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由美國人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創辦。此人創辦了一份科學幽默雜誌——《不大可能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至今已經走過30個年頭。
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與其他學術獎不同,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不會拿到任何獎金,得不到各方讚譽,更不可能使科學出現革命性進步,但是所有獲獎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獲獎者是由該雜誌的編輯們、科學家們(其中還包括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記者們和來自多個國家的各個領域的精英們組成的管理委員會選出的。
為了與正式的諾貝爾獎「分庭抗禮」,搞笑諾貝爾獎在諾貝爾獎頒獎前1~2周舉行,地點為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
獲獎者自費到場領獎,獎品是由廉價材料製成的手工藝品,四個星期內就會「土崩瓦解」,但頒獎者卻是貨真價實的往屆諾貝爾獎獲獎者。
搞笑諾貝爾獎獎項既包括生物、醫學、物理、和平、經濟、文學等固定獎項,也包括公共衛生、考古、營養學等隨機獎項。
我們一起領略今年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細看之後發人深省」的科學相關研究獎項。
聲學獎:一隻中國鱷魚愛的呼喚
聲學獎:一隻中國鱷魚愛的呼喚
獲獎者:史蒂芬·瑞博(Stephan Reber)、西村武史(Takeshi Nishimura)、朱迪斯·賈尼施(Judith Janisch)、馬克·羅伯特森(Mark Robertson)和特庫姆塞·費奇(Tecumseh Fitch)
科學搞笑實錄:
對動物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瑞博一群人一直都對鱷魚的叫聲念念不忘,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爬行動物界最能叫喚的大佬很可能是憑藉「歌喉」爭奪交配權的;每當交配的季節來臨,它們就要發出死了都要愛一般的天籟之聲以彰顯自己的性吸引力——聲兒越大,暗示那個東西(體格)越大。
瑞博團隊想解析鱷魚叫聲的共振峰——聲音頻譜中能量相對集中的一些區域,不但決定音質,也反映聲道的物理特徵。他們將一隻揚子鱷放入充滿氦氣和氧氣的密封箱子裡,引誘其發出叫聲,結果發現吸入氦/氧氣體改變了鱷魚聲譜的共振峰分布,高能頻段向更高頻率移動,它們的叫聲變高變尖。
實驗過程圖示
物理學獎:蚯蚓的振動
獲獎者:伊萬·馬克西莫夫(Ivan Maximov)和安德裡·波託斯基(Andriy Pototsky)
科學搞笑實錄:
法拉第告訴人們,液體在上下振動時,表面會產生駐波。那富含液體的生物呢?
毫無疑問,無論選擇哪種實驗動物,我們都需要先讓它不斷振動、扭動或是擺動自己的體位。馬克西莫夫和波託斯基選擇了渾身柔軟無骨、肌膚Q彈、裡面水很多的蚯蚓作為造波對象。
實驗開始,先來前戲——用酒精將躺在盤上的蚯蚓灌醉,令其意亂情迷,情難自已地不斷振動身體;接著正戲上演——蚯蚓振著振著就振出了法拉第波的體位……
心理學獎:觀眉方知情重
獲獎者:米蘭達·賈科敏(Miranda Giacomin)和尼古拉斯·魯爾(Nicholas Rule)
科學搞笑實錄:
想知道你有多麼迷戀自己嗎?兩位眉毛心理學大師告訴你:看看自己的眉形!賈科敏與魯爾深信自戀者的眉毛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基於此預設,他倆招募了幾百名志願者(東亞人、白人、黑人都有),並在實驗室裡給他們做擺拍以及自戀人格測試,最終發現眉毛特徵與自戀人格之間確實存在特定關聯:那些自戀者的眉毛往往辨識度很高,例如比別人的更厚實、更濃密、更稜角分明或形狀更獨特。
昆蟲學獎:兩條腿間的戰慄
獲獎者:理察·維特(Richard Vetter)
科學搞笑實錄:
正所謂「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蜘蛛研究大師理察·維特雖然已從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退休,但仍懷有對8腿蜘蛛的狂熱,以及對那些害怕8腿蜘蛛的同行們的冷峻態度。他的一個研究方向是「蜘蛛對人類社會的心理影響」,於是他打著科研的旗號展開了對同行們的無情鞭笞。
通過對41位昆蟲學家的問卷調查,維特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同行之所以害怕研究蜘蛛,原因在於它們比昆蟲多了2條腿。「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多了2條腿,事情就大不一樣了。」在維特平淡的戲謔講述中,我們欣賞到了昆蟲心理學透過從業人員映射出的諾獎級別的黑色幽默。
醫學獎:愛我就「悶聲」恰飯
獲獎者:尼恩克·維林克(Nienke Vulink)、達米安·德尼斯(Damiaan Denys)和阿諾德·范隆(Arnoud Van Loon)
科學搞笑實錄:
世上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對於雜音有著一種負面的敏感:你吃飯吧唧嘴,他們蹙眉生厭;你大力敲鍵盤,他們煩躁不安;你拖鞋啪啪啪,他們血壓飆升——他們就是恐音症(misophonia)群體。
維林克等人設計了一套認知行為療法(CBT)用於恐音症治療。他們招募了90名恐音症患者參與CBT實驗,最終發現有48%的受試者病情明顯好轉。
材料科學獎:屎冰刀童話
獲獎者:梅丁·埃倫(Metin Eren)、米歇爾·比伯(Michelle Bebber)、詹姆斯·諾裡斯(James Norris)、阿麗莎·佩羅(Alyssa Perrone)、阿什莉·魯特科斯基(Ashley Rutkoski)、麥可·威爾遜(Michael Wilson)和瑪麗·安·拉甘蒂(Mary Ann Raghanti)
科學搞笑實錄:
北極的江湖流傳著因紐特人用自己的糞便做成冰刀屠殺狗狗的傳說。但明察秋毫的實驗派人類學家們無法容忍亦真亦假的江湖傳聞,尤其是當這個傳說明顯可以被實驗證偽的時候。來自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埃倫等人自己動手,拉屎造冰,然後檢驗冰刀的切割肉類的能力,結果發現屎冰刀的童話就如同朱朝陽的證詞般虛妄——刀每次都會在尚未完成切割之時就化掉。
最後,讓人無法忽略的是「管理學獎」,該獎雖然與科學無關,但因5位中國人被提名獲獎而不得不提。
2013年,覃某因投資魏某經營的公司虧損而起殺意,於是覃某出資200萬僱奚某殺害魏某。魏某最後因凌某的臨時反悔,沒有被殺,但酬金一路「削減」引起了搞笑諾貝爾獎評選人的注意,5人因此而獲得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之管理學獎。不過2019年10月,5人已被判刑,無法領獎。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頒獎人沒法到現場領獎,頒獎活動改為線上,時間為9月17日下午6:00(美國東部時間)。
END
資料來源:
Improbable Research
與「世界科學」一起緊跟全球科學前沿動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