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秋陽高照,在三門縣浦壩港鎮牛山塗一角,高高的煙囪不見一絲塵霾,兩座巨大的海水冷卻塔直插雲霄。這就是浙能台州第二發電廠。
2003年5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三門調研,曾親臨牛山塗廠址,對當地電力發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10多年來,浙能台州第二發電廠廣大幹部職工將總書記的囑託和當地群眾的期盼,從藍圖變成現實。一座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內首創、世界先進的電廠巍然矗立。
浙能台州第二發電廠董事長、黨委書記周慎學說:「我們將銳意進取,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綠色環保示範電廠,為打造清潔能源示範省貢獻力量。」
砸下14億元實現「超低排放」
火電廠,在人們印象中就是黑乎乎的廠區、冒著黑煙的煙囪,而在三面環山、被蒼翠蔥蘢環抱的浙能台州第二發電廠,這裡的廠區道路纖塵不染,綠色植被錯落有致,廠區建築規劃有序,讓人耳目一新。
「電廠現在是在正常運行發電的,但你看那個大煙囪,肉眼是幾乎看不到煙氣的。」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電廠維護部副主任金士政指著窗戶外的電廠煙囪說。
「我們在國內首次採用低低溫電除塵器+溼式電除塵器+搪瓷管熱媒水管式煙氣換熱器等設備組合系統,協同脫除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有效降低三氧化硫和PM2.5,並延長設備壽命、消除煙囪白霧。」金士政說,當時對上不上搪瓷管熱媒水管式煙氣換熱器,從經濟和環保角度也是有爭論的,最終集團領導拍板,同意以每年犧牲1200萬元經濟效益的代價使用了最先進的環保設備。
整座電廠概算動態投資83.71億元,而其中單單用於環保的建設投資就達14億元,佔總投資的近18%。
「我們的主要汙染物排放,煙塵1.25和2.79mg/Nm3(毫克/標準立方米),二氧化硫11和7.13mg/Nm3,氮氧化物20.3和27.89mg/Nm3,大大低於歐美標準。」電廠安健環部環化主管王志剛說。
電廠首創實施了國內百萬燃煤電廠海、陸、空全方位超低排放,使大氣汙染物排放指標優於國際最嚴環保標準,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電廠黨群工作部副主任鄭晨說,他有次工作需要,將攝像鏡頭放到大煙囪內部的窺視孔進行拍攝。「從拍攝的鏡頭上看,大煙囪內部幾乎看不到煙塵。」
國內率先在設計階段提出煤電超低排放技術,並成功實施;國內首次「三同時」建設煙氣降汞系統,氣汞排放濃度僅為國家標準的百分之三,遠優於歐美排放標準;國內首次建設兩座全球最大海水加肋冷卻塔,每小時減排溫水20萬噸……
電廠以一系列「首創」,成功入選阿斯塔納世博會,有力推動了煤電環保技術走向「一帶一路」。
探索發展綠色能源
在浙能台州第二發電廠,淡水全部來自海水淡化,不再與民爭水;為防止陸地環境汙染,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全部回收處理,用於設備冷卻、綠化澆水、道路灑水、煤場噴淋;機組發電產生的灰、渣和脫硫石膏全部回收利用,並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這是一家環保信用為最高等級「綠色」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電廠兩臺機組分別在2015年9月14日、12月14日投產發電,到今年6月底,機組已安全穩定運行655天,累計發電168億千瓦時。」周慎學說,電廠還著力拓寬外延,積極開發光伏、風電等綠色能源項目,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目前,浙能集團公司已分別和台州市政府、三門縣政府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能源綜合業務一體化合作項目。
在電廠的西南側,有一塊空地,那是原本計劃二期項目的場地。周慎學介紹,電廠計劃利用這裡和部分灰場及屋面建設光伏電站,總安裝容量32.5MWp,項目靜態總投資2.1億元。「目前,該項目已在三門縣發改局備案,並完成了項目可研報告。」
根據省裡要求,到今年底,全省縣以上城市建成區,除集中供熱鍋爐外,全面禁止使用高汙染燃料,淘汰使用高汙染燃料的鍋爐、窯爐、熔爐、煤氣發生爐、茶爐等。台州第二發電廠主動與三門縣政府對接園區分布式綜合能源項目,擬採用燃氣鍋爐替代燃煤小鍋爐進行集中供熱,並利用園區廠房屋頂等資源,配套建設光伏發電。「這個綠色能源項目,前景很看好。」總經理工作部職工陳寶石說。
在廠區周邊建設風電項目、開展汙泥耦合燃燒、垃圾發電研究、建設火電關聯產業園區設想……臺二電廠在探索發展綠色能源的徵途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