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脅藍尾鴝是候鳥。對於上海及長江以南乃至東南亞多數地區來說,它是冬候鳥;對於東北乃至俄國西伯利亞以及喜馬拉雅山地來說,它是夏候鳥,它們在那裡海拔1500-3000米處繁殖。
在上海,紅脅藍尾鴝是常見鳥,一部分是冬候鳥,10月中旬來,至來年4月上旬飛回北方;一部分是旅鳥,春、秋季途徑上海,再飛往南方、北方目的地。
紅脅藍尾鴝在海拔1500米至3000米灌叢中繁殖。在來上海越冬的小型林鳥中,戴菊、暗綠繡眼、黃腹山雀等鳥兒喜歡集群活動。集群活動的特點之一是四處飄蕩,共享食物資源,而它們的食物往往相對集中,都在某些樹上或草莖上。
紅脅藍尾鴝卻屬於單打獨鬥越冬的鳥類。它們「全靠自己解決」的覓食習性,導致了「排他」的行為。
作為「捕蠅器」一員,紅脅藍尾鴝秋季從寒冷的高山往溫暖的南方低地遷徙,很大程度是「追著蟲子跑」。
有人對紅脅藍尾鴝在各種林地取食情況做了觀察統計,發現其取食高度有82%~98%是地面到1.5米之間;基本不在高7米以上、直徑大於15釐米的樹幹或丫杈上取食。說明它們的「生態位」在林間及林緣的地面與近地處——它們所食的蟲子主要散布於此。
這一特性,使得它們必須重視「地塊」的選擇,那些蟲子(包括幼蟲、蛹、卵)資源豐富,又隱蔽安全的地塊,便是它們的首選。為此,每到達一處越冬地(或過境地),每隻紅脅藍尾鴝就會各自佔據一塊領地,然後依託這個「私家食堂」,解決自己數天乃至數月的食物供給。地塊的蟲子畢竟分散而有限,倘若組團集中覓食,大家都填不飽肚皮,只能疲於奔波、多消耗冬季寶貴的能量。這批紅脅藍尾鴝剛遷來公園時, 還有5、6隻小群活動,但2、3天後就散夥了——找(搶)到「私家食堂」的留下了,找不到的就飛往別處繼續找。鳥世界的「遊戲規則」貌似無情,卻也合理。這種體重僅10~18克的小型林鳥的遷徙過程尚不清楚,究竟走些什麼路線,實際花多少時間,有沒有成大群遷徙,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靠譜的手段追蹤觀察。只能推測它們是小群分散遷徙。
我國科研人員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別捕獲了1751隻和684隻紅脅藍尾鴝,對其在我國北方的中途停歇生態,包括遷徙時間、停歇時間、能量狀態和性比進行了調查研究。
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1、體重在秋季遷徙時要比在春季遷徙時重(可能是儲蓄脂肪營養準備越冬);4、無論季節和性別,在停歇期間都能比較快地積累能量;5、秋季雄鳥「日體重淨增率」最大。估測秋季停歇期每日能量的淨增,能維持雌鳥0.6小時和雄鳥3.1小時的飛行。這一調查意味著,秋季的持續補充能量,對於獨自應對嚴寒冬季的紅脅藍尾鴝至關重要。
加上這種鳥有將食物儲存在它身體中的某個囊裡,然後飢餓時再「反芻」的能力。這隻紅脅藍尾鴝當然要死守住這座食源豐富的「林中小屋」不放啦。這是人家的生存法則呀!
養尊處優的人類到了秋天尚且要「貼秋膘」,何況一隻孤獨面對冰天雪地的小鳥乎!大地天空 江河湖海
花草樹木 鳥獸蟲魚
自然欣賞 積極保護
都市野趣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