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父母養育孩子的共同心願,都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擁有幸福快樂有為的人生。
對養育孩子這個人間共同的大事,西方國家的父母從孩子懂事時起,就教育孩子不能依賴父母,必須具備各種生活能力。他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天性,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關係,孩子具有自己的權利和人格意識。鼓勵孩子思考探索一切靠自己,培養孩子創造和獨立的能力,使孩子具備久經鍛鍊的獨立性格和競爭意識,自己動手能力非常強。孩子到18歲之後,就開始自己獨立,父母什麼都不過問了。
我們中國父母則十有八九對孩子嬌生慣養,忽視孩子的人格和天性,從小就只讓孩子聽從,什麼都得依賴父母。從孩子出生到撫養長大,到上學、工作,到結婚成家,甚至到生兒育女,都得靠父母,父母有操不完的心!這似乎是一種流傳千年的中華傳統。
正是這種傳統觀念的支使,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成了「溺愛」。寧苦自己,不苦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只要求讀好書,什麼事也不讓自理。對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律滿足,一概無原則地遷就。結果,好些家庭採擷到的不是豐收的喜悅,而是痛心的苦果,慣養出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蟲」,甚至慣養出了貪得無厭、好逸惡勞的敗家子、「啃老族」!
前些時候網傳,合肥某34歲男子王某, 平時也不出去工作,生活一直依賴年過六旬的父母。這天,老父親責怪其懶惰不幹活,男子竟大發脾氣,將父親打傷。這一行為引起了左鄰右舍的不滿,報警之後紛紛要求民警對其從嚴治罪。山人對這位老父雖也同情,但同時感嘆這是咎由自取的教訓,是現在流行的「啃老族」的罪惡表現啊!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不能過分地養,過分地嬌,不可培養成敗家子、「啃老族」。而應該培養出從小懂得一切靠自己,長大成人後能自立自強,能生活幸福快樂,能對家庭對國家大有作為的人才。不能再出現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八旗子弟」,這些從小嬌生慣養的花花公子,都不會自食其力,遊手好閒,好逸惡勞,閒逸度生,白活在世上,一代弱於一代,一代不如一代,遭人唾棄,這已經成為歷史的教訓。
其實,流傳千年的中華傳統有許多培養孩子的文化精華,古俗語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意思就很明白,想要成為比其他人優秀的人,就要吃更多的苦。《孟子·告子下》一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說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說出了成人之道,上天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一切靠自己。
古人培養孩子的成功典故不勝枚舉。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蕭何為劉邦穩定後方,對新朝的建立居功至偉,所以劉邦分給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是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貧瘠的次田。劉邦問他為什麼,他說,貧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孫靠自己勤勞耕種,節儉生活。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這樣家族慢慢就會沒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後,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沒落了,但是蕭何家卻依然興旺。
晚清名臣曾國藩,官居要職家境豐厚。但他卻教育子女,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雖然家庭條件優越,但是曾國藩卻窮養子女,意在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結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
在曾國藩的家訓中,「窮」是「善身」之道。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儉自律,越能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靠自己,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毛澤東在培養孩子這方面也堪稱典範,他一直重視培養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能吃苦耐勞、自食其力、一生靠自己的人,尊重勞動人民。1946年春,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在父子久別重逢的情形下,毛澤東首先考慮的是讓毛岸英到社會實踐中去鍛鍊。他對毛岸英說:「你在蘇聯長大,在蘇聯大學讀書,讀的是洋學堂。我們中國還有個學堂,就是勞動大學。過些時候,我給你找個校長,上勞動大學去。」不久,他便給毛岸英找來了「校長」——邊區勞模吳滿有。臨行前,他教導毛岸英:「你要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要從開荒幹起,一直到收穫。這樣你就會有切身感受到的艱辛,懂得勞動人民的偉大。」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嚴肅地指出,黨的高級幹部子弟的教育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們「做一個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上去唬人」,處處、事事、時時都要「夾著尾巴做人」。做毛澤東的兒女不僅沒有一丁點特權,更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吃苦在前,犧牲在前。這是「第一家庭」立起的「第一軍規」。他的長子毛岸英,就以年輕的生命踐行了這條軍規。生命雖短,無尚光榮!
在現實的人間社會裡,每個人要生存得好,有所作為,活得有價值,必須具有創造性、獨立性能力,能自立自強。因此,必須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注重培養孩子從小懂得一切靠自己,一生要自立自強。努力採取正確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把孩子培養成為21世紀的有用人才。
【作者簡介】
雲蓋山人,老一輩新聞人,當過記者、編輯,此後一直在市級黨委和政協部門從事宣傳工作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