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溫州地區發生的第一起走私「洋垃圾」案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河南籍男子趙某明知殘陽極是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卻以「人造石墨材料」的名義報關企圖走私入境,被海關查獲。
電解鋁陽極炭塊是電解鋁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消耗材料之一,炭塊殘極俗稱殘陽極。趙某從伊朗購買的殘陽極都是塊狀,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小的幾十斤,大的上百斤,其殘陽極含碳量比較高,且價格遠低於煤炭,可作為燃料使用。
受非法利益驅動,趙某等人便給「洋垃圾」換了個名,試圖矇混過關。可惜,在法律面前含糊不得,該受嚴懲的一個也不能落。經查,涉案殘陽極逾4000噸,案值約150萬元,4名涉案人員被抓獲。
心存僥倖走歪路
事情要從2014年年底說起。當時,趙某想多賺點錢,正好聽一個伊朗朋友說伊朗有一種電解鋁生產後淘汰下來的殘陽極「來錢快」,於是他先後5次前往對方在伊朗的公司看貨物、談價格。2016年,趙某從伊朗訂購了3萬噸殘陽極打算出售牟利。
雖然明知進口殘陽極是違法的,但考慮到殘陽極含碳量在97%以上,比煤的含碳量高不說,價格還比煤炭便宜,趙某覺得肯定能在國內市場走俏,甘願冒險賺上一把。
原先,趙某與伊朗公司籤訂的合同中,其籤的貨物品名為「殘極,陽極碎」,但為了更好地偽裝成貨物逃避檢查,趙某讓同夥將合同上的名稱都改為「碳素材料」,不要出現「殘極,陽極碎」的字眼。
此外,抱著僥倖心理,趙某從伊朗採購進口殘陽極貨物時,並沒有向溫州報關行如實介紹貨物的真實情況,也未如實說明這些貨物是電解鋁廠淘汰的殘陽極貨物。「準備矇混過關」,趙某被捕後在接受審訊時坦言。
帶上家人一起幹
趙某的妻子範某平時在家拾掇家務,在趙某的帶動下,範某成了趙某所開公司河南大趙碳素製品有限公司的財務,主要負責公司的出納工作。
「因為老趙不會使用微信,所以有時候他需要用微信跟別人聊天,我會根據他說的意思,幫他打字發給對方。」在丈夫的慫恿下,範某通過微信與伊朗公司方面進行聯繫,幫趙某進貨,從而走上了違法的道路。趙某30多歲的兒子也開始走私殘陽極,大好青年前途毀於一旦。
後來,趙某還將妻子的親戚高某拉下水。趙某與範某曾因事被法院拉進誠信黑名單,沒法出國驗貨,趙某便讓高某替他前往伊朗挑貨,高某按要求挑了一些相對較好較大的殘陽極貨物。同時,趙某還讓侄子豆某在國內負責殘陽極的銷售。畢竟都是自家人,趙某對此顯得比較放心。
進貨後,憑著曾做過增碳劑和殘陽極買賣的經驗,趙某將殘陽極直接銷售給下家,價格大約為1300元/噸,每噸淨賺約900元。
溫州市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吳為表示,有些不法分子為了眼前的微利,甚至利用兒女、愛人幫忙走私,自己深陷鐵窗生涯的時候,也將身邊人拉下了水。這些人從本心來說,可能是想帶領家人一起發財致富,只可惜走錯了路,導致一家人都身陷囹圄,這是非常可悲的行為。
想方設法混進關
趙某從伊朗訂購的3萬噸殘陽極貨物,已申報進口的共有3批。
第一批從溫州海關申報進口,數量900多噸,大部分貨物已銷售;第二批貨物也是從溫州海關申報,數量1000多噸;第三批是從深圳海關申報,數量1000多噸,這兩批貨目前都在海關監管區,還未放行。今年4月,趙某又從伊朗進口殘陽極貨物1000多噸,該批殘陽極貨物運抵港口後還未申報即被海關查獲。
在矇混過關的過程中,趙某也曾被海關扣住。海關要求他提供貨物的生產工藝,趙某就手寫了一份生產工藝,最終讓同夥參考這個工藝內容和格式出一個英文版的生產工藝流程,並由伊朗公司蓋章後寄回國,交給海關。
為了讓貨物能清關進口,趙某還跟兒子交代不能跟海關如實講這種貨物是殘陽極,要堅持說這是一種「人造石墨材料」。
「殘陽極等『洋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一旦進入國門,如不能正確處理會導致有害物質嚴重威脅我國空氣、水源、土壤等生態安全,因此必須嚴厲打擊殘陽極偽裝進口的不法行為。」溫州市檢察院承辦檢察官陳曉東說。(王春 溫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