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一起來看看第一個完成環球旅行的中國人。當我們說旅行時,其實是在說旅行的心情。於是旅行可以有各種形式,可以在自己的客廳臥室,也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也可以是真正地走到世界中去。只有抱著走出去的心情,才有可能真正地享受大大小小的旅行,體會古往今來讓無數人沉迷於中的樂趣。
從李白、杜甫到鄭和、徐霞客,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中國的文人志士間非常盛行壯遊之舉。
各位朋友,你們可知道,
世界上第一個
完成環球旅行的背包客是誰嗎?
他叫潘德明。
點擊播放 GIF 0.4M
他叫潘德明,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旅行家,
耗時8年,歷盡艱險,
以徒步和騎行的方式環遊了全世界40多個國家,
旅途中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
納粹首領希特勒、
美國總統羅斯福等20多個國家元首名人的接見。
張學良、徐悲鴻、高劍父紛紛為其題字……
潘德明的壯舉轟動了整個地球,
以他的行為角度,令世界認識了中國人。
他是中國的名片,
然而由於時代變遷的原因,
當下社會已經很少有人,
能記得這個名字。
偶然發現:廢紙堆中現傳奇
1979年,文革結束後的第三年,
體育編輯季一德,
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
清理文革積案廢紙堆時,
翻到了一本民國19年的護照。
點擊播放 GIF 0.1M
一段塵封四十餘年的奇人奇事,
在這些差點被銷毀的文件中展露。
與那本護照一同被發現的,
還有三大本《名人留墨集》,
上面驚人地蓋有571枚各國郵戳,
還有20多位國家元首的筆墨贈言,
比如:少帥張學良、聖雄甘地、美國總統羅斯福等......
而這《名人留墨集》的主人,
叫做——潘德明。
如此傳奇的人與事,
怎會隱沒世間,
直到1979年才被揭開?
逆流而上:走亞洲不成、看世界
潘德明,祖籍湖州,生於1908年。
在1930年代,
他還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少年,
在那個國人被洋人蔑視的時代,
他歷經戰亂,以徒步為主、自行車為輔的方式,
歷時8年,獨行天下、環遊世界,
也震驚了世界。
清末民初,9歲的潘德明拜會廟宇。
方丈對他說:
「如果你站得更高些,能看得更遠。
但不管怎樣,你始終無法把這大千世界看盡。」
那時的潘德明,固然不知世界有多大。
但世界,同樣不知潘德明會有多高。
1930年,《申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
上海有7個年輕人,
組成「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
立志要徒步走遍亞洲,
慷慨激昂地說:
「在每一步伐中,
我們要顯示中華民族歷史的光榮。」
點擊播放 GIF 0.2M
百餘字的消息,
在潘德明心中點起一把大火,
燒得他熱血沸騰。
他放下在上海的所有事業和親人,
追趕「亞細亞步行團」,
成為了第八個成員。
然而,當步行團徒步行至越南清化,
步行團的初始7名成員相繼退出,
似乎忘記了曾經的豪言,
唯有潘德明一人呆立在越南,
茫然與失落湧上心頭。
怎麼,欲徒步亞洲的中國青年,
如此早早敗退,豈不是讓洋人瞧了笑話?
潘德明狠下心來,決定逆流而上,
不止要走遍亞洲,還要看盡世界。
偶人留墨:「壯遊」令舉世震驚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街頭,
買了一輛英制「藍翎」牌自行車。
他踏上踏板,車輪滾動,
他成了中國環球戶外旅行第一人。
點擊播放 GIF 0.4M
在《留墨集》的扉頁,
潘德明寫下「旅行世界自敘」:
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
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
以耳聞目見直接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
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
潘德明堅決地一往無前,
表現我中國國民性於世界,
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點擊播放 GIF 0.2M
他先是橫穿柬埔寨進入泰國,
又沿馬來半島南行到新加坡。
新加坡華僑巨商胡文虎是
第一個在《名人留墨集》上題詞的人。
他的題詞是:
「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著你腳車的輪跡。」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僑胞的資助下,
潘德明連人帶車登上開往印度的輪船。
在印度,他拜謁了著名詩人泰戈爾。
泰戈爾對潘德明說:
「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
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
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
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
——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我們的快樂。」
在印度,
潘德明還受到了聖雄甘地及尼赫魯的接見。
聖雄甘地送給潘德明
一面親手用粗麻布織成的印度國旗和一張籤名照。
他對潘德明說:
「中印兩國山水相鄰,
又都是人口眾多、飽受列強欺負的國家,
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
當時的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
知道潘德明來到法國後,
將潘引薦給了當時在法國治病的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說:
「潘先生,旅途三年,艱苦卓絕,漢卿敬佩之至。」
兩人一見如故,一直聊到深夜。
張學良則問潘德明為何能夠堅持下來,
潘德明說:「我出國已三載,從報上得知,
國內很不安定,東三省淪陷,
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外國稱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
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才下狠心,克服困難,為中國人爭氣。」
張學良聽到這裡,連聲贊他有志氣。
他命侍從取過筆硯,
在《名人留墨集》上寫了「壯遊」兩字。
在英國華僑的支持下,
潘德明乘船於1934年1月到達美國紐約。
然後去加拿大的渥太華,
繞了一圈後又返回美國。
點擊播放 GIF 0.2M
在華盛頓,總統羅斯福接見了潘德明,
並贈送他一枚金牌。
羅斯福對潘德明說:
「這是美國人民贈送給你的,
你應該享有榮譽,
榮譽永遠屬於有奮鬥精神的人。
旅行家先生,
希望你在今後的旅途中再勇敢些。」
羅斯福還建議,
潘德明跟隨美國的科考探險隊學習。
潘德明也隨之確定了,
回國後要去青藏高原考察的計劃。
歷險奇聞:生死榮辱、盪氣迴腸
一路上,潘德明險境奇聞無數。
1931年4月,潘德明路遇強盜,
經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羅盤;
在印度的原始森林,潘德明遇到過老虎;
在挺進阿拉伯時,
他曾斷水斷糧,昏厥在沙漠中。
點擊播放 GIF 0.9M
潘德明轉走伊朗、伊拉克、
敘利亞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島,
然後渡過蘇伊士運河,
踏上了非洲大陸,
到了非洲大陸的埃及首都開羅。
正在此求學的幾位中國青年,
自告奮勇充任他的嚮導。
在留學生的陪伴下,
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
看到了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
點擊播放 GIF 0.2M
潘德明覺得,自南京出發兩年來,
所到之處多是古文明之邦,
但如今卻都徒有一堆古蹟和遺址!
由此,他決定對工業發達國家的歐洲作一番實地考察。
六月底,潘德明從亞歷山大港乘船渡過地中海,
開始了歐洲之旅。
希臘首相維尼各羅斯在接見潘德明時這麼說:
「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
在歐洲,潘德明遊遍了土耳其、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奧地利、義大利、法國、比利時、
荷蘭、德國、丹麥、挪威等16個國家。
「中國人潘德明步行至此」:
在希臘拜訪奧運發祥地——奧林匹亞。
點擊播放 GIF 0.3M
到達奧林匹亞時,他從報上看到,
中國正式宣布不派運動員
參加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
原因是「沒錢」。
他憤慨萬分,
特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古運動場遺址旁的石柱上,
貼上大紙,用中文和英文寫下了兩行大字:
「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中國的體育不行麼?
國民政府派不出人,
那麼,潘德明,以個人的名義,
以徒步的方式來到了奧運的發源地了。
在路上:中國人看世界的角度
1937年,潘德明回到香港後有記者慕名來訪,
雖然潘德明的旅行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
但他當時旅途中收穫的認識和見解,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仍然是相當獨到。
談到德國人時,潘德明對記者說:
「日耳曼民族確是南歐中最為優秀的民族,
國民無論貧富貴賤,都嚴守紀律,步伐整齊。
只是國民受希特勒的薰陶,腦海中充滿戰爭思想,
在街道大路上,百貨商店中,
有用炸彈模型作為裝飾,實在觸目驚心。」
當今世界人們對德國工藝的評價,
仍然是極富盛名,
這一點早在上世紀潘德明的旅行中就已經看到。
日耳曼民族的優秀品質,
在他的眼中得到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旅行帶給他的意義不只是表面的學識和見聞,
更是一種基於經驗的判斷和對未來世界的遠見。
點擊播放 GIF 0.3M
歸於塵土:絕口不言往日榮光
1937年,抗戰爆發。
回國開掘礦產的計劃已不可能實施,
潘德明便把華僑捐助他的10萬美元,
悉數捐獻給了中國抗日事業。
然後子承父業,做了一名小裁縫。
並一直留在上海的簡陋巷子中生活著,
並於1976年逝世,終年68歲。
點擊播放 GIF 0.2M
他的傳奇,鮮有人知。
旅行家孤注一擲的勇氣背後是堪稱一生的悲情,
許多時候他們只是在用個體生命的損傷
換取人類對世界的更多認知,
相對於一個世界的覆滅個體的犧牲,
並沒有多少人察覺得到。
、
點擊播放 GIF 0.4M
他們以世界為校,以自然為書,
只是為了追求國家、民族、人類的無上榮光。
所以他們的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
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
壯遊
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眼界
還能培養我們的獨立精神
更能放大我們的人生格局
每個人,一生中
都應該擁有一次壯遊
世界變了
你沒有變,因你缺乏壯遊
世界沒變
你變了,通常在壯遊之後
文章來自:MAX戶外精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