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雷·庫茲韋爾,他有一大堆基本都是國家級別的頭銜,但這些頭銜都不如這個稱號嚇人——「託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奇點理論」只是庫茲韋爾眾論點中的一個,大意是「在『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過人類本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比較謙虛的說法,更通俗點的講法是,科技才是人類未來的救世主。
《奇點臨近》這本書和電影《我,機器人》看起來像是在講類似的事情:到了21世紀的某一年,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完全融入人類生活的階段,兩者相互依賴。不同之處在於,《我,機器人》屬於憂慮反省派作品,提醒人們,當機器的智慧最終發展到超越人類的時候,憑什麼保證人類自身的安全。而《奇點臨近》則屬於樂觀派,因為它根基於這麼一個理論:「人類要達到無限高度的創造力存在一個臨界閾值,我們的智能水平足以超越這個閾值,而且我們有相應的必要工具(如人類拇指),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宇宙。」這兩種觀點像極了「貓箱理論」——箱子裡有隻貓,在沒有打開箱子之前,貓死亡以及貓活著這兩種理論同時存在。只是現在的我們沒機會等到箱子打開的那天,所以只能做一個預測。
《奇點臨近》是雷·庫茲韋爾2005年的作品,作者本人的大名加上內容的新奇獨特,立即成為當年秋季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一,接踵而至的是紀錄片和電影的拍攝。說起雷·庫茲韋爾,他有一大堆基本都是國家級別的頭銜,但這些頭銜都不如這個稱號嚇人——「託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奇點理論」只是庫茲韋爾其中一個論點,大意是「在『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過人類本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比較謙虛的說法,更通俗點的講法是,科技才是人類未來的救世主。
在今年早些時候,《時代》周刊對庫茲韋爾做了一次採訪。庫茲韋爾在採訪中做出預言,到了21世紀20年代末的時候,電腦可以達到與人腦智力相平衡的水平,而到了2045年,電腦能力更會大幅增長,且電腦能力的增長周期與成本成反比。「因此人工智慧的產品數量,將是歷史上整個人類智慧所產生的產品數量的10億倍。」這是一個讓人驚悚的數字,而預言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作為高度智能的機器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舉動,這種舉動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這是連庫茲韋爾本人都承認的根本威脅。
所以憂慮派的反對聲浪一直奪人耳目,而當前的事實也給予憂慮派眾多證據。比如1997年戰勝人類最偉大棋手之一卡斯帕羅夫的深藍電腦,又或者是兩部偉大電影《黑客帝國》和《2001太空漫遊》中描繪的把人類玩弄於股掌間的母體Matrix和主機HAL9000。理解的不同,對於未知的恐懼,技術的更迭以及障礙的難以預料,都將註定兩者間的爭論將永無休止,直到人類終極的到來。
不過冷靜來看,至少在當前階段,電腦仍屬於被人類控制的工具,對其未來發展的掌控程度將是「科技是否是未來救世主」命題最有力的證據。所以回到《奇點臨近》這本書,看下庫茲韋爾提出的理由有多少實現的可能性。
奇點一詞在不同學科有多種解釋,庫茲韋爾取了數學裡面的含義,即是Y=1/X函數曲線上X=0的點,對這個函數有印象的人會記得,這個點的定義就是「無限趨近」或者叫「未定義」。在庫茲韋爾的書裡,他用目前已知的多種學科知識、哲學思維,以及他本人的技術為支撐,對「奇點」進行多層次的演繹推論,而作者本人也用了一個章節的內容來專門答覆來自不同領域對他理論的質疑聲。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對一個觀點的理解來自自身世界觀的深度,一如書中引用叔本華的話「每個人都將自身所感知的範圍當做世界的範圍」,如何爭取到中間群眾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未來世界的走勢。
《奇點臨近》,[美]Ray Kurzweil著,李慶誠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年10月,6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