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一個關鍵位置目前的氣溫達到25年來最熱的紀錄,超過1997年聖嬰現象。一些科學家說,測量數字顯示,今年的聖嬰現象可能是歷來最強大的,甚至超過1997年被視為「聖嬰王」的威力。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氣候學家派哲特(Bill Patzert)說,這個聖嬰還增強,但今年海平面氣溫絕對比1997年暖和。單就溫度讀數而言,1997年聖嬰已被2015年聖嬰拉下寶座。根據國家氣象局,高出平均氣溫華氏5.4度,是這個太平洋關鍵地區1990年以來最高的指數。
史丹福大學氣候學家斯溫(Daniel Swain)表示,這個溫度讀數十分重要。這個位於秘魯西部的太平洋關鍵區域的溫度,已高於現代保存的25年來的每周平均記錄。11月11日的這一周,太平洋關鍵地區的氣溫比過去平均氣溫高出華氏5.4度,超過1997年史來最強大的聖嬰現象記錄,當時溫度比過去平均上升華氏5度。
1997年的聖嬰現象一直被認為是自1950年代以來威力最大的一次,比1982至1983突然出現的聖嬰現象還強,1982至1983聖嬰被視為有紀錄以來第二強。派哲特表示,1997年的聖嬰現象十分強大被科學家們稱為「聖嬰王」,但今年的聖嬰竟然可能強過1997年令科學家眼睛一亮。派哲特把這比成相撲大賽,2015年聖嬰把1997年聖嬰推出界限拿下橫綱。
「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 El Nino,相當於英文Christ Child的意思,也就是上帝之子。長久以來南美洲秘魯太平洋沿岸的漁民就發現,在聖誕節時期,附近熱帶太平洋海域海溫常常會異常升高,洋流產生異常變化,進而造成漁獲量減少之現象,因為它發生的時間都在聖誕節前後,因此當地漁民就把這種海洋異常的現象稱之為El Nino,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聖嬰現象」。根據過去資料顯示,大約每二年至七年就會發生一次「聖嬰現象」,每次發生期間可達一年半到二年之久。
「聖嬰」現象出現時,會造成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影響洋流的正常流動,進而造成海中浮遊生物數量改變,於是魚群聚集數量減少,海鳥出現之數量亦銳減,對海洋生態產生巨大影響。
同時,當「聖嬰現象」出現時,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海水溫度異常增高,洋面上方之大氣受熱,伴隨著海洋來之水氣上升,且經由對流作用成雲,在東太平洋地區產生異常降雨,造成東太平洋美洲沿岸地區發生水災。而西太平洋由於表面海水溫度較低,海域上空之空氣則是下沉,造成海面壓力增加 丶抑制降雨;並擴及印尼丶菲律賓丶澳洲北部乾旱,甚至引發森林大火,造成霾害影響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