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黴病是草莓上發生較多的真菌性病害,幾乎可為害草莓地上部的所有器官,果實受害尤重,喜低溫高溼環境,眼下正是多發期。
該病不僅傳播迅速,而且病菌的生存力與抗藥性也很強,稍有不慎很容易爆發成災,此期一定要注意防範。
田間症狀
葉片:一般從葉緣開始發病,後向內呈「V」型擴展,形成水浸狀的大斑,空氣潮溼時病部形成灰褐色黴層。
葉柄、花柄:初期生淺色水浸狀小斑,後顏色轉深,擴展為長橢圓形病斑,溼度大時亦有灰褐色黴層。
花器:花瓣和萼片染病後變褐,後擴展為不規則病斑,嚴重時枯死;還有一種情況,在大棚草莓中發生較多,萼片染病後呈暗紅色但不出現黴層,可使幼果停止發育,形成僵果。
果實:幼果至成熟果實皆可染病,溼度大時腐爛變軟,遍覆黴層;乾燥時,呈幹腐狀僵果,提早脫落。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灰葡萄孢為主
侵染過程:草莓灰黴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可借風、雨水、灌溉水等在植株上進行傳播,由於該菌偏好「甜、嫩」,所以草莓花果期是發病高峰期。
適宜發病條件:連陰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氣,溫室內空氣溼度長時間處於90%以上,田間積水,栽培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偏施氮肥等,往往草莓灰黴病發生較重。
綜合防治方案
農業防治
種植前採用高溫悶棚或燻蒸處理對草莓棚室進行徹底消毒,減少病原基數。
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注意增施磷肥和鉀肥,生長期淋噴海精靈生物刺激劑,提升抗病抗逆能力與果實品質。
及時摘除棚內老葉、枯葉、病葉和病果,並帶出大棚徹底銷毀處理。
高壟栽培,壟面覆蓋黑色地膜或者銀黑雙色地膜,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溼度,並防止果實與地面直接接觸。
合理密植,調整葉果比,可改善通風和光照條件,有利於控制灰黴病的發生。
藥劑防治
主要包括生物製劑(枯草芽胞桿菌、多抗黴素等)和化學殺菌劑兩種,以後者為主要防治手段。用於防治灰黴病的殺菌劑可以分為八大類,分別介紹一下。
苯並咪唑類:如多菌靈、苯菌靈等,是最早用於防治灰黴病的內吸性殺菌劑,隨著灰黴病菌抗藥性上升,基本打不住了。
二甲醯亞胺類:如異菌脲、腐黴利等,是目前防治灰黴病的常用藥劑,前者偏保護,後者保護+治療雙效,但長期使用也易產生抗藥性。
N-苯基氨基甲酸酯類:如乙黴威,與多菌靈有交互抗性,一般不作為單劑使用。
苯胺基嘧啶類:如嘧黴胺、嘧菌環胺等,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同時具有內吸和燻蒸作用。對灰黴病特效,目前已有抗性產生。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等,具有廣譜高效的抗菌活性,兼有治療效果,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作用位點單一,易產生抗藥性。
醯胺類:如環醯菌胺、啶醯菌胺等,對孢子的萌發有很強的抑制能力,固防效較好,持效期也長,但灰黴病發生後,需配合治療性殺菌劑使用。
吡咯類:如咯菌腈,可以抑制灰黴病菌菌絲體生長。
吡啶胺類:如氟啶胺,偏保護,耐雨水衝刷,持效期長。
草莓灰黴病一旦大面積發生後極難控制,所以應以預防為主。最佳防治時期在第1級花序有20%~30%以上開花,第2級花序剛開花時,當發現花柄開始變紅、下垂,花萼後有小紅點,需及時用藥防控,可選用環醯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醯胺+吡唑醚菌酯等。
之前也提到過,灰黴病對常用殺菌劑的抗性較高,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減緩抗藥性的出現。如遇連陰天氣或棚室溼度大時可考慮用百菌清煙劑、腐黴利煙劑等進行燻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