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 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

2020-12-04 環球網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現場

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是由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mpany)、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首次聯合推出的展覽項目。該展覽聚焦技術進步的社會和文化維度,同時呈現了來自9個國家的17件藝術作品。「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年度大展於2018年11月7日在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盛大開幕,現代汽車首席副會長鄭義宣(Chung Eui Sun),現代汽車副社長趙源弘(Cho Won Hong),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福,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夢鉉(Yoon Mong Hyun),現代汽車Head of Space Innovation (創新空間常務理事)Cornelia Schneider,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赫埈(Lee Hyuk Joon),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桂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亞太藝術(Art Asia Pacific)主編伍穎瑜(Elaine W. Ng),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總監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特雷斯德費布雷羅國立大學、電子藝術專業教授馬裡阿諾·薩頓(Mariano Sardón),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獨立策展人李振華等嘉賓蒞臨現場共享藝術的盛宴。11月8日,「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年度大展正式面向大眾免費開放,現代汽車文化中心歡迎您的蒞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王璜生

此外,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也將在首爾現代汽車空間(Motorstudio Seoul)和莫斯科現代汽車空間(Motorstudio Moscow)分別呈現。

未來演化……

展覽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文化與技術的相互影響、傳統和精神以及機械化和合理化之間的碰撞。而最終,我們人類才是所有議題的核心。我們總是秉持著有利於人類的前提,試圖突破假定的界限從而改變世界,以及我們自身;我們總是竭盡全力使用技術——尤其是那些能推進更大的進步並塑造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的技術——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總監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

……我們的共享星球

但現在,我們正處於新時代的邊緣。迄今為止,我們星球上的所有技術都被人類作為一種工具而發明、構造以及使用。但是如果技術從一個純粹的工具進化為具有或多或少獨立性的同伴、搭檔以及同事會怎樣呢?它會做什麼?又會決定和控制什麼?技術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將扮演什麼角色?新一代的機器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我們自身又該如何避免讓夢想淪為夢魘?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

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的藝術主張

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使得有關這些議題的藝術主張匯聚一堂,工程師和設計師得以分別在位於北京、首爾和莫斯科的現代汽車文化中心和現代汽車空間(Hyundai Motorstudio)呈現他們的願景。這三個空間都將提供交流平臺,探討未來有關移動、能源以及可持續性的想法。藝術家們將在此基於這些未來的想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提出問題,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探討場所了。

現代汽車Head of Space Innovation (創新空間常務理事)Cornelia Schneider

三位策展人 – 三種文化 – 三個視角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由三位策展人聯合策劃: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電子藝術大獎/電子藝術輸出資深總監)、邱志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2017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李大衡(現代汽車全球藝術總監、2017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策展人)。因此,此次展覽能呈現不同的文化影響力則不足為奇。它還點明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全世界都在面向未來、擁抱未來,而所有的進步都源於人類繽彩紛呈的願望、夢想和願景。

展覽名稱:「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

開幕式:2018年11月7日

展覽時間:2018年11月8日 – 2019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現代汽車文化中心

策展人: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邱志傑、李大衡(Lee Daehyung)

藝術家:米歇爾·斯潘蓋羅( Michele Spanghero)、申承帛 金容勳(Shinseungback Kimyonghun)、瑪麗·弗拉納根(Mary Flanagan)、邁莫·艾克騰(Memo Akten)、艾薩克·蒙特 & 託比·基爾(Isaac Monté & Toby Kiers)、埃米·卡麗(Amy Karle)、姚力寧(Yao Lining)、歐冀飛(Ou Jifei)、DEPART、市原悅子(Etsuko Ichihara)、 陳丹(Chen Dan)、龍星如 & 周姜杉(Iris Long & Cedar Zhou)、王鬱洋(Wang Yuyang)、鄧菡彬 & 張絲甜(Deng Hanbin & Zhang Sitian)

相關焦點

  • 展覽「未來演化」亮相17件裝置藝術作品探討人機關係
    展品《The Art of Deception》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應妮)旨在探討未來人機關係、文化與技術的相互影響與碰撞的展覽「未來演化—我們的共享星球」7日亮相北京798藝術區。
  • 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展日前在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徐冰對於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而此後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則是對徐冰《蜻蜓之眼》所討論問題的延續。
  • 未來的智能形式:人機融合智能
    這種人、機、環境相互作用的系統工程也是人機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時變法亦變」的方法不僅是工程問題,而且還暗含隱藏著許許多多科學、非科學問題,可以說是人機智能戰略決心與頂層設計的典型代表。表面上是人與機器裝備之間的人機關係,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機(機制)關係。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實際上,作為策展人,張海濤也在深圳華·美術館策劃了一場展期三個多月的《機器·人·藝術·時代》展覽,這一展覽表達了機器人與藝術和時代的關係,也預示著機器人藝術時代的來臨。在演講的最後,他也對展覽中的部分藝術作品進行了簡要介紹。
  • 未來,我們如何定義「生命」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當人工智慧佔領地球,當未來某天人類停止繁衍,未來的生命將以什麼形式存在?9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後生命」(post-life)為主題,探討「血肉之軀」以外另一種智慧存在的可能。
  • 未來我們將如何居住?原研哉和10位建築師在鳥巢下繪製了一張「未來...
    10年之後,在一個代表宏大時代背景的符號 —— 「鳥巢」之下,一群人想要將設計者的目光拉回關乎每一個最微小個體的生存課題 —— 在未來,我們將如何居住?楊明潔認為,技術進步,不是讓人和自然,技術和自然之間關係越來越對立,而應該越來越融合。
  • 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
    ,而無需參與到未來戰爭的「環」中。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對於研析打贏未來戰爭的制勝要素、轉變作戰思維、研究關鍵技術等都有重要意義。戰場信息爆發式增長,亟需高效人機互動模式,智能人機互動系統能提升作戰效率信息化戰爭時代,戰場信息量越來越大。智能化戰爭對信息的依賴度將會更高。
  • AI人機大戰試驗預示著人機共生的未來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戰略技術辦公室的項目經理Dan Javorsek上校說:「『阿爾法狗之戰』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正是我們想取得的成果。一直以來,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展示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快速有效地學習基本的戰鬥機機動操作,並成功地在模擬空戰中使用它們來贏得戰鬥機飛行員,並最終贏得更廣泛的戰鬥機飛行員的認可。」
  • 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專家多層面分析
    劉賢 攝中新網重慶11月24日電 (記者 劉賢)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如何補足中小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短板?24日在重慶舉行的「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上,業內專家代表建言獻智。此次論壇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的重磅活動之一。重慶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出席活動並致辭。
  •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很可能經歷技術大停滯?
    甚至可能我們可能已經逼近人類可能達到的科技的極限水平了。未來的科技很有可能不會再發展了。 從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誕生開始,到現在過了37億年,就已經演化出了高智慧的生命。 但是我們要知道,整個宇宙中有數不清的行星。僅僅在銀河系2000億個恆星,其中60%的恆星都有自己的行星。
  • 科普病毒展粵東西北巡展韶關站展覽啟動 看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
    科普主題展覽粵東西北巡展韶關站展覽在韶關市科技館啟動。展覽以歷史、現在和未來為時間軸,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我們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為市民送去豐富的科普大禮包。 在市科技館二樓裸眼3D科幻世界展廳,記者看到,現場展區共有綠色、紅色、藍色三種主要色塊,分別是「病毒的自白」「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我們的未來」三個展區。
  • 看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廣東科學中心科普病毒展覽15日起開放
    過去的3個多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已危及整個人類社會,讓我們深刻意識到——病毒無國界。重新認識病毒,客觀全面了解病毒,掌握病毒防範的科學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為此,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自主研發《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了解了人類從哪裡來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未來人類會怎麼演化
    人類應該是憑著動物圈的進化性發展性出來的,是從動物圈中的層次性結構性演化而來的。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人類的演化性是離不開這層動物圈子的相關信息性的,所以就認為人類是從動物圈子的演化性而發展出來的了。
  • 人機通信未來發展潛力的可想像性
    我們來看看一些更有趣的人機通信。 由於有效的交流對於人類之間的相互協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於我們而言,與機器進行協作也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挖掘機器人的潛能,從而使得人機通信技術未來充滿想像空間目前人機通信分為兩個部分。
  • 智慧之環《設計未來》展 解構現代藝術與未來科技
    不可否認,標籤化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我們對於碎片化的信息樂此不疲。火鍋、麻將、茶館這些元素雖廣為人知,但不親歷蜀地,人們就無法窺探全貌。一如在看《重慶森林》之前,我們尚不知道這部電影裡既沒有重慶,也沒有森林。
  • MiR自主移動機器人:人機協作是未來趨勢
    在大多數行業,工業機器人一改以往固定、僵直的機械屬性,充分融合了機器人、智能設備與軟體算法等,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機協作」,「以機器換人」。協作這個概念其實並只僅僅體現在產品的人機互動的安全性上。人機互動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比如人機互動的軟體界面設計如何體現人性化,機器人在進行任務執行時對周圍員工的情緒的影響上,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
  • 專家:未來理想狀態是人機協同
    不過,對於AI短板行業並不悲觀,不少嘉賓一致認為人機協同是未來理想的狀態。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發展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AI存在一定局限性風口之下,AI似乎像個萬能的工具,象徵著人類社會未來無盡的可能性。
  • 未來人類是什麼樣子?人機結合、新人類是趨勢?
    這就是我們說的「人機結合」的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未來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人機模式」的延續,這就不是屬於進化的樣子了,而是屬於「人類改造」,變成真正的「人機超人」。包括如今我們也看到了,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初期階段,對於未來肯定會往更高層次的發展,不少科學家們不是說了,在進行獨立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時候,還預計將其轉變為具有「思想」的人類,所以未來進化將會演變出「改造」。
  • 我們星球未來的7種樂觀設想
    下面我們將探討人類發展的七種最樂觀的設想。現狀這也許是最無聊,但也是最有可能的未來情景。我們越早為自己停止開發危險技術,我們的未來就會越長越幸福。 2.盛開的綠色地球。在大多數科幻場景中,地球似乎被描繪成用鋼和混凝土包裹的大都市。對於環保主義者來說,最可怕的噩夢是未來的科技完全取代了地球的生物圈。
  • 會展新說|沉浸式展覽體驗別樣「國潮」感受
    沉浸式的概念拓展到產業裡,一方面帶來多媒體、虛擬實境、三維實境等高科技手段與傳統展示相結合的風潮,讓科技更多的參與製作流程;另一方面帶來主辦方與觀眾互動關係的思辨,通過互動參與的環節調動觀眾的能動性,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審美體驗的同時,也使觀眾成為展覽內容有機構成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