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各代旅遊人才輩出,明朝有南下西洋的鄭和還有著有地理名著的徐霞客,在當時並不發的時期就開始向世界探索。但是,鄭和下西洋是舉全國之力渡洋,徐霞客並未走出中國國界,而且是在和平年代。你們可知,在中國,第一個徒步走向世界的是誰?
故事的開頭,要說起的是一本陳舊的護照
1979年,離那段動蕩已經過去了三年,體育編輯季一德正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內整理一些廢舊的積案,突然一本民國19年的護照引起了他的注意。
與護照一起翻出的還有三本《名人留墨集》,翻開這幾本布滿灰塵的冊子,裡面有各國的郵戳將近571枚,還有20多國國家首腦的贈言,以及世界各國名人如少帥張學良、詩人泰戈爾等的筆墨。
這個不起眼的護照和布滿灰塵的本子裡卻藏著一段精彩的歷史。
它們的主人名叫潘德明。
幼時的導師,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漂洋過海的種子
潘德明的父親是一個專門為外國人做衣服的裁縫,他從小被一名美國老太太帶大,這個老太太曾在中國辦學多年,知識淵博又善解人意,經常會為潘德明講述國外的趣聞。幼時的經歷,讓他比別人多了一絲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從此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
從西餐廳的老闆到一個有鴻鵠之志的騎行者。
完成學業後,他在南京經營一家西餐廳,本來可以當一個安穩度日的小老闆,從此一生無憂。但是《申報》的一則消息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1930年,上海的7個年輕人在《申報》上慷慨激昂的宣告:他們要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勇敢的走出中華民族的步伐,徒步亞洲,改變近世青年們頹廢的病態,他們將肩負這個偉大的重擔。
22歲的潘德明拋下自己的西餐店,追上了那7個人組成的「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開始了他們的亞洲之旅。
重拾信心,逆流而上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如此骨感,艱難的行程讓他們一個個在病痛和恐懼中退縮,在徒步了半年之後,到達越南時,這7個人已經相繼離開,只剩下最後加入的潘德明。
潘志明站在清化的街頭,一種失落和茫然湧上心頭,他是不是也該回去繼續當他的西餐廳老闆?
但是這樣會不會就落實了洋人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他們曾經立志要走遍亞洲,可是卻早早的敗下陣來。
他發起狠心、重拾信心,在當地購買自行車,並自製一本《名人留墨集》,開始了一段屬於他一個人孤獨的旅行,也為華人在世界的影響力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亞洲走向世界,震驚全球
他穿過越南,到達泰國、馬來西亞,又到了新加坡,第一個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題詞的是新加坡的巨商胡文虎,他寫道:「希望全世界的路上都印著你車輪的印記」,除此之外,還資助了他一筆旅行費用。在許多華僑同胞的資助下,他登上了駛往印度的巨輪。
環遊印度,受聖雄甘地和泰戈爾接見
在印度,他接受了聖雄甘地的隆重接見,還送了他一面粗麻布製成的印度國旗,表示中國和印度自古山水相鄰,共飲一條河水,近代兩國都飽受列強的欺凌,希望兩國能夠快點強大起來。他還拜訪了文學泰鬥泰戈爾,並與他合影留念,他表示對中國充滿了信心,當中國站起來時,亞洲也會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潘德明在給家人的信中同樣表示,希望以己之力振奮民族精神,雪洗病夫之恥。
環遊非洲,見證二戰時期文明古國的偉大
潘德明又途徑敘利亞、伊朗、耶路撒冷、伊拉克、西奈半島,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埃及開羅,踏上了非洲大陸這塊新的徵途。他遊覽了埃及金字塔,看到了獅身人面像,也欣賞到了尼羅河畔秀麗的風光以及宏偉的阿蒙神廟,但是他總是有一種淡淡的遺憾。遊歷了這麼多的文明古國,再厚重的文化在船堅炮利的西方人面前也是軟弱無力。
環遊歐洲,見證第10屆奧運會,中國因缺錢缺席
於是他又從亞歷山大渡過地中海,開始了歐洲的行程。在希臘,他受到了首相韋尼格羅斯的熱情接見,他說他從潘德明的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潘德明到達雅典時,正好從報紙上看到中國拒絕參加1932年的第十屆奧運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沒錢」, 他憤怒的在奧林匹亞古運動場遺址旁的石柱上寫下了「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一行字。
環遊法國,受法國總統和張學良鼓勵
他遊歷了歐洲的16個國家,到達法國時正值法國國慶,法國的總統來博朗和總理、外長都接見了潘德明,潘德明遊歷世界的事跡被巴黎各大報社爭相報導。博朗將拿破崙的經典名言贈送給了潘德明,即「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為之震動」。
隨後他又拜見了在法國養病的張學良,接到中國駐法大師的引見電話,張學良非常興奮,見到潘德明後,他說:「先生三年旅途,艱苦卓絕,漢卿敬佩之至」。張學良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對這個年輕人的喜愛和敬佩,讚揚他是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並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題寫了「壯遊」兩個大字。
環遊德國,受希特勒大加讚賞
1933年9月26日,環遊德國,當時的希特勒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並且深深敬仰中國西藏。知道潘德明環遊德國的消息之後非常迫切想見到潘德明。
在翻譯的引導下,聽聞潘德明的經歷,立即說「Wonderful!Wonderful!」,並且以私人方式資助旅費。
環遊美國,受羅斯福總統勉勵
隨後,潘德明又前往美國,在華盛頓,羅斯福贈送了他一枚金牌,表示這是美國人民對其的鼓勵,希望在以後的行程中,他可以更加勇敢。美國是潘德明旅途中逗留最久的一個國家,他用了一年的時光,遊歷了地勢險峻的內華達山脈,趟過了綿長曲折的密西西比河,走過北部發達的工業帶,也踏足過南部肥沃的農業區。福特汽車公司的講贈送他一個特殊禮物,一個小紙盒裡裝著鐵礦砂、石英石等12種汽車的生產原料。
環遊澳洲紐西蘭,艱難歸國
這件事使潘德明有了強烈回國的念頭,他想儘快的回到祖國,為國家效力。
這是他第一次搭乘飛機,穿越太平洋,來到夏威夷群島,繼續行至斐濟群島,最遠到了澳洲紐西蘭,最後到印度尼西亞。本來他計劃從日本返回中國,但是當時日本已經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他改變了路線,穿過馬來西亞人跡罕至的密林,到達泰國,又從泰國進入緬甸,最終從雲南回到祖國。
這一路,一走就是7年之久,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印上了它的足跡。在這期間,嚴寒酷暑都是小事,經濟拮据、水土不服、疲勞生病的時候更多一些,他在阿拉伯的沙漠中斷水斷糧,幾度昏厥;他在印度森林裡差點命喪虎口;遇上搶匪,在散盡錢財苦苦央求之下,才將《名人留墨集》完整的保存下來。經歷了九死一生,最終他堅持了下來,創造了人類的奇蹟,成為徒步旅行世界的第一人。
回國後的潘德明為抗日事業捐獻了10萬美元的籌集款,後來靠給人熨燙衣服,畫宮燈養家。也曾在汽車材料行工作過,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奉獻綿薄的力量。
1976年,68歲的他心肌梗塞與世長辭。後來,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中國自行車旅遊協會專門以他的名字設置了最高獎項,即「潘德明騎遊獎」。
這個中國環球騎行的鼻祖,將旅遊的初衷變成了一種力量,一種責任感,他用騎行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民族自尊心。
《名人留墨集》的扉頁上有一段他的自敘:
「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一往無前,表現我中國國民性於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透過這段慷慨激昂的題詞,我們仿佛看到了在上個世紀,夜幕正濃,一個青年正在努力的蹬著腳踏奮勇前行。車輪轉動,透過一絲黎明的曙光,開啟一個時代的覺醒,不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