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欲望邊界的衝撞:從恐怖主義到奇點臨近

2020-11-30 雷鋒網

【編者按】本文作者李智勇,原標題為:《從恐怖主義到奇點臨近》。本文將從從科技與文明的視角來探討下人類彼此間是否可能真的和解。讀完此文,或許你會對恐怖主義的根源有自己的思考。

是否有一天,世界再沒有恐怖主義?


「只有當恐怖主義組織從我們對他們的反應中意識到恐怖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無效也無吸引力的手法時,恐怖主義才會徹底消失。」

——約翰∙霍根 (專注於研究恐怖主義的科學家)

(圖為恐怖襲擊之後巴黎加強警力)

據央視報導截止15日凌晨2時,巴黎恐怖襲擊已經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傷,其中99人重傷。這並非第一次恐怖襲擊,肯定也不是最後一次。把這類恐怖襲擊和迅猛發展的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各種科技結合在一起看,我們會發現人類文明處在一種冰火兩重天的境地,且與天堂與地獄等距。

科技在文明中的角色

單看個案比如這次恐怖襲擊,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社交網絡可以幫助播報平安,宇航材料的薄膜可以幫助取暖,但我們不要忘記社交網絡一樣可以幫助恐怖分子宣傳自己的主義,槍炮炸彈甚至核彈一樣可以成為製造恐怖的力量。

有一部電影叫《查理威爾遜的戰爭》,裡面講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進行改編的,正好與此相關。故事講述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阿富汗人最頭痛的就是沒有武器來擊落直升機等蘇聯武器,所以查理威爾遜聯合各方勢力把支援預算從500萬美元提高到了10億美元,贊助了大批地對空武器,隨後大批蘇聯飛機被擊毀,最終導致蘇聯從阿富汗撤兵。影片終結於勳章授予儀式,但結束時的字幕很有意思,它說美國總是很光榮的改變世界,最後卻總是留下爛攤子。事實正好可以與此驗證,我們都知道,雖然蘇聯從阿富汗退兵,但阿富汗並未獲得和平、發展和富足。

如果梳理宗教、歷史、經濟的原因這會非常複雜,這篇文章不會這麼做,而會從科技與文明的視角來探討下人類彼此間是否可能真的和解。

基因技術(G)、納米技術(N),機器智能(R)在奇點臨近一書中被稱為GNR,作者認為這三者的技術突破將把人類帶入新的紀元。其中基因技術可以用於消除人類疾病、開發人類潛能,納米技術則可以在分子級別重構人類的大腦。機器智能則實際上有兩個分支,一種就是遍布於各種電影中的各種機器人,一種則是無處不在的如黑客帝國中矩陣那樣的統一超級智能,但不管哪一種都近乎無所不能。如果我們假設這三者已經突破,那我們會面對什麼樣的社會和生活?我們可以消滅恐怖主義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個人或組織單純的變成力大無窮的怪物時候,實際上力量越大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講GNR讓人類迎來一個形成黃金時代的契機,但卻也種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這裡面蘊含著科技、哲學、藝術上發展的深度失衡。人類能很好的徵服自然,但在徵服自身的路上實則前行未遠。如果我們為人類裝上一雙向後看的眼睛,那就可以拿奇點之後的世界與老子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相對照,純從人類生存狀態來看,我們並不能講未來就一定是往更美好的方向進化。雖然我們知道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老子的思路絕沒有可行的空間,但我們終究要追求科技與生命的和諧。大概也正因此電影《星際迷航》裡展示了一個科技深度隱藏的,大家回歸田園的星球,但這種生活在開放的宇宙中終究會被外來因素所打破。

人生其實是種能量

人生也可以被解釋為一種能量,所以自然也就有何處安放這種能量的問題,當然如果認為是心靈主導能量釋放的方向,那問題就是心應該放在那裡。

這在過去漫長的歷史裡並不是個問題,因為生存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鏈會自然的驅動著一個人不停的向前奔跑。在大多時候人類其實是在解決食物問題,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實是可以解讀出兩重意思的,一個是社會的極度不平等,一個則是下層人民的生存基礎其實是很薄弱的。食物的問題到今天也還沒有完全解決,至少50幾年前還曾經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待這個問題有所好轉,人又會被潛在某種社會關係鏈中,履行已經被設定好的屬於哪個角色的使命。

宏觀來看人類的問題並不複雜,社會的供給端是自然界,而消耗端則是來自於人內心的欲望與渴求,當然人自身有極為複雜的一面,所以人自身也會成為被消耗的一種資源。科技則決定了這種資源開採的速度和消耗的速度。在可見範圍內科技對節制人的欲望其實是全無幫助,這樣一來人口與人心裡的欲望疊加就是消耗一端的總和。

所以我們總是有兩個大狀態,一個是科技x自然資源大於人口x欲望,一種則是前者小於後者。

這條線很難精確度量,但理論上一定存在,而這條線之所以有意義就在於在前者的情形下問題主要出在人類沒有戰勝自然,而後者問題則更多出在內在分配不公或者欲望沒有邊界。當然這麼判斷的關鍵是欲望要有一個合理的界限。這裡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認為欲望和代表自然宇宙都是無限的的話,那這等式其實是可以有成立的機會的。

如果科技發展的同時衝突開始加劇,那就意味著人類雖然能夠徵服科技,但其實並不能徵服自己,這可以認為是社會學科的發展和實踐遠遜於科學的證明。從這個角度看,科學的價值其實遠不如哲學、藝術,雖然科技的發展和欲望的擴張相一致,其實是種必然。

科技顯然會讓天平向供給端傾斜,GNR如果真的實現,那無疑的供給端會變得極大。

稍作推測你會發現,每個人會變成手藝人,按創造力和想像力創造自己的作品。因為製造環節已經被數位化了。生產各種產品會和生產軟體差不多。這時沒有信息不對稱,也不需要大規模生產創造商品。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那商業文明會因此崩潰的,人類社會會變成一種鬆散的聯合體。

這種社會裡衝突的根本根源變成認知差異,彼此間欲望邊界是否會衝撞。劉慈欣的《白堊紀往事》描述的故事正是關於認知差異。恐龍覺得上帝應該是恐龍的樣子,螞蟻覺得上帝應該是螞蟻的樣子。這類問題因為不可驗證所以沒有答案只有信仰,而信仰越堅定衝突就會越劇烈。在這種問題上都不妥協就肯定會導致毀滅。

等距的天堂與地獄

科技必然會繼續發展,而GNR基本會很快成為現實,即使不在2045年,那剛出生的這代人也應該是能夠趕的上的,與此同時造就的不同信仰會產生衝突,領土糾紛會產生衝突,延續下來的仇恨會導致衝突。與這些相比反倒是工業文明帶來的汙染、溫室效應等更容易從現象上直接解決。

人類能很好地解決科技發展,但並不一定能很好地解決這些衝突,但科技無疑問地放大了破壞力,所以說在未來天堂與地獄與人類等距。我們即可能迎來一個不工作也可以幸福娛樂的黃金時代,也可能迎來一個大寂滅的地球,而這其中的關鍵則在於人類自身的選擇。

在個人命運上總是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宿命論的,不管我們做什麼,但結局其實唯一不二;一種觀點是人生有很多選擇,我們最終會選擇其中一種,人生是選擇的變量。但我們知道人生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偶然和必然的疊加,總是有生老病死這樣的大趨勢,但我們的選擇塑造了具體的人生。

放大到群體我們一樣要面臨這問題,一種是決定論的,這時人類的將來有唯一解,比如說:

群體利益歸屬不同,而人類之間不可能彼此完全信任,因為印第安人的情形給出了非常不好的反例。印第安人的情形是說人口的大幅削減並非是因為犯罪,其實只是因為落後。這類情形的反覆再現就會加深不同利益訴求群體間的懷疑和不信任,並堅信落後就會挨打。與此同時科技不可能倒退,力量只可能越來越強,一旦衝突爆發,那最終人類是一定會毀滅。而這種小概率事件在大時間尺度下發生概率極高,所以人類最終會走向毀滅,這就是宿命論,毀滅是世界的唯一解。

另一種則是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充沛的物質,讓彼此間的矛盾的根源可以大幅縮減,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彼此(比如更容易的獲取信息、自動翻譯等)同時我們也學會在終極問題上給他人留下空間,能找到保持距離,求同存異的方法。這意味著當物質問題解決後,究竟走向那種結局主要取決於人自身的選擇,這樣考慮那結局就不唯一,明天的結果是今天行動的變量,人類有的選擇。

前者圖景下的人類是不自由的,後者上才有可能真正體現自由意志,雖然可能倒在選擇的途中。

小結

冷戰和恐怖主義其實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結果,但這種碰撞肯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最徹底的情形是不管是機器還是人都會重新化為非生命的物質,一切文明都灰飛煙滅。如果我們相信宇宙足夠大,那就會在某個時間,某個位置重新有一顆藍色的星球成型,孕育出生命,但那不會是地球,屬於地球的一切都會成為宇宙歷史的一部分。這是最差的結局。

【作者介紹】李智勇,微信公號:zuomoshi(琢磨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奇點臨近,臨近北京
    奇點臨近,臨近北京我買了一本《奇點臨近》,還沒有開始看。這本書後來影響了一所大學的誕生——奇點大學。那本書所講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奇點意味著在某個不可避免的時刻機器的智力將超過人類。奇點大學並不是一所通常意義的大學,學生進來學4年,獲得國家認可的文憑。
  • 法一司機衝撞清真寺入口 尚未發現「恐怖主義動機」
    法國《20分鐘報》8月12日報導稱,法國諾爾省政府在當地時間8月12日表示,一名司機10日晚間在蒙桑巴勒爾故意開車衝撞一座清真寺的入口,但未造成人員傷亡。目前尚未發現「恐怖主義動機」。­  諾爾省政府在一份聲明中指出,當地時間10日晚間11點45分左右,一輛汽車猛烈衝撞一座清真寺入口。
  • 夜讀薦書|《奇點臨近》
    今天,2020年的第一次夜讀薦書,我們將和您分享夜讀嘉賓——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推薦的《奇點臨近》。但斌推薦:很多人擔心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切換到數字經濟,比如像晶片、5G、人工智包括基因技術等,你看到的是另外一個角度,我覺得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指數級的變遷。《奇點臨近》這本書能讓你更積極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
  • 丹灶代言人| 劉峰:丹灶「奇點臨近」
    從掛職「科技副鎮長」到創業的7年間,劉峰不僅在丹灶培育出一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更吸引了數百高端人才選擇在此安家樂業。作為一個新丹灶人,在劉峰印象中,丹灶鎮務實而又有誠意的政府、獨特紮根在基因中的創新精神,以及「奇點臨近」的爆發力深深地吸引著他。
  • 奇點臨近:一場來日盛宴或是末世悲劇
    「奇點理論」只是庫茲韋爾眾論點中的一個,大意是「在『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過人類本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比較謙虛的說法,更通俗點的講法是,科技才是人類未來的救世主。    《奇點臨近》這本書和電影《我,機器人》看起來像是在講類似的事情:到了21世紀的某一年,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完全融入人類生活的階段,兩者相互依賴。
  • 《奇點臨近》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
    《奇點臨近》解讀版內容簡介: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示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現象作為一種「奇點」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範圍內所產生的廣泛影響。
  • 但斌薦讀|《奇點臨近》:換個角度看世界
    本期讀書《奇點臨近》作者:Ray Kurzweil(美)譯者: 李慶成 董振華 田源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這樣的人生觀:無論我們面對什麼困境——商業、健康、人際關係等問題,以及這個時代面臨的科學——Ray Kurzweil換個角度看世界很多人擔心經濟發展,但如果切換到數字經濟,比如晶片、5G、人工智包括基因技術,你看到的其實是世界的另外一個角度。我覺得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指數級變遷的結果。
  • 但斌薦讀 | 《奇點臨近》:換個角度看世界
    《奇點臨近》作者:Ray Kurzweil(美)  譯者: 李慶成 董振華 田源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這樣的人生觀:無論我們面對什麼困境——商業、健康、人際關係等問題,以及這個時代面臨的科學、社會和文化的各方面挑戰,都存在一種正確的思想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而且我們可以找到這種思想。
  • 「人工智慧」60年 機器智能臨近「奇點時刻」
    技術與產業革命的新引爆點    從1956年到2016年,人工智慧已經60歲。為什麼偏偏到了此刻,「老夫聊發少年狂」,它從一眾新興高科技中脫穎而出?    美國作家盧克·多梅爾在《人工智慧》一書中提出「奇點」的概念,奇點指的是機器在智能方面超過人類的那個點。
  • 寫給2017:奇點臨近,我的人生何去何從?
    2005年,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的預言,10年後的今天漸次舒展,日漸清晰。我所看到,影響當今世界文明進程的兩大重要元素,都在2016年呈現出革命的態勢。新的生產力(人工智慧),新的生產關係(美國新政),推動著世界,朝一個我們所陌生方向前行。
  • 奇點臨近:當機器人革命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關係」
    而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這位麻省理工的高才生,奇點大學校長雷·庫茲韋爾再次發出預言稱,在技術回歸定律的作用下,人工智慧將在2050年前後完成對人類生物智能的超越,人類將能夠憑藉這一突破與人工智慧進行融合徹底改造自身,實現物種的進化。而這就是奇點的本質。
  • 百度考霸「預言」科技未來:人工智慧已「奇點臨近」
    雷·庫茲韋爾曾在《奇點臨近》中描述一個「改變世界的思想力量也在加速」的世界,並預言人工智慧將在2030年超過人類智能。至少在中國,人類正在趨近這一現實。百度,這家中國領先的搜尋引擎公司日前發布了一項服務——「百度考霸」輕應用,試圖利用搜尋引擎的人工智慧,協助今年畢業的高中生正確選擇並考入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
  • 奇點臨近
    這後兩個階段還沒有到來,可以說這後兩個階段才是真正的奇點。前面說了,到了2030年,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人類大腦的數千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我們大腦裡的數據傳到計算機裡,我們的感受、痛苦、認知、記憶、理性思維等等這些算法就在計算機裡生存了,而只要這個算法還存在,我們就可以一直活著,而不需要依靠現在的軀體,或者換個說法我們可以製造一個更酷的軀體把人類這套算法輸入進去,這個軀體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也不會生病。
  • 區塊鏈是《奇點臨近》來臨前最後一塊拼圖
    雷·庫茲韋爾在2011年寫的《奇點臨近》中,提到在2045年,計算機智能將會是整個人類智能的10億倍,同時描繪出了人生如何永生的終極答案:一切物質都將具有智能,而人類將獲得永生。我之前之所以不相信《奇點臨近》觀點的成立,是因為現在所謂的大數據獲得的很多數據是不真實、甚至是虛假的,拿假的數據『餵』出來的人工智慧(AI)不可能真實解決具體人的具體需求。而隨著2018年跟隨工信部的走訪,看到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具體成果而言,我看到《未來簡史》中提到的那個『未來』。
  • 奇點臨近:中國「黑科技」群落崛起
    「旅行者號」將比「雲端號」飛得更高,進入臨近空間。  臨近空間(Near space)是指介於普通航空飛機的飛行空間和太空飛行器軌道空間之間的區域,一般定義為距地面20~100公裡的空域,是人類目前由於技術所限還尚未利用的空中領地。  更讓勇敢者振奮的是,「旅行者號」瞄準的載人近太空旅遊。「上去下來一共5個小時。」劉若鵬曾笑言,在上面求婚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 ISIS殺害中國人質 恐怖主義終於蔓延到了我們家門口
    解說:中國兩名人質在巴基斯坦遭ISIS殘忍殺害,一覽德黑蘭兩處標誌性場所遭ISIS連環恐襲,英國半年不到,連遭四次恐怖襲擊,比利時火車站遭恐襲,法國巴黎發生汽車衝撞事件,全球星點式恐襲之聲不時傳來,而最近有報導稱,美軍證實已擊斃ISIS最高宗教領袖阿比裡尼,俄羅斯聲稱俄軍恐襲已炸死ISIS最大頭目巴格達迪,有評論稱,伊朗一直是中東安全島,ISIS在滲透伊朗之後,從中東腹地到南亞的暴恐通道似已打通
  • 類人機器人在進步,奇點臨近了?
    (石黑浩製作的「雙生子」系列機器人是迄今研製的與真人最為接近的類人機器人作品)人工智慧的擔憂在《奇點臨近》一書裡,雷·庫茨魏爾在讚美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描述了一個「改變世界的思想力量也在加速」的世界,並預言人工智慧將在2030年超過人類智能。
  • [GIF 2015 前瞻] 庫茲韋爾:奇點臨近,我們該如何與機器共同進化
    夏日的某天,在矽谷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營地的一間屋子裡,大約40名奇點大學的學生正在上課,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臉出現在一臺可移動的機器人上,從屋子一處移動到另一處,傾聽不同小組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給出反饋,而他本人卻在幾十英裡之外的家中。這就是奇點大學課堂上的典型場景。
  • 奇點臨近 人工智慧到底會通向哪裡
    2045年,人工智慧會掌管全球科技發展。至此之後,人工智慧的摩爾定律被打破,科技將呈現爆炸式發展。曾經奇點被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就在人工智慧奇點來臨之前,那些站在浪潮之巔的先鋒者,如何審視這場史無前列的「大變局」?我們的世界又會形成怎樣全然的新秩序?
  • 奇點臨近:福音還是噩耗——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最大挑戰
    而在他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當人類超越生物學》一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試圖積極地應對這一變化,即通過結合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和機器智能技術(即他所稱的GNR),讓人擺脫碳基生物的限制,而仍然能夠把控這一切。當然,對「人類」的定義也就將重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