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黴病是溫室大棚草莓生產上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防治最困難的一種病害,每年都有大量地塊由於灰黴病防治不力,造成減產,一般減產20%~30%,重者可達50%以上。灰黴病發生有哪些特點,怎樣防治效果最好呢?
發病症狀
(1)花器染病:病菌先侵染花萼,發病初期,花萼背面呈紅色,花萼上出現水漬狀針眼大的小斑點,隨後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病斑,通過花萼逐漸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果實停止發育,形成僵果,病害往往為害整個花序,造成果枝變紅。
(2)果實染病:多從殘留在幼果上的花瓣發病,逐漸向果實發展,發病初期,在果實上形成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展為褐色病斑,在陰雨天、濃霧或高溼的環境下,病斑迅速擴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黴層,空氣乾燥時病果呈幹腐狀,導致果實脫落。
(3)葉片染病:染病的花瓣脫落後,掉到葉片上,在葉片上形成水漬狀小斑點,病斑逐漸後向外擴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狀大斑,溼度較大時,病斑上出現灰褐色的黴狀物。乾燥時呈褐色幹腐狀。
(4)葉柄染病:染病的花瓣脫落到葉柄上,可引起葉柄發病,發病初期,葉柄顏色變淺,形成水漬狀小斑,擴展後呈長橢圓形,在溼度大的條件下表面會著生灰褐色黴層。葉柄基部受害,可導致植株倒伏。
發病原因
草莓灰黴病病菌喜歡低溫、高溼、弱光的環境,發病最適溫度18~23℃,相對溼度80%,當棚室內溼度超過80%以上時,病菌分生孢子開始繁殖,當相對溼度大於90%的時間, 8小時病菌就能夠完成侵染、擴展與繁殖;在31℃以上高溫或2℃以下低溫環境下,以及空氣乾燥時不形成孢子,不發病。因此,連陰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氣,溫室內空氣溼度長時間處於90%上以上,通風不良等環境條件,十分有利於草莓灰黴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灰黴病多從已經開敗的花瓣發病,因此,在草莓進入開花結果期後,一定要定期摘去殘留在幼果上的花瓣,是大大減輕灰黴病的發生機會。
首先,要選用抗病品種。培育無病壯苗。從源頭控制灰黴病的發生。
其次,採用深溝高壟栽培技術,壟面覆蓋黑色地膜,膜下鋪設滴灌管,既可以減少灌溉用水量,又可以降低空氣溼度,提高地溫,創造不利於灰黴病發生的環境。地膜覆蓋同時可以阻止植株和果實與地面接觸,阻隔了土壤中的病菌向植株傳播,能夠有效降低葉片及果實的發病率。
第三,嚴格控制棚內的溫度、溼度,草莓進入花期以後,白天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5℃以上,夜間12℃以上,在此溫度範圍內可適當延長通風時間,控制棚內空氣的相對溼度在60%~70%之間。
第四,及時清除殘留在幼果上殘花,並及時清除病花、病果、病葉,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進一步擴散。
第五,在發病初期,在清除病殘體的前提下,可用45%啶醯·嘧菌酯懸浮劑40~60毫升/畝,38%唑醚·啶醯菌懸浮劑40~50克/畝等藥劑,均勻噴霧,每7天噴一次,連噴3次,即可有效控制住灰黴病的危害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