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8日報導:用藝術去詮釋晦澀的物理概念,會帶來怎樣美妙的驚喜?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開幕,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交大李政道圖書館。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nbsp&nbsp&nbsp&nbsp一等獎《旋轉世界的靜點》(作者:王埼翔)

&nbsp&nbsp&nbsp&nbsp李政道來信寄語,諾獎得主解密「自旋」

&nbsp&nbsp&nbsp&nbsp此次活動採用線上雙語直播、雲展覽等雲端技術手段,在開幕式現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回顧了科藝活動七年深耕細作的發展歷程,總結了上海交大多年美育育人方案、模式和成果。

&nbsp&nbsp&nbsp&nbsp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並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為宣讀。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先生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在科學與藝術交融的世界裡,大家看到了物理巨擘李政道的另一面——在諾貝爾獎的盛名之下、細推物理的求索之中,一顆對真理、對美、對創造的赤子之心。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nbsp&nbsp&nbsp&nbsp李政道先生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本屆科藝活動的期待和祝福。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巡視員黃興華隨後致辭,繆文靖回顧了科技館與上海交大的科藝融合探索之路,黃興華則強調了科藝結合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

&nbsp&nbsp&nbsp&nbsp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現場帶來題為《自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旨演講。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界尺度的另一端——微觀物質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自旋」特性同樣令科學家們著迷,人類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深刻影響著現代生活,並不斷改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nbsp&nbsp&nbsp&nbsp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作者:陳益新)

&nbsp&nbsp&nbsp&nbsp八旬教授創作主題畫,最小參賽者為14歲俄羅斯少女

&nbsp&nbsp&nbsp&nbsp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而藝術家們則用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釋出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nbsp&nbsp&nbsp&nbsp以光子科技為支點,撬動未來科技創新槓桿。開幕式當日,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揭開神秘面紗。不同於往屆科藝主題畫作者的藝術家身份,今年的主題畫作者陳益新教授是一位集成光學專家,也是一位「科學與藝術對話」的先行者,他用一生印證了李政道先生為他的畫展所題的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在求知路上始終保有一顆求美、創造美的心靈。

&nbsp&nbsp&nbsp&nbsp今年已年屆八旬的陳益新在接到創作主題畫的邀約時欣然應允,於是《光子科技新時代》應時而生,它描繪了光子科技正邁向造福人類的新時代,也預示著其將帶來的光輝燦爛的美好未來。畫面中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光子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光子無處不在,猶如畫中東升的旭日一般,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交流、工作學習、旅遊購物、醫療保健等各方面切切相關。不同波長的光波和光子,沿著光纖傳播互不幹擾,形成絢麗的「光纖彩虹」。

&nbsp&nbsp&nbsp&nbsp一等獎《自旋與陰陽》(作者:劉光旺)

&nbsp&nbsp&nbsp&nbsp據悉,本屆科藝大獎賽參賽作品數量創下新高,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最終遴選出一等獎作品2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16件,其中上海交大學生作品佔所有獲獎作品總數的30%。所有參賽作品,除以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自旋」主題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科藝結合形式更加豐富多變。

&nbsp&nbsp&nbsp&nbsp來自俄羅斯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的14歲初中生索菲亞·捷列申科(Sofia Tereshchenko)成為大賽迄今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她的畫作《生命的本質》色彩濃烈而又充滿想像,最終斬獲大賽三等獎。

&nbsp&nbsp&nbsp&nbsp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的溫世康同學帶著上第六屆大獎賽一等獎獲得者的光環今年再次參賽,他和同學鄭嘉淇的合作拼貼畫《自旋之手徵對稱性》同樣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連續兩年的參賽經歷讓他對科藝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分享了自己創作的秘籍,「立足於科學原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不拘泥於形式大膽創作。」

&nbsp&nbsp&nbsp&nbsp此外,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也於今日正式開展。本次展覽共遴選優秀科藝結合作品49件(含本屆科藝主題畫和大獎賽獲獎作品),雲端虛擬展覽和線下實體展覽形式同步進行,觀展者既可以前往李政道圖書館負一樓展區實地參觀,近距離感受科學與藝術融合魅力,也可通過關注李政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獲取線上展覽入口,足不出戶開啟科藝探索之旅。此次作品展展出時間從2020年11月28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為期三個月。

相關焦點

  • 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用藝術去詮釋晦澀的物理概念,會帶來怎樣美妙的驚喜?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開幕,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交大李政道圖書館。
  • 什麼是「自旋」,李政道邀請他們畫了畫
    「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這是李政道先生的寄語,也道出了科學與藝術碰擦的火花能照亮的世界。有時科學那難以言喻的深奧與精妙,卻能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和表達,科學與藝術的共鳴令人嘆為觀止。一年一度,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賽周末揭曉,又一批優秀的作品開啟科學之門,這一次是關於量子世界中粒子的一項基本屬性——「自旋」。什麼是「自旋」?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揭曉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什麼是「自旋」?
    「 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 有時科學那難以言喻的深奧與精妙, 卻能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和表達, 科學與藝術的共鳴令人嘆為觀止。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主題畫,通過繪畫形式構築未來光子科技新時代藍圖,最小參賽者、14歲俄羅斯少女索菲亞·捷列申科獲本屆科藝大獎賽三等獎。隨後舉辦的科藝講座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雲端」講述自旋奧秘,中英雙語直播,與上海交大學生熱情互動答疑解惑。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
    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有關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 量子物理有什麼用?或許是下一代計算機
    在量子物理看來,多世界的詮釋有可能是正確的,打開裝著貓的盒子的那一剎那,世界已經一分為二。《彗星來的那一夜》的英文名似乎能更好詮釋主旨——「Coherence」(相關性),晦澀的量子物理不再是一隻半死不死的貓,不同世界中人們的行為成了更好的標誌。可除了燒腦的思維遊戲之外,量子物理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又有什麼作用?
  • 保持自旋的手性光子晶體鏡
    然而,所報導的手性結構具有自旋保持性,即所選擇的螺旋度經反射後保持不變。 自旋保持鏡可以在量子信息處理、量子光學、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中找到潛在的應用。該文章於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光波是由電場和磁場組成的。如果光是圓偏振的,那麼電磁場沿傳播方向呈螺旋形。
  • 量子力學的惱人概念和問題(全局詮釋之三)
    即使我們已經有了更驚人的想法和概念,比如宇宙如何誕生,大統一理論,基因設計,人工智慧統治,等等,量子力學中的很多概念卻總是最燒腦的。即使科學界對量子糾纏,量子計算等神奇概念仍然存在批評聲音,很多科普或者推廣場合,不強調幾句量子概念沒法懂,就讓人覺得不上檔次。量子已經成了一塊最耀眼的招牌。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玻爾根據量子物理,提出新的原子模型:電子只能在原子核外的一些固定的軌道上運動,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會輻射或吸收相應能量的光子。比如光子的自旋為1,電子的自旋為1/2,引力子的自旋為2,等等。根據自旋,基本粒子分為兩類:玻色子和費米子。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費米子的自旋為半整數。 自旋,在經典物理中沒有對應的概念,是量子物理的一個全新的發現。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玻爾根據量子物理,提出新的原子模型:電子只能在原子核外的一些固定的軌道上運動,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會輻射或吸收相應能量的光子。玻爾原子模型 圖源:Wikimedia Commons/Bohr atom model 量子物理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離散化現象,那就是粒子的自旋。比如光子的自旋為1,電子的自旋為1/2,引力子的自旋為2,等等。
  • 藝術欣賞:他用一生詮釋「情色」藝術,畫出了世上最貴的女人,
    祔擻詮顧梡艿跡漾倨驓璒蹫竢線镼莧灹鏊翭祼鵁鸓偒佾牽忻奕廟捍瑰甃搴麉搰愗幉籙茯謳祙庽韆囍緮褿煬藠楗鏭杖但他還是用一生去詮釋他的「情色」藝術在西方,紅髮代表著魔性女人與水的結合增添了迷離與神秘色彩圓潤的曲線美讓整個臀部格外顯眼而克裡姆特從仰視的角度去描繪這名女子也並不只是為了讓性感度達到極致這種對於大膽姿勢的露骨描繪其實也是種供他捉弄外界的無禮批評者所使用的小伎倆情色畫大師的愛情故事情人無數,真愛只有一個關於這位情色畫大師的愛情說來也挺傳奇傳聞中的他的私生活亂到不行幾乎能和自己的每一個女模特傳出緋聞他的女人、
  •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圖)
    作為新時代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領域,太空美術作品既反映太空時代的科學成就,又反映人類對自身現在及將來進入太空世界的各種思考,並且加以深刻揭示—太空美術是人   類探索和徵服太空的史詩和組畫。   傳承永無止境   1609年,伽利略第一個將望遠鏡指向天空,從而結束了人們用肉眼觀星的歷史。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