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這是百歲老人楊絳先生對理想生活的描述。
很簡單卻很美好,只需一樹梨花、一彎月亮、一席秋風,或是一首詩詞。
詩詞中有古人深刻的思考、風花雪月的浪漫,古畫中有山水的寫意,精神的遠遊。這本《唐詩宋詞日曆》便是人生旅途不該錯過的風景。
《唐詩宋詞日曆》已與大家相伴走過了兩年。2018年主題是:春去夏猶青;2019年主題為:一年燈火要人歸;2020年迎來重磅回歸之作——「一山行盡一山青」。
一年燈火裡,古人在生活;山光水色,帆影蹄聲之間,他們也在思考。
千載之間,我們的悲喜與唐宋人的生活遙相呼應。滾滾紅塵,歷史來去,有時得意有時失意,有時歡喜有時悲傷。真實的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嗎?
一山行盡一山青,七字小句恰如人生。幸而那青山變化萬千。它有時高聳險峻,有時候也溫柔可喜,像眉眼盈盈。
《一山行盡一山青:唐詩宋詞日曆二〇二〇》共收錄187首中國古典詩詞,其中182首非教材篇目,只有5首是中小學在學校裡學習的熟悉作品。故意撇開教材書目,是因為不想局限了讀者對古典詩詞的認知。
中國詩詞之多之美,遠不是幾本語文教科書可以概括,古典文化的鑑賞能力,也絕非背背教材就可培養起來。《一山行盡一山青》精心選輯了著名詩詞人的非教材作品,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更能感受到詩人思想細膩、情感豐富的鮮活形象,更能深刻理解中國古代詩詞之美。
每一首詩詞的下方,都有出身古學世家的陸蓓容博士的悉心評註,幫助讀者理解詩詞的內涵。此外,陸蓓容還用8年的時間,遍訪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為日曆中的詩詞選配合適的古畫。
約3/4的配畫並不常見,而近1/3的配畫是大都會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澳門藝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知名博物館的最新展品,作者第一時間參觀重要特展,從最新展覽中尋找有新鮮感的古代藝術珍品。
清代著名畫家改琦的《列女圖冊》
如李商隱的《瑤池》,有名句「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配畫是清代著名畫家改琦的《列女圖冊》,畫中人物正是詩中的王母娘娘,作者十分喜愛這首詩,一直想選進日曆。直到第四年,也就是今年,才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圖像庫裡找到它。
每一詩詞頁都有與其相配的古畫點綴,詩詞、古畫、評註、點綴,四處相互映照,彼此契合,意趣滿滿。
2月14日的 早春晴雪圖軸
在設計方面,封面到腳註,日曆全本復刻宋代印刷字體,並高度還原古文學的豎體排版。至今宋代的版書仍是世界公認最高的品格和風格,代表著美學藝術的巔峰。沿用宋體印刷,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尊崇。
8月20日 虛谷 山水人物圖冊
日曆的印刷製作也下足了功夫。封面摒棄了傳統的四色印刷,採用了兩種PANTONE專色油墨調色,配合燙金、燙白的雙燙工藝,文雅清朗的青山竟呈現出「滿腹詩書氣自華」的高貴雍容。
布面的漸變色設計也是一次創新的嘗試,中國古宋美學和現代先鋒設計的交疊,產生出卡丹絨布面上群山交疊、若隱若現的漸變效果,完美呈現出《一山行盡一山青》的主題。今年的唐詩宋詞日曆,是古今文化的融合與傳遞。
日期頁保留了大量的留白,讓日曆兼有了手帳的功能。在古人的啟發下,我們或評詩說畫,或抒發悲喜,或記錄日常,每一天都因回憶和憧憬充滿樂趣。也因為有了專屬自己的痕跡,這本日曆變得更加珍貴。
翻開日曆,呈現的是2020年的每一天,也是輝煌的歷史沉澱精粹;2020年,《唐詩宋詞日曆》伴你走過輝煌每一天。
唐詩宋詞日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