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未來演化」亮相17件裝置藝術作品探討人機關係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展品《The Art of Deception》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應妮)旨在探討未來人機關係、文化與技術的相互影響與碰撞的展覽「未來演化—我們的共享星球」7日亮相北京798藝術區。9個國家的17件裝置藝術作品用或晦澀、或形象、或諧趣的手法呈現出藝術家的想法。

一走進展場就能聽到不間歇的發出」呼呼「聲的旋律,這是聲音雕塑作品《Ad lib。》。藝術家將一臺醫用自動肺呼吸機和風琴管結合在一起,伴隨著自動呼吸的持續節奏,演奏出和弦樂,人造器官永不停歇演奏著機械安魂曲。作品的名稱是拉丁語中一個音樂術語的縮寫,意在表演者即興發揮,隨意重複一些節拍。該雕塑旨在探討人們遭遇重大健康危機時的情形,他們的命運與呼吸機綁定在一起,因而命運也被那些負責機器的人主宰。

聲音雕塑作品《Ad lib。》 鍾欣 攝

而展品《The Art of Deception》從標題上就揭示了其奧義,欺騙的藝術。藝術家用豬心進行去細胞化後再用各種技術重構,輔以不同材料加工後轉化為美學層面的完善優雅的心臟。」人類利用欺騙來追求社會、藝術和科學的完美,我們用藝術創作對此予以回應。「作者艾薩克說。

策展人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向記者表示,人類總是竭盡全力使用技術——尤其是那些能推進更大的進步並塑造我們文化與社會的技術——讓不可能變為可能。」我既關注技術帶來的經濟能量和經濟模式,技術帶來的全新的政治議題,但更首先關注技術對解釋體系的撼動,具體來說,就是技術對於信仰和心靈實踐領域的重新描畫。「

頒獎現場 鍾欣 攝

迄今為止,地球上的所有技術都被人類作為一種工具而發明、構造以及使用。但是如果技術從一個純粹的工具進化為具有或多或少獨立性的同伴、搭檔以及同事會怎樣呢?它會做什麼?又會決定和控制什麼?技術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將扮演什麼角色?新一代的機器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影響?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總監馬丁·霍齊克表示,希望觀眾在參觀展覽的時候,能對以上問題有所思考和所得。

該展是由現代汽車、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首次聯合推出的展覽項目,將在北京的現代汽車藝術中心展出至2月28日。

此外,第二屆Hyundai Blue Prize 中國青年策展人大獎同日頒獎,「創意能量」「創新未來」兩項大獎分別由魏穎和龍星如獲得,她們將分別獲得60萬元展覽經費,並將受邀走訪國際一線藝術機構。(完)

相關焦點

  •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 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現場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是由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mpany)、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同時,張海濤通過赫拉利著作《未來簡史》、電影作品《2012》、《阿凡達》、《盜夢空間》等依次講解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係、未來藝術的趨勢和價值判斷標準、未來數字革命(讀心術)的雙刃劍特徵、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2000 年後機器人發展概況、人工智慧預知未來等層面,全面回顧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及機器人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
  • 從街頭「惡作劇」到網絡暴力,這個展覽用藝術思考社會與人的關係
    「今天我們的公共空間其實更多來自於網際網路,在網上我們經常上傳、搜索、評論別人的東西,這件作品思考這些言論背後的情緒如何傳遞,一些看似無害的內容也有可能導致網絡暴力的發生,加入這件作品,也希望展覽對城市和公共空間的思考更寬泛。」策展人吳蔚說。
  • 盤點2016年度十大全景VR展覽:永不落幕的藝術
    (展覽按開幕時間排序)NO.1「左開道岔」黃永砯蛇杖III:呈現藝術家百科全書般的旅程本次展覽作為藝術家「蛇杖計劃」的全球第三站,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裝置展,展覽聚集了藝術家黃永砯在過去20年中創作的25件作品,其中包括大型裝置作品《頭》在內的多件作品為國內首次展出。
  • 當科技遇上藝術 新媒體「藝次元」亮相上海藝博會
    展覽現場 外景圖  2017年11月2日-5日,第21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將在上海世博展覽館盛大呈現。作為亞洲著名的藝術品交易盛會,以及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扛鼎之作,今年上海藝博會全面升級,新增了新媒體藝術特別板塊。
  • 張鼎個展亮相復星藝術中心,萬青、梁翹柏都來「控制俱樂部」了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9月6日至11月1日,張鼎個展「控制俱樂部」亮相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該項目由裝置藝術展覽與音樂現場活動兩部分組成,將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數組音樂人及樂隊,包括王凡、萬能青年旅店、梁翹柏、NOISE TEMPLE、蛙池、張林、老丹等參加。
  • 評展|「膠片已死」,當藝術展覽遇上電影、汽車與工廠
    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作為該館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合作後的首展,透露著好萊塢電影的氣質;在北京798藝術區內 「工廠、機器與詩人的話——藝術中的現實光影」在工業遺產地反思社會變革;倫敦V&A「汽車:加速現代世界」,探討在汽車的文化影響和環境成本之間取得的平衡的可能性。
  • 時空的更迭為同一件作品賦予新的背景和意義 | 10月滬京展覽推薦
    為藝術項目《沒有靈魂只有軀體》(皮埃爾·於熱&菲利普·帕雷諾)設計的海報,2000年,印刷海報,176cmx120cm 設計師供圖「M/M上海製造」是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 (Paris)的中國首展,展覽呈現百餘件作品,回顧其30年設計生涯,探討設計如何在不同語境中被轉譯與重新闡釋
  • 聚焦時代發展 274件陶藝作品亮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9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作品展在「瓷都」景德鎮開幕。 李韻涵 攝中新網景德鎮9月20日電 (李韻涵)20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作品展在「瓷都」景德鎮開幕。274件新時代陶藝作品在此次展覽上亮相,用「藝術語言」述說了當代中國陶瓷藝術領域的發展與變革。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在展覽現場的視頻中,觀眾們可以看到歷代家族數據樹的生長與衍化,具有一種科技美學的感召力,但難以看到的是這件作品背後科研意義:家族樹主幹和支幹的關係,不但形象地揭示了歷史中大型家族的內部特徵,演繹出中國古代興衰更迭的宏觀歷史場景,還展現了「一子多父」等歷史研究中出現的矛盾的血脈關係問題。
  • 6件細思恐極的人形藝術作品透視人類未來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當中,有很多藝術家都開始嘗試創作人形的作品,然而結果往往讓人不寒而慄。  我們特意收集了藝術圈最近亮相的六件最細思恐極的人形作品,帶你一窺藝術家們腦海中人類的未來。然而,這件作品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時刻就是它唱出佩西·斯萊傑(Percy Sledge)1966年的熱門歌曲《When a Man Loves a Woman》之時,因為這就意味著它身上的鏈條將要對它發起新一輪攻擊。《著色雕塑》是沃爾夫森的跳舞機器人《女性形象》(Female Figure)的續篇,該作品在2014年的時候也引發了一片爭議。
  • 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同時,增加展示徐冰過往藝術發展的關鍵概念及代表性作品,進一步比較探討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藝術命題與形式實驗。徐冰基於近年搜集大量的網絡視頻而製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複數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樣態中的一種藝術演變,及其在藝術實踐中顯現出的某種特定時代現象的精神症狀。
  • 藝術界為反種族歧視發聲、巴塞爾藝術展取消、國內展覽熱度持續
    HALF IMAGE與庫伯美術館聯合推出「離相」HALF IMAGE與上海庫伯美術館於6月6日推出2020年首度展覽「離相」,這是疫情過後第一場藝術家集體亮相的展覽。展覽由柳力、趙朔策展,展出蔡廣斌、蒼鑫、陳彧凡等17位藝術家的作品。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了藝術家過往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博物館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1990年代末,張恩利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他的早期繪畫聚焦改革開放時期的平凡人和他們的生活,表現時代劇變下的複雜人性。2000年後,他開始創作靜物畫,把紙箱、水桶、水管、器皿等「容器」作為繪畫對象,指涉人與物的關係中折射出的身份認同、空虛和依賴。
  • 當科學與藝術碰撞,未來城市建築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新時代商業報導 | 秋刀魚4月20日晚,隨著一場包含裝置、影像、聲音、劇場等12組藝術形式作品在內的「RemixGarden混合園林」新媒體藝術展精彩亮相,由深圳設計周主辦本次展覽藝術總監、媒體藝術家、策展人吳珏輝在開幕式上表示,Remix(再混音)是音樂再創作的一種手法,而我們生活的城市每天都經歷著remix,或遲緩或迅疾。「我們試圖將城市形態通過藝術手段remix。作品不做隔離式的呈現,而是植入或疊加於大的空間格局。
  • 同期展覽推薦 | 復星藝術中心
    同時,復星藝術中心持續關注和支持中國本地藝術家,為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復星藝術中心建築由英國建築設計事務所Foster+Partners和Heatherwick Studio聯合設計,建築外觀最大的亮點即三層金色可轉動簾幕。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來了!新展多多,熱度不減,快來...
    還有本周即將啟幕的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旨在全球語境中探討面向未來的藝術,讓你足不出「滬」即可盡享藝術領域最先進教育理念。 藝術、人文共存的西岸,其魅力不僅存在於文化場館,還藏在各個角落等著你探索發現。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
    05萬象演化 All·volution2020/11/25-12/21上海寶龍藝術中心上海市閔行區漕寶路3199號策展人與藝術家們將利用幾何、線條、光影,通過視覺互動與你產生共鳴,在藝術作品中一同找尋萬象演化的答案!
  • 2018北京中秋展覽展會匯總(圖)
    時間:即日起至9月23日  地址: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12號院北京畫院美術館  票價:免費  2、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  本次展覽聚焦青年題材的美術作品,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選取反映青年一代在不同時期戰鬥、建設、奮進的代表性作品17件,包括中國畫、油畫
  • 智慧之環《設計未來》展 解構現代藝術與未來科技
    11月27日-12月6日,由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活動主辦,成都天府新區天府文創城(中意文化創新產業園)管理委員會、清華大學藝術與科技創新基地、紫光·天府芯城聯合承辦的「遠見·可見——2020設計未來國際作品展」將在成都紫光·天府芯城——智慧之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