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梨、北美到都柏林和拉薩,殖民衛星和小行星的墜落給人類和地球造成了巨大衝擊,本篇內容就來聊一聊殖民衛星墜落的故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高達博物館」,送全套設定集,還有更多驚喜哦!
本篇內容
比核武器更加危險的「超巨大質量炸彈」
若是物體的運動速度沒有達到或是超越重力圈的脫離速度,最終就會朝著「重力井之底」掉落。簡單來說,就像是從手中丟出去的東西,定會朝著地面墜落一樣。這個原理不只適用於太空中漂浮的殖民地,即使在看似無重力的宇宙空間也是成立的,不論是衛星或是行星類的星體,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就會被另外的「重力中心」給拉過去。
月球之所以不會朝地球掉落,是因為月球直線前進的速度與地球的引力取得了均衡的緣故,如果因為某些理由而打破了這個均衡狀況,月球就有可能朝著地球墜落。若是換成在月球軌道上運行的物體像是宇宙殖民地或是小行星基地,也都會發生同樣的情形。宇宙殖民地與小行星基地都固定在拉格朗日點上,以跟月球相同的速度,繞著地球周圍公轉。與月球相比,質量相對極小的殖民地,想要增速或減速都相當容易,只要啟動核脈衝引擎就可以了。利用這種方式減速、進而從公轉軌道掉落的殖民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最終將會朝著地球掉落,這就是最單純的「殖民地(隕石)墜落」理論(為了朝正確的目標掉落,只使用核脈衝引擎是不夠的,而必須利用月球的重力彈弓效應進行更複雜的加減速調整)。
從最古老的投石器到攻擊地下掩體的貫通型炸彈,過去有許多兵器都是利用「墜落」的這項特質來進行攻擊。至於從高度約38萬公裡的月球軌道上,將總重量超過3000萬噸的殖民地當作巨大質量炸彈投下的「殖民地墜落」作戰,不論是規模或威力,都足以堪稱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級兵器。
提出「殖民地墜落」的構想,並且付諸行動的始作俑者,正是吉翁公國軍。為了讓戰事儘快落幕,公國軍企圖一舉破壞聯邦軍的根據地加布羅,迫使對方投降。但加布羅是個擁有足以抵擋核彈直擊的堅固巖盤所覆蓋的巨大地下基地,而且正確位置無法掌握,只知是藏身在南美洲的叢林地帶。因此必須要構想出一種特殊兵器,能夠一口氣將這片廣大地帶徹底摧毀掉,最後公國軍所找到的方法,就是把殖民地當成巨大質量炸彈的「殖民地墜落」提案。
殖民地墜落在地面上的威力,據推測約有3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發的威力,只要成功命中,加布羅勢必難逃被消滅的命運。雖然也有人建議以小行星來取代殖民地,但是因為形狀不特定的小行星在突破大氣層之後,想要計算出準確的彈道十分困難,因此這項備案被撤回。
之後公國軍便刻不容緩的展開了殖民地的移動作業,這項行動代號被命名為「不列顛作戰」,可是因為聯邦軍的反擊,使得殖民地在突入大氣層之際就斷裂了。雖然無法落在加布羅,但殖民地碎片仍舊墜落在地球各地,以雪梨為首的不少都市因而被消滅,同時墜落所引發的海嘯與颶風,在地球各地造成二次災害。這些異變使得地球氣候劇烈改變,因為二次災害而死傷的人數達到2億人之多。
「殖民地墜落」所造成的破壞力比想像中還來得嚴重,即使威力近似的核武器也無法相比。可是,一年戰爭後出現的不少勢力,始終無法忘卻這種武器「使用後的效果」,直到U.C.0093都還有多次意圖實行的計劃發生。
墜落到地球的殖民地(隕石)撞擊點
1. UC0079年1月10日 雪梨
在不列顛作戰於空中解體的殖民地前半段掉落地點。整個城市完全消失,化為海灣地形。
2. UC0079年1月10日 太平洋
在不列顛作戰中分解的殖民地一部分墜入海洋。引發的海嘯造成北美西岸一帶致命性的損壞,也是加利福尼亞海岸陷落的原因之一。
3. UC0079年1月10日 北美
在不列顛作戰中,空中分解的殖民地一部分墜落在武大陸的西部附近,被害情況不明
4. UC0083年11月13日 威爾博
迪拉茲艦隊執行。據說目的是為了重創北美糧倉地帶,以強化其在宇宙的發言權。
5. UC0088年10月31日 都柏林
新吉翁為了向聯邦軍炫耀武力而讓殖民地墜落,並斷絕了平民逃亡的退路。
6. UC0093年03月04日 拉薩
新吉翁策劃的「地球寒冷化作戰」的一環。讓小行星「月神五號」墜落到地球,消滅西藏與拉薩。
殖民地墜落的過程
①奪取殖民地
第1階段是規劃得到殖民地或小行星的方法,直接使用軍事力量奪取。除了要驅逐駐留軍隊外,為了預防來自內部的破壞活動,有時會將所有居民屠殺殆盡。如果使用廢棄的殖民地,就無需進行這些手段。
②為殖民地加工與變更軌道
第2階段是要替殖民地進行補強,增設核脈衝引擎,好讓殖民地脫離原有軌道。不論是裝設核脈衝引擎或是利用重力彈弓效應以達成殖民地加速或減速目的,都是要讓它脫離原有軌道,朝目標的天體「墜落」。
③墜落與阻止臨界點的突破
進入軌道的殖民地因為體積巨大,想要不讓敵軍發現十分困難,防衛部隊勢必會展開反擊。為了讓防衛部隊的任務(改變行進路線或改變速度)失敗,令敵方無法阻止殖民地墜落,因而要在殖民地抵達阻止臨界點前不斷提供護衛。
④落地
越過阻止臨界點的殖民地,就沒有能夠阻擋它的手段了(除非是超大出力的兵器,還有破壞它的可能,但是碎片會有在天體各處散落的危險)。在這個時間點進行最後軌道的變換,朝著目標墜落。
殖民地墜落的影響
直擊地區的被害狀況
朝著某個星球墜落的宇宙殖民地或小行星的威力,著地時的速度所造成的差異相當大,就算有減速,光是直擊也會造成直徑數百公裡的區域「完全消滅」。在當年的「不列顛作戰」中,遭遇直擊命運的澳大利亞雪梨市,雖然僅僅只有3分之1部分的殖民地墜落在此,但仍舊造成了直徑500公裡的隕石坑。
「不列顛作戰」中墜落的殖民地威力,換算成黃色炸藥的話,有高達600億噸的爆炸威力。
周邊地區的被害狀況
不僅只是殖民地直擊的地點,同時也會造成星球整體重大的損害。全長30公裡以上的物體通過大氣層時造成的衝擊波、著地時產生的強烈地震、散落在廣大區域的碎片、颱風級的暴風,以及地殼變動等大規模災害都會接連發生。更甚者,還會造成星球自轉速度增加、自轉軸產生傾斜變化,或是氣象變化等。
迪拉茲艦隊所引發的殖民地墜落行動,在北美的穀倉地帶造成了重大損失。
拓展——衛星飛彈
質量兵器不僅限於殖民地或小行星。一年戰爭時,所羅門要塞就曾在直徑達20公尺的巖塊上裝上推進器,改裝成衛星飛彈配置在要塞周遭。
在巖石加裝推進器成為武器,推測一發擁有相當於數百噸炸藥的能量。
墜落在月球上的殖民地
U.C.0087.08.24,提坦斯使用已成廢棄殖民地的SIDE-4第27番地,作為對月面都市格拉納達的攻擊之用。為了阻止27番地墜落在月球表面,奧古派出艦隊前往攔截,並順利讓殖民地偏離,墜落在無人的荒地。也因為月球沒有大氣與海洋,不至於發生二次傷害的嚴重衝擊,「不列顛作戰」的慘劇也因而得以避免重演了。
墜落在格拉納達外側180公裡的地面。提坦斯參與的艦艇僅有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