪畫,人類只是在選擇性投餵數據給它。但我不認為人類會在這裡喪失主體性,圈定數據範圍本身就是創作步驟,GAN則是一種方便的呈現手段。未來出現更多不同的神經網絡模型時,AI作畫將會有新的面貌。

比較有意思的是,未來眾多的AI工具都能替代人類藝術的部分時,人類就更需要思考藝術到底存在於哪裡。AI追得越緊,人類的藝術則會更為純淨。我不止一次在通話過程中感受到,機器本身也是有「意識」的,它不一定是AI這種構建智能的方式。

未來當出現半生化人時,即人肉身+機器這種生物形式,那個時候的藝術可能會是什麼。說得有點遠了,但是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展開出很多未來課題。

PuzzleVentures Nico:我認為人類創作的主體性是沒有喪失的。人類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一直在發明更稱手的工具來服務於藝術的創作,從木炭土塊到用各色畫筆,從畫板到電子繪圖板,當剛剛上手新工具時,我們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可一旦完成了新工具的上手,創作也會進入新的境地。

僅憑人力,我們很難在介質上完成藝術創作,所以我們需要用筆去勾線,需要用顏料去敷色,在創作中,工具成為了創作者意志的延伸。而AI,則是藝術家獲得的又一件有著無限潛力的工具。

它有其「智能」的部分,但這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創作需要而賦予的,不同的訓練模型與訓練路徑,所達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需要不斷地調整磨合,才能使AI成為創作理念的延伸,否則,它所輸出的也只是一團亂麻,就像我們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運筆自如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一樣。

我們現在所感到的惶恐,與其說是AI帶來的,不如說是技術本身所帶來的,既人們在技術發展道路上狂奔之後,突然發現它似乎已經滲入了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人類思想之精華的領域。但不難發現AI所代表的科技進步,只是我們對對象進行真理性認識之後所帶來的發展,而藝術本質上來說事對那些並未被拿到光明之下卻認為我們可感的黑暗世界的認識。

如果我們只看重藝術創作中技術的部分,當然會惶恐。但顯然,藝術創作仍舊包含了大量的人情感、體悟、覺察,這些精妙深微的對世界的「非解蔽性」體驗,才是藝術創作之為人的思想精華之原因。

明了了這些,我想之前Reva提到的人在AI的追趕下不斷開拓藝術的邊界才能成為可能。借用海德格爾的一句話: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之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曹寅:現在像Robbie Barrat這樣的AI算法藝術家,其實已經有不少這樣的創作者,大家一直在問這些作品它到底是AI創作的還是人創作的?那我個人覺得首先AI肯定是人的作品,AI算法本身是人的作品,所以說從這個邏輯上來說,AI創作的作品其實也是人的作品。其實比如說像Robbie Barrat,他採用機器學習的game,我們稱為對抗生存性網絡創作這個作品,它其實是把AI當做工具來進行創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它需要用大量的圖片來訓練對抗生成性網絡。讓這個網絡它能夠認識它所要創造的這個主題,不管是裸體的圖像,還是風景畫,還是一些其他的一些貓狗這些日常的靜物。

所以說數據集的訓練,就是創作的過程,人在裡面的主體性還是主觀能動性,還是被充分的得到體現的。

像Robbie的這個作品就更特殊了。首先這個算法是他發明的,他自己創造了一個叫art game,在常規的對抗生成性網絡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優化,專門用於藝術創作。第二,我們稱為數據集訓練,為算法提供數據過程中,它提供了很多個性化的特殊的圖片,比如說像他在創作早期的作品中,平均每幅畫他都要進行差不多上萬幅的照片,上萬幅圖片的數據集的訓練。他這個訓練過程中有意的添加了很多抽象藝術的作品,讓AI算法創作作品不僅僅是簡單的像裸體呀、風景這樣的一個靜物畫,另外還有AI這種抽象元素在裡面,其實這就是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這裡面。

但是我覺得在新的數字時代,AI創作也好人創作也好啊,這個主體性其實已經沒有那麼的重要了,像AI,它到底有沒有創造力這個問題,目前看來的話,大家的答案基本上是否的,但是我相信在未來肯定會出現有創造力的AI,其實就是創造力的捷徑。

一旦有了創造力的話,AI作為創作者主體性其實也會得到承認。所以我覺得現在大家還在爭論這個問題,但是在未來可能會出現現象級的AI算法藝術家。AI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算法,它創造出來的作品價格或者說藝術史的價值可能堪比人類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作品。

我們拿傳統的藝術史的分野來去評判或者分類。這些AI創作它到底在現在的\藝術光譜裡面屬於什麼樣的地位?我覺得經典藝術分類裡面都會有它一席之地,就是類似於像generative art叫生成性藝術,像Reva還有宋婷、 Robbie Barrat,其實都是生成性形藝術的藝術家。

所謂生成以後它指的是不以人力或者說不完全由人力來進行創作的作品。有很多種生成性藝術,比如說有生物性的生成藝術,有數據集的數據型的生成性藝術,有很多不同的生成性藝術。這些生成藝術的一個特點採用了一些自然的規律,或者說身邊的工具,或者說一個算法,它和人一起或者說由人來進行觸發,來完成藝術作品的創作,這種生成藝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AI藝術的前提。


文章來源:碳鏈價值

原文標萬字探討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撰文:CryptoC &碳鏈價值

推薦:區塊鏈百人會




相關焦點

  • Amber Group CEO Michael Wu:把握趨勢,構建智能加密金融新生態
    包括Amber Group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企業、網際網路大廠、創新組織、投資機構、學術機構和主流媒體等共同探討了區塊鏈產業的現狀及未來趨勢。2020年,全球經濟在疫情影響下風向驟變。區塊鏈產業發展隨之面臨著重大挑戰,也同時迎來機遇。加密金融作為區塊鏈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展同樣備受業內外矚目。
  • 科幻連結現實:加密藝術的誕生與發展
    加密藝術(Crypto Art)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的新可能。 究竟 NFT 和加密藝術有多大的想像空間?當科幻連接現實,技術與藝術的邊界是不是會有新的突破?
  • ...進畫框,一場加密藝術的奇幻之旅|《愛麗絲和算力之境》鏈上AI畫展
    《愛麗絲和算力之鏡》特展開幕 加密藝術家宋婷出席活動並發表開場演講。宋婷表示,加密藝術運動是基於開源精神的文化金融實踐,未來美好數字世界創新的靈魂是想像力。作為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可以以「集市」和「大教堂」並行的方法修建數字世界的「精神巴別塔」,幫助在數字世界打造每個人有尊嚴的命運共同體。
  • 這種DeFi趨勢表明,加密貨幣將在未來達到數萬億美元的市值
    DTC資本的創始人Spencer Noon相信加密貨幣市場將在未來幾年達到總市值。他的樂觀情緒歸結於一個關鍵因素:使用DeFi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加密資金。Crypto dollar(或cryptodollar)是最近用來描述基於分散網絡(如Tether、USD Coin和TrueUSD)的美元stablecoin的一個術語。
  • 抽象藝術家劉剛:科技奇點已經到來,加密藝術打破傳統邊界
    另外,區塊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個行業大多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世界的未來肯定是他們的,只有年輕人敢拿自己的青春和金錢去冒險,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在區塊鏈上有所探索,畫畫是一生的事情,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能為他們盡微薄之力。具體是如何把作品放到區塊鏈上?
  • 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藝術家董冰峰提出的九個關鍵詞即是對《蜻蜓之眼》的創作思路和涉及的問題的探討,也是對於徐冰一直以來關心的藝術問題的回顧。「世界圖像」的9個「關鍵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及來源:一,徐冰藝術生涯中具原創性的藝術概念;二,圍繞著《蜻蜓之眼》的大量評論中較為頻繁出現的問題及理論觀點;三,《蜻蜓之眼》生產過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這三種類別的「關鍵詞」是互為關聯和對話的關係。
  • 展覽「未來演化」亮相17件裝置藝術作品探討人機關係
    展品《The Art of Deception》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應妮)旨在探討未來人機關係、文化與技術的相互影響與碰撞的展覽「未來演化—我們的共享星球」7日亮相北京798藝術區。
  • 【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原標題:【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而教育領域也緊隨其後,紛紛行動起來,例如,中央美術學院於去年舉辦了全球規模的藝術與科技大會[未·未來],邀請到眾多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等進行宣講與討論;眾多藝術院校都在近些年紛紛開設新媒體藝術或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專業與課程;行業內的眾多論壇、活動也都在討論藝術與科技相關的話題,種種跡象表明,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而原本不太相關的兩個領域的界限也越發模糊。
  • 全球藝場,見證上海力量丨第六屆上海對話——藝術開啟未來高峰論壇...
    11月9日,2020第六屆上海對話——藝術開啟未來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期間舉辦,市、區委辦局代表、職能管理部門代表、國內外知名藝術機構、藏家和媒體代表等近500人出席本屆論壇。,論壇堅持開放性、專業性和互動性原則,以推動上海成為亞太地區新興的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為目標,在今年受疫情影響的全球文化藝術市場背景下,探討文化產業熱點話題,解析藝術市場發展趨勢,分享文化藝術發展的創新模式,展望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的新機遇,推動國內國外藝術市場雙向交流,促進國內國外藝術市場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 牛津與劍橋競爭贏得算法加密交易大賽
    多元資產分析提供商APEX:E3宣布已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之間安排了算法加密交易競賽。獲勝的團隊將保留其種子資??金和回報。根據官方公告,APEX:E3於11月16日啟動了競賽,並邀請了兩所大學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系的15個團隊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算法加密交易競賽。這些團隊將使用APEX:E3提供的API來構造算法並在CoinbasePro和FTX上執行交易。APEX:E3與其他合作夥伴一起贊助了比賽,向學生提供API,技術支持,交易指導和種子資金。
  •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 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現場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是由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mpany)、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
  • 聽Paradigm創始人Fred Ehrsam談加密貨幣如何激活創作人和社區
    )共同探討了如何用加密技術激發創作者和社區靈感的大趨勢。未來幾年,加密技術可能是這兩個群體的主要解決方案和創新來源。很明顯,比特幣在某種意義上保護了內在的金融要素,但它首先主要是一個社交社區——一個加密朋克電子郵件列表——然後隨著它開始迅猛增長,金融元素得到發展。現代藝術或廣義的藝術也是如此。一開始,一些藝術家創作藝術品,通常不怎麼在乎錢。他們可能關心的是社會地位。
  • 萬字探討:支付寶、美圖等工具產品的發展趨勢
    1、工具產品具體分為哪幾類2、工具產品具體分類以及代表二、工具產品的窘狀1、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2、工具產品的目前的商業化現狀;3、工具產品的發展趨勢、商業探索趨勢;三、各個典型工具產品的發展近況1、
  • 全球領先企業大佬暢談未來水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9月29日,安盟諮詢聯合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RBC Capital Markets)成功舉辦了第二屆明日之水論壇,本屆將在第一屆明日之水論壇的基礎上,再度匯聚全球業界精英以及頂尖投資者,共同探討未來水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 2016年的8大技術趨勢 機遇挑戰並存
    這些趨勢不僅僅是造型時尚襲人的設備和裝置,同時也是產業、社會或者人類行為不斷變化的具體表現。技術發展趨勢幫助我們看清和了解當前的現實,同時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幫助我們理清思路並開拓思維,尤其是在我們追逐未知的時候。此外,認清趨勢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為了發現和了解新興趨勢,我採用一種「六步走」方法。
  • 洞見未來教育趨勢,國際數字教育大會上驚喜不斷
    12月10日,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2020iDEE)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這是一場關乎數字和創新的盛宴,也是一次洞見未來教育趨勢的碰撞。兩天專業論壇探索未來國際化教育方向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高峰論壇以「數字賦能教育創新·智能引領學習變革」為主題,與教育同仁和眾多國際嘉賓一起分享浙江省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探討教育現代化的變革與新生,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尋找數字教育領域的戰略方向。
  • 智慧之環《設計未來》展 解構現代藝術與未來科技
    事實上,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作為清華大學在歐洲設立的首個教育科研基地,其以設計創新為驅動,統籌清華大學米蘭設計學院,打造的國際化設計創新綜合平臺,多年來堅持對人才培養、設計研究、展示交流等,使得更多更好的中國文化、藝術、原創設計「走出去」。此次展覽作品更不乏運用高科技,以多媒體為載體的藝術作品,通過獨特的視覺奇觀,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對時間的思考。
  • 從過去到未來,淺析UI設計趨勢
    在了解事物發展動向前,我從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即從對過去藝術設計發展的分析找到到規律,對現在UI發展的分析找到不足 ,從而預判未來趨勢一、近現代藝術設計發展 1.近代藝術發展近代藝術發展主要由幾大設計潮流引領,依次關係為:古典時期、巴洛克洛可可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1)古典時期其藝術風格嚴謹寫實,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純潔、典雅、和諧、穩重。
  • 「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航空產業的風險與機遇
    11月24日下午,由中國網++創新中國頻道主辦的《風險機遇面對面》第三季主題交流活動在北京海澱區東升大廈太庫科技舉辦。本次活動以「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為主題,圍繞國內航空產業的發展現狀、通用航空產業的創新與技術、航空領域投資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深入探討。
  • Amber Group CEO Michael Wu:合規化讓更多人加入加密金融的建設
    7月5日,由杭州市餘杭區政府指導,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巴比特主辦的「2020杭州區塊鏈國際周」正式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大咖、網際網路大廠、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學術機構、主流媒體將齊聚亮相,共同探討區塊鏈產業面臨問題及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