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長達40天時間的春運正式結束。來看看一位新華社記者眼中「春運」悄然發生的變化。
文 | 易豔剛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原文首發於2019年3月1日,原題為《春運今日結束,「春運無新聞」時代正式到來?》。
2011年春運期間,剛工作一年多的我在《新華每日電訊》寫了一篇期盼「春運無新聞」的評論。當時覺得自己有些天真,畢竟那時春運還是媒體人眼中的「新聞富礦」:網上充斥著「一票難求」的抱怨,間或有「裸奔索票」鬧劇上演;記者拿相機到售票窗口和候車廳轉轉,就能拍到一組好照片;擠十幾個小時火車回一趟家,就能寫出幾篇曲折的春運故事……那時真覺得「春運無新聞」近乎奢望。
然而,當我現在試圖復盤2019年春運大事件時卻發現:在長達40天時間裡,幾乎沒出現多少與春運有關的轟動性事件或話題。可以說,「春運無新聞」已經從奢望變成了現實——曾經讓人倍感沉重的春運,逐漸成了一個無比尋常的話題,媒體上的春運報導越來越少。
上圖:1999年2月24日,成都火車站旅客爆滿。新華社記者陳燮攝
下圖:2017年1月13日,在成都火車東站,乘客準備乘車。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中國春運是名副其實的「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如今也是觀察中國社會進步的絕佳窗口。2019年春運期間,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接近30億人次,相當於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正如CNN最近一篇評論所說,在任何其他國家,這麼多人短期內的流動都會讓當地的基礎設施癱瘓,但中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從總體來說,春運正迅速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
猶記得2011年,原鐵道部一位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承諾2015年「春運一票難求的情況將從根本上改觀,或者說將成為歷史」時,很多人都覺得那是一張空頭支票。但事實確實證明,儘管旅客發送總量增加了幾個億,隨著網絡購票迅速普及、高鐵裡程迅速增長,買票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裹著被子熬夜排隊、忍痛加價數百元買黃牛票、「千裡走單騎回家」等悲情故事,已經逐漸淡出輿論視線。
進入「春運無新聞」的年代,那些關於春運的段子越來越少,這正是滿意度提升的表現。過去,網友們熱衷於編排段子調侃春運、挖苦鐵道部門,但現在已經聽不到太多關於春運的段子。這大概是因為,人們在春運期間的體驗有了大幅改觀,大家都成了春運進步的受益者和見證者,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再去吐槽春運。
過去談到春運,人們最容易想到的符號是綠皮車、方便麵、徹夜排隊、黃牛;但現在人們談及春運,最先想到的是高鐵、復興號、網絡購票、在線訂餐。春運,正在成為社會智能化的一個縮影。以武漢火車站為例,旅客可以直接刷身份證進站、刷臉進站,人們已不需要像過去那樣提前幾小時到車站候車,「即到即走」的理念甚至使得火車站無須設計大容量候車廳。這些都是「智能春運」的具體體現。
2019年1月21日,旅客在武漢火車站「刷臉」進站乘車。 新華社發(彭琦攝)
「春運無新聞」這種積極變化,映照的是國家的進步。2018年底,中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了13.1萬公裡,其中高鐵營業裡程就達到2.9萬公裡;中國已經成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裡程世界第一的國家,機場數量也已穩居世界前列;網際網路購票、自動售票機、刷臉進站等一系列服務措施,正在將過去的憧憬變成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春運是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改革開放40餘年的點滴進步。
進一步說,「春運無新聞」既離不開鐵路、公路、民航等領域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這些年各領域的改革不斷推進。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從鐵路系統機構改革到車票實名制、在線選座,從戶籍改革到城鄉一體化、縮小經濟差距,都在以改革和發展紓解社會矛盾、增進公眾獲得感。
當然,「春運無新聞」並不意味著春運已經無可挑剔,人們對「更舒適地回家路」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尋常化的春運之路更平穩、更和諧,仍需要更全面地掌握公眾的訴求,仍需要在相關領域馳而不息地推進改革。
上圖:2007年2月3日,北京火車站送行者和親友隔窗告別。新華社記者李文攝
下圖:2019年1月21日,石家莊火車站一名男子與家人揮手告別。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庫叔薦書
《經濟大棋局,中國怎麼辦》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