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重溫】
千年宋詞,最美66句!他是中國活得最明白的人,聽過他的演講,我恍然大悟!
思念到極致是什麼感覺?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甘肅一公務員文言文版辭職信,你服不服?
唐詩三巨人
一、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二、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三、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宋詞四天王
一、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淮南東路高郵人,字少遊,一字太虛,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四、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非知名對聯玩家
我是瘋子
關注與否,且隨緣分
【雨巷三周年】瘋子寄語
(圖為雨巷詩社社長萬斌,網名:我是瘋子)
稀裡糊塗的,一晃又是一年。不知不覺,雨巷3歲了。
回顧今年點滴,家人們開始一個比一個忙了。蝸牛姐姐忙著公益事業;馬大姐忙著開寫作培訓班;小錦忙著考研;婷婷忙著高考;牛牛忙著考證;小雲忙著在中青網當對聯講師。而我,也忙著備課、磨課、研課、上課。對家人們的關心少了許多,使之心有所愧,不能給家人讀書、不能給家人講解詩聯、甚至不能和家人聊聊天。我們各自在生活的軸承上,周而復始的忙碌著,一次一次的疲憊打消了進群的念頭,一次一次的疏遠建起了隔閡的城牆,一次一次的沉默斬斷了火熱的曾經。
三年來,我不時在想一個問題,雨巷能走到哪裡?走向哪裡?後來,看到牛牛寫三周年的文字,我,恍然大悟。雨巷有家人,就不會散。雨巷有家人,就會走進每一個家人的心裡。無需問為何而來,只明了因何而聚。
別家詩社辦周年,熱鬧。我們,僅僅是為了純粹記住這個日子罷了,記住我們相知相守已走過三個春秋。來的歡喜相迎,走的也歡喜相送。只是,瘋子有時不太在意誰來了,卻感傷誰走了,到底是缺乏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灑脫情懷。
我這個社長算不上稱職,也沒有發揮什麼帶頭作用,這點甚覺慚愧。唯一能堅持的,就是在公眾號裡發發文章,在部落裡選一些精品出來,發給大家學習。
假大空的話,我說不出口,那些什麼給大家一個學習國粹文化的平臺,什麼尋找詩與遠方的崇高,什麼人才培養的搖籃,諸如此類,我們既沒有資格去說,也沒有興致去說。只是單純認為,有了一個茶館,有了一些茶客,自然有了一些茶談,詩社,亦是如此。生活所致,情趣所致,靈感來了,寫上幾筆,淺白也好,高深也罷,但凡不是違心之作,我們都值得品上一品。
有朋友問我,三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想了很久,最後給出一個勉強還算答案的答案:雨巷還活著。
平淡無味的生活已經麻木了精神,哪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玩味什麼文字。還好,三年了,雨巷還活著,只是有的活在人的筆下,有的嘛,自然會活在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