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想必居住在南方沿海地區的人,對今年春節期間的溫暖——甚至可以說得上炎熱——印象深刻。這也許是一種預兆:持續了6個月的「拉尼娜」現象於去年4月結束後,新的氣候異常也許馬上就要到來。終於,多家機構近期接連官宣,「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到來。
厄爾尼諾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對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叫法,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部分地區異常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厄爾尼諾」(El Niño)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由於這種異常天氣帶來的暖流會造成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魚群大量死亡,且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無可奈何的漁民便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
「拉尼娜」(La Nina)一詞也是西班牙語,意思是「聖女」。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連續6個月低於常年0.5℃以上)的現象,再加上它通常伴隨厄爾尼諾而來,所以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
全球經歷的上一輪異常天氣是2017年10月持續到2018年4月的拉尼娜現象,在其結束後,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表層海水與秋季開始升溫,大範圍的海水偏高狀態形成。根據日本氣象廳7月給出的監測公報,他們預測,在2018年10月-2019年4月間,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機率高到70%。
2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測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自從2018年9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關鍵海區Nino3.4區域的表層海水平均溫度偏高程度已經超過了厄爾尼諾偏高0.5度的閾值,並且這種情況持續到了2019年1月份,已經接近6個月的標準。
2月26日,我國國家氣候中心正式官宣:「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今年春節,東南沿海酷熱難耐,東部地區陰雨纏綿,都是厄爾尼諾的典型現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年冬季常常導致西太副高異常偏強,副高西側的異常西南氣流將更多暖溼空氣輸送至江南地區,為持續性降水提供了穩定和充足的水汽條件。
由於本次厄爾尼諾現象的醞釀時間較短,只有幾個月,再加上南太平洋環流形勢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國際氣象組織和國家氣候中心均判斷,本次事件的強度較弱。從數據看,Nino3.4區域的表層海水偏高程度很多時候都只是高出厄爾尼諾閾值(0.5℃)一點點,月平均距平偏高1℃都未曾出現,這次厄爾尼諾確實是很弱。
但是,作為一種擾動全球大氣環流、引發連鎖反應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弱,不代表它對全球天氣的影響就弱了。在本次厄爾尼諾現象事件被「實錘」之前,它已經在南美洲製造了破紀錄的暴雨和高溫乾旱,國家氣候中心指出,這一次弱的厄爾尼諾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大體上說,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赤道東風帶的東風會因為近地面氣溫上升、氣壓減弱而削弱,帶到西太平洋地區的水汽減少,導致西太平洋引起降水減少,而在中東太平洋會引發大範圍的降水異常增多,不過,具體對各個區域的影響,還要結合大氣環流、該區域原本的天氣系統進行討論。
例如,在我國,由於菲律賓地區反氣旋強大,我國靠近赤道的廣東、廣西、海南都迎來了溫暖的冬季。春節假期期間,廣東、廣西大部分時候處於20℃以上,海南更是多日最高氣溫超過30℃。而在更北的地區,副熱帶高氣壓送來的暖溼氣流和發源於中高緯度的強大冷空氣在江淮至江南地區交匯,造成當地降水明顯偏多,出現連綿陰雨天氣。
預計隨著厄爾尼諾事件持續,有利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繼續偏強,未來春季時段,仍然有利於引導水汽向我國東部地區輸送,伴隨著冷空氣活動的強弱,有可能造成我國華北南部到江南大部降水偏多,南方地區陰雨日數偏多。
夏季的情況複雜許多,根據以往的經驗,厄爾尼諾對東亞夏季氣候的影響與其位相有關,如果是發展年,厄爾尼諾會導致西太平洋副高強度偏弱並偏東,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少,江淮地區和東南沿海多雨;如果是衰退年,副高偏強、偏南、偏西,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雨量偏多,南北兩邊偏少。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