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發布智能門鎖比較試驗報告:29款樣品中,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安全存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安全存在風險,85.7%的樣品信息識別卡開啟安全存在風險。
智能門鎖成剛需產品
隨著大環境的AI化,以及智能硬體、智能家居的推動,傳統五金門窗產業由此走向升級之路,智能家居成為一種新潮流。而近年來,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指靜脈等生物識別技術的越來越成熟,智能門鎖成為智能家居產業的剛需產品。
中消協智能門鎖檢測報告
為了讓消費者了解市場上銷售的智能門鎖的質量和安全情況,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含龍崗區消委會、福田區消委會) 、佛山市消費者委員會,對主流的網絡平臺、線下實體店的部分智能門鎖商品開展了比較試驗。
檢測結果表明:
通過測試,29款樣品中,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安全存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安全存在風險,85.7%的樣品信息識別卡開啟安全存在風險。
入門容易,做好難
大量「技術組裝」型企業
據調查統計,截止2017年,國內智能門鎖的生產企業超過2000家,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智能門鎖行業跨界企業越來越多。作為智能化家居產品,機械鎖等五金企業、家電企業、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安防產品企業甚至是IT行業,都有涉足智能門鎖行業。
現在整個市場魚龍混雜,存在大量「技術組裝」型企業,而這類企業生產大多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安全性自然難以保障。
安全是底層需求
智能鎖不同於其它,是整個智能家居市場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便捷確實是重要因素,但作為家庭防護的第一道門,安全才是其發展的基石。
生物識別,各顯千秋
目前,智能鎖應用到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有:人臉、指紋、指靜脈等。
指紋識別
據《2018中國智能鎖消費白皮書》,指紋鎖佔智能鎖市場的95.34%,雖應用最廣,但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手指若有絲毫破損或乾濕環境裡、沾有異物則指紋識別功能要失效了;在嚴寒氣候下,因溫度較低也會導致指紋難以識別。
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在具備較高便利性的同時,其安全性也相對較弱一些。識別準確率易受光線、距離等多因素影響;另外,當用戶化妝、整容等也會影響人臉識別的準確性。
去年10月2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智能門鎖質量的安全消費警示,指出:搭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的智能門鎖安全風險較高,建議消費者儘量不使用或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
指靜脈識別
相較於指紋、人臉兩種「肉眼可見"的技術,指靜脈這種藏於手指內部的技術,就顯得有些玄乎。
基本原理
指靜脈識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液中血紅蛋白能吸收特定波長紅外線的特性,將紅外線照射手指,並由CCD等圖像傳感器感應手指透射過來的光,獲取手指內部靜脈圖像,進而進行生物特徵識別。簡單來說,只有血液還處於流動狀態,指靜脈識別才能成功,也就是只有活體才能夠進行指靜脈識別。
總結來說,每種生物識別技術都有其合適的應用場景。如:人臉適合大規模布控,指紋適用於對安全係數要求較低的場景,若要考慮高精度及高安全性,指靜脈則是不二之選。
識別精度高
識別精度有兩個主要指標:認假率、拒真率。認假率即把假的對象錯認成真對象概率,認假率越低,安全度越高;拒真率即把本應該成功認證的對象「拒絕」了,拒真率越低,用戶體驗越好。
一般來說,這2個指標成負相關,即安全和體驗難以兼得。但指靜脈識別能將兩者的平衡做到最佳。以人臉識別為例,認假率在萬分之一的時候,拒真率大概是5%;而指靜脈識別的認假率在百萬分之一時,拒真率僅萬分之一。
適用人群廣
指靜脈識別的第二大優勢是適用人群廣,且受環境影響小,只要血液還處於流動狀態,指靜脈識別就能成功。
安全性高
指靜脈識別的第三大優勢是安全性高。由於靜脈在人身體內部,因此無法複製或偽造,更重要的是,指靜脈識別解決了大多數生物識別所不能克服的問題——活體檢測。
十多年前的指靜脈識別面臨的「三座大山」——體積大、功耗大、成本高,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發打磨,目前脈迪的指靜脈識別模塊,已做得和光學指紋模塊一樣小,功耗也與指紋識別幾乎無異。從2015年起,脈迪已連續三年在全球指靜脈算法挑戰賽上奪得冠軍。
算法的不斷打磨,不斷超越,是脈迪對用戶安全的保證,也是對科技的崇敬之心。在指靜脈的市場還未完全爆發的今天,我們期待能進入更多的場景,如:醫保、社保、銀行金融等,真正讓生物識別技術適配場景,不斷結合實際場景進行頂層設計。也希望用智慧之力,給更多的人帶來更優雅、智慧的生活。
關於深圳脈迪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脈迪科技有限公司是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專業從事指靜脈識別技術研發生產。擁有世界最大的指靜脈資料庫,並參與制定生物特徵識別應用的相關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
脈納萬象,啟迪真知。脈迪用自身的經驗和技術積累,積極為擁有共同使命感的企業賦能,用品質鑄造品牌,以開放與分享的態度,構建指靜脈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最卓越的產品和服務,持續創造最大價值。
來源:消費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