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旋的手性光子晶體鏡

2020-12-01 科學網

 

近日,來自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IQC)的Behrooz Semnani等人發表了題為「Spin-preserving chiral photonic crystal mirror」的高水平論文。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平面手性鏡子,這種鏡子對相反自旋態的光具有接近單位反射率的對比度。傳統的鏡子,如金屬鏡和介電鏡,在反射時使光的自旋翻轉。然而,所報導的手性結構具有自旋保持性,即所選擇的螺旋度經反射後保持不變。

自旋保持鏡可以在量子信息處理、量子光學、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中找到潛在的應用。該文章於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光波是由電場和磁場組成的。如果光是圓偏振的,那麼電磁場沿傳播方向呈螺旋形。根據旋轉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螺旋度是確定的。當光束是圓偏振時,它的每一個光子都帶有一個確定的自旋角動量(SAM)。一般來說,手性僅僅意味著一個物體在各個方面與它的鏡像不完全相同,比如左手和右手。因此,當我們觀察一個手性物體時,旋向性或扭曲感就會凸顯出來。同時,在光學和光子學中,手性也指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有不同影響的結構。如果仔細閱讀現有的文獻,我們就會發現,要創造出一種適用於光的手性結構,需要複雜的3D柱狀特徵,而這些特徵的製作是非常精細和棘手的。此外,迄今為止所報導的手性結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光子自旋選擇性,使得這種結構在精確控制光子和量子發射器之間的相互作用方面的作用有限。

一種超薄的自旋保持手性鏡子,在不改變光旋向的情況下,在正常照明條件下只完全反射一種光的自旋態,這是一種特別有趣的手性結構。因為金屬的、介質疊加的、甚至是法拉第鏡子在反射時都會翻轉光的螺旋性(即旋向)。然而,在不改變光旋向的情況下,實現在正常照明條件下只反射一種光的自旋狀態的超薄手性鏡子,涉及到納米光子學的兩個突出挑戰。 首先是固有的手性。在準二維無損結構中,對於正入射光的手性光效應已經被推測是禁止的。其次,第二個挑戰是光在垂直反射後對手性的保持。對於一個普通的鏡子或任何均勻的介電界面,當光從表面反射時,螺旋性會發生逆轉。雖然一些研究團隊已經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結構來實現手性保持,但是這些方法之間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提出的鏡子是由二維手性陣列排列在金屬後視鏡的頂部。這些設計的工作原理依賴於對照射金屬手性圖案上光的選擇性吸收。然而,在二維陣列中,吸收基本被限制在50%。

文中展示了在一個薄的單片光子晶體鏡中實現了巨大的手性光效應的實驗。與傳統的鏡子不同,實驗中的反射鏡在保持其旋向性的同時,只反射一種自旋狀態的光,並且具有近乎單位一的圓二色性。光子晶體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子晶體中導模共振 (GMR),同時激發光子晶體平板中洩漏的橫向電(TE-like)和橫向磁(TM-like)Bloch模式。這種模態不依賴於長程破壞性幹擾對輻射損耗的抑制,甚至光子晶體的小區域也表現出魯棒的圓二色性。

儘管這種鏡子很簡單,但是它的反射率比早期報導的結構要好得多,而且與主流觀點相反,它證明了在二維結構中,對相反螺旋結構的反射率幾乎是完全的。

由於這種二維結構在單層材料中相對容易製造,因此它具有被不同行業利用的潛力。例如,人們可以將這種結構直接列印在鈔票和身份證件上,作為防偽的一種隱藏安全功能。如果你用肉眼看,你不會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東西。但是,當以設計頻率用圓偏振光照射時,結構會反射光並顯示其存在。

圖1 原理圖和仿真結果

a:一個手性PC膜和幾何定義的示意圖。Bravais晶格是正方形,晶格常數為 a=740nm。晶胞(陰影區域)包括穿孔的三重結構:一個圓形孔和兩個錯位的橢圓形孔。該膜由折射率n~2.26厚309nm的氮化矽製成。b:在設計波長870nm下的光學響應。該結構反射RHCP光,同時又保持其手性。相反的自旋透射,並且其旋向被反轉。c:所制設備的SEM圖像。d,e :FDTD仿真結果:d入射光的兩種自旋態的功率反射譜,以及e在幾個晶胞上的相應強度分布。色軸顯示歸一化的電場強度分布。

圖2 瓊斯矩陣的元素。a功率反射係數和b傳輸係數的仿真結果。下標+和-分別表示RHCP和LHCP模式。陰影表示最大手性帶寬。

圖3 能帶圖和模式雜化圖。通過改變平板的厚度,混合了兩種低Q值的 TE和TM模式。a: TE(藍色)和TM(紅色)模式的相關波段圖。色軸表示時域模擬得到的譜函數。高Q值 Bloch模式更亮,因為它們表現出更強的共振。顯示的波段在輻射連續體內(光錐上方),黃色陰影區域為鏡面的操作波段。b: 所選螺旋度的全反射. c: TE和TM模式的光譜分布。

圖4 實驗結果。a: 由置於聚焦物鏡前的四分之一波片所產生的入射波的偏振橢圓。b: 測量的不同橢圓偏振光束的歸一化反射光譜的顏色圖。在設計波長附近,表現出最大反射率和手性的本徵極化是橢圓的。c: 圓偏振入射光的反射率與螺旋度相同。由於製造缺陷,反射測量相對較差(只有50%)。d: 橢圓偏振光的反射光譜。

圖5 圓偏振照明下相反對應體的反射

a – c使用聚焦和空間相干雷射源成像。d– f使用具有加擾波前的雷射束成像。字母(IQC)的內部和外部由具有相反手性圖案的光子晶體製成。

(來源:科學網 OSANJU)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256-5

相關焦點

  • 利用電子自旋進行手性拆分
    對於兩種手性分子,它們在生理活性上往往是各自不同的,有些作用還是相反的。比如青黴素分子存在兩種手性分子,其中一種有藥效,另一種卻沒有。有些食品添加劑的兩種手性分子中,一種具有甜味,而另一種卻是苦味。由此可見,有關不對稱合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軌道對稱性、電子自旋與分子手性
    即,無論是加熱時的基態反應還是光照下的激發態反應,產物的手性都取決於HOMO軌道的對稱性。圖中表示p軌道的兩瓣,假設陰影代表電子所在,那麼陰影只能與陰影疊加成鍵,空白也只能與空白疊加,這決定著反應是通過對旋還是順旋發生,產物是何種手性。
  • 二維鐵磁體中自旋手性漲落的研究
    拓撲材料橫跨凝聚態物理領域多種體系,其中挫折磁體和手性磁體中非共面自旋結構可以形成自旋手性,在實空間內產生一個有效磁場,使得電子的行動軌跡發生偏轉,從而導致拓撲霍爾效應。由於拓撲霍爾效應和非共面自旋結構之間的密切聯繫,拓撲霍爾輸運測量被用作檢測非傳統磁序的有力手段。事實上,拓撲霍爾效應長久以來和手性磁體或異質結中的斯格明子相聯繫在一起。
  • 光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上一篇詳細討論了光子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加上之前也解釋了電子的各種霍爾效應,而光子作為玻色子是自旋為1的相對論性粒子,自然地包含自旋軌道耦合作用
  •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眾所周知,每個光子自旋角動量為 ±,而渦旋光束的相位變化為exp (ilφ),使偈每個光子攜帶值為l的軌道角動量,其中l為拓撲數(可以為正或負整數),φ 為方位角相位。過去二十年多年來,光學渦旋光束已經被應用在了許多領域,如光學操縱微粒子、超解析度聚焦、光通信、量子信息處理、幾何拓撲光子學等。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上世紀末,人們發現一類特定的材料,即手性超導態是Majorana費米子的天然一種天然載體。而UTe2則很可能就是蘊藏這種奇異準粒子的理想材料。「我們已經很熟悉常規超導體是如何傳導電流或者傳輸電子而不產生任何損耗的機理,」Madhavan教授說。「非常規的手性超導體則非常罕見,並且其物理內涵也尚不清晰。無論是對於基礎物理的研究還是量子計算的應用,理解這一類材料都顯得十分重要。」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自然—光子學》導讀:2018年9月
    晶格中的電子和附近核自旋的量子寄存器具有高保真態操縱和讀出,長壽命量子存儲,以及通過光學躍遷將自旋和光子相干連接的量子態的長距離傳輸等特性。這些特性與固態器件設計相結合,使雜質自旋成為了量子網絡、信息處理和傳感方面很有希望的資源。側重於單個自旋的接入和連接的光學方法,本文介紹了雜質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金剛石和碳化矽中的色心、固體中的稀土離子和矽中的供體。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科大俞書宏院士等人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點開上方小程序,進一步點「推廣」即可充值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JPCL熱點評述 | 手性光電材料
    手性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手性材料在光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領域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根據Neumann-Curie原則,手性材料由於自身的結構對稱性破缺,具有一些本徵的特殊性質:圓二色性、線偏光偏轉、倍頻、壓電、熱釋電、鐵電和拓撲量子性能[1]等。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物理所三維手性超材料的摺疊加工
    與二維微/納結構相比,三維微/納結構具有更大空間自由度、更豐富和更新奇的功能特性,在力學、生物醫學、微電子及微納光子學等領域展示出巨大優勢和應用前景。然而,目前主流的微/納米製造技術是基於平面工藝,不能直接用於三維微/納米結構的加工。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斯坦福教授張首晟與復旦的大學合作開展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研究,後來在實驗中被證實,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該成果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成果。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手性物體在自然界很普遍,例如DNA和蛋白質。儘管它們的大多數物理性質是相同的,但是手性物體及其對映異構體可能表現出不同的響應。與電磁波(EM)相關的手性和手性現象已在許多論文中提到。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將手性特性引入到光、納米結構和納米系統中,並闡釋手性光學的相互作用。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圖-1. a.二維高階拓撲光子絕緣體中存在的二維體態,一維邊界態和零維拐角態。這些態在頻域上是分開的。b.1/2贋自旋自由度是由元胞內的面內磁場矢量構型刻畫的。c. 通過在邊界上放置手性源,利用左旋光和右旋光可以實現對不同拐角處光場的局域。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