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經營者、創業者,一味地希望通過感恩、煽情的引導,來解決企業中的經驗和管理問題,那一定是走歪了。」
40 年前,極端貧窮下生存欲望的驅使,樓仲平到江西挑貨郎擔。其後,他憑藉經驗積累和夢想的追尋,終於在 25 年前創辦「雙童吸管」,並將 1 根利潤只有 0.0008 元的吸管,做到全球 90% 的市場份額,擁有全球 2/3 吸管專利。
成名後,樓仲平對權力並沒有過多的留戀,他希望外界把自己看成一個儒商,而不是一個土豪,樓仲平不願頂著「吸管大王」的頭銜四處招搖。
如今,樓仲平逐漸意識到知識對於企業管理的重要性,僅靠經驗和夢想已經不足以解決巨變時代下不斷湧現的新問題。促使他脫離原來圈子,努力向知識界和學術界靠攏,從而看到感覺之外的原理、機理和邏輯,讓這根世界上最難做的吸管得以有尊嚴的生存和發展!
「做企業是很苦的,本質上是一種修行。工匠精神不僅是精益求精,更是一種追求、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是耐得住寂寞的承諾。」
1979 年,樓仲平 14 歲,家中排行老四的他輟學了,跟著父親和哥哥到江西,挑著百餘斤的貨擔走街串巷。也是從那年開始,義烏的貨郎擔逐漸消失,樓仲平成了「末代貨郎」。
此後,他輾轉了大半個中國,倒賣過香菸、服裝、牙刷,做過長途販運的「包子軍」,換了近二十個行當。樓仲平形容那時為生存奔波的自己就像老鼠一樣滿地竄。
1991 年,結婚生子的樓仲平從長春回到義烏。彼時義烏篁園路上的中國小商品城建成招商,樓仲平拿了一個日用百貨攤位,代銷塑料製品,其中就包括吸管。雖然每根吸管的淨利潤只有 0.0008 元,但樓仲平一年淨賺二十萬元,導致周邊幾百個商戶紛紛效仿。
1993 年,義烏一家加工吸管的老闆決定改行做假髮,於是樓仲平花了五萬塊錢從他手裡購買了二手設備,同時要求對方必須將他們教會。此後,樓仲平與妻子倆人租了兩間民房辦起了吸管廠。妻子主管生產,父親幫忙管帳,樓仲平負責銷售,舉家上陣的家族生意,是義烏市場發軔之初幾乎所有企業的雛形。
「說實在的,做吸管也是我踩著西瓜皮,走到哪裡、滑到哪裡,順勢而為的選擇。」
90 年代的義烏,類似的小規模吸管廠已經達二三十家之多,野蠻生長的吸管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生產的大多是最低端的產品,沒有質量觀念,更沒有品牌觀念,大家賺的都是辛苦錢,因為這個產品低、小、散,難以為人關注。
半路出家的樓仲平意識到,要出頭,必須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於是在 1995 年,他搶先註冊了「雙童」商標,並堅持品牌化和高端化發展。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吸管行業面臨第一次大洗牌,客戶結構轉變最早的雙童受影響最小,還趁勢收購了十幾家吸管生產企業。
此後,雙童的訂單紛至沓來,外貿比例一度超過 90% 。2001 年,雙童問鼎全球最大吸管廠商,沃爾瑪、 Dollar Tree 等零售巨頭赫然出現在客戶名單之中。光鮮的出口業績背後暗流湧動,客大欺店,雙童毫無還價之力,利潤被擠壓到所剩無幾。
危機時刻,跟隨樓仲平創業的父親又忽然查出肺癌晚期,僅僅兩個月後便與世長辭,一度造成公司財務混亂。而樓仲平也因此備受指責,突發心臟病送到上海市瑞金醫院搶救,進而住了九個月的院。
高歌猛進之時,人生突然按下了暫停鍵。在漫長的住院期間,樓仲平似乎換了一種心態。彼時恰逢「非典」暴發,其間三個月他連家人也見不到。只有小學文化的樓仲平翻閱大量書籍,自學 Photoshop 等各類軟體,進行長時間的安靜思考,許多事情變得清晰起來。
「我當時只有一個原則,如果 1 個大客戶頂 10 個小客戶,我為什麼不去找 10 個小客戶來做生意呢?大客戶他說了算,小客戶我們能商量。」
病癒後回到雙童,樓仲平決定停止多元化,確立小客戶原則。他將注塑機等幾十萬元的設備虧本處理掉,退出了利潤微薄的美國市場。
「企業競爭長期比的是耐力,做大是有階段性的,到一定時候不可以繼續大,要善於做小,做減法。我自己堅持,寧可盈利不做大,不要做大不盈利。雙童有一個十六字方針,屢戰屢敗、屢敗屢退、屢退屢轉、屢轉屢升。」
與此同時,雙童把目光投向了利潤空間更大的日本,可對衛生標準極盡嚴苛的日本人,讓樓仲平首次出師便遭遇折戟。六個貨櫃運到日本,客人卻投訴裡面有一根頭髮,採購商要求全檢。但全檢的費用比吸管本身還貴,樓仲平只得同意在日本就地銷毀,還額外支付了 17000 美金的銷毀費。緊接著,樓仲平將還未出港的兩個貨櫃從寧波港運回雙童,當著所有員工的面,一把火全部燒掉。
海爾的冰箱是張瑞敏砸出來的,雙童的吸管是樓仲平燒出來的。此後的十多年,雙童出口日本的訂單,再未收到過任何質量投訴。
為了抹掉人們對他和雙童吸管的認識,樓仲平把辦公樓裡「全球最大吸管企業」的題詞,換成了「全球吸管行業第一品牌」。這代表他的決心:要把工廠從簡單原始、唯規模是重的層次,引到更精細化和更具有競爭力的道路上去。
如何把一根吸管做成高新產品?這個想法或許有些天馬行空,但對於這個目標,樓仲平卻有著異常堅定並清晰的規劃和追求。自 2004 年起,他開始從日本引進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廢水回收處理、中水循環利用和屋頂景觀綠化等全方位的節能降耗設施。在樓仲平的電腦裡,至今保存著 1300 多份珍貴的設計圖紙。
雙童每年都將 1/3 左右的利潤投入到研發環節中,最終開發出了卡通吸管、風車吸管、小鳥吸管、可降解吸管、幫助老人和病人吸飲不會回流的省力吸管等幾十種創新產品,各類吸管共計有 300 多種,專利數量佔全球塑料吸管行業的 2/3 。僅一個小小的水流止回閥,就擁有 4 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效解決了液體回流問題,還避免交叉感染。
第一次轉折之後,雙童實現了長達八年的穩定增長,但樓仲平強調,這更多是時代紅利使然。
「作為創業者,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和文化結構。就好比雞蛋,從內部打破是孕育新生,從外部打破是破滅。在高速變化的時代,唯有突破遮蔽才是創業者打破瓶頸的關鍵所在!」
然而在 2011 年底,樓仲平決定對公司進行徹底的改革,由於其大張旗鼓的方式,導致公司人心惶惶,一度快要將企業搞死了。所幸的是,以李二橋為首的年輕團隊接管雙童後安穩落地。
2015 年 5 月,樓仲平正式將總經理的位置交給了當時年僅 30 歲、只有初中文化的安徽小夥李二橋,自己將重心轉向戰略思考和文化傳播。
「經營企業,太保守、太激進都是有害的。我要把握的是適度,考慮長遠,跨越認知邊界是創始人引領組織的責任所在。這個時代的變化讓我身不由己,讓我很難停留在過往或今天去享受所謂的人生。」
在製造業老闆圈子裡流傳一句口頭禪:上帝要懲罰誰,就讓他去做製造業好了。近年來,許多人都在講產業環境不好,經濟困難,然而樓仲平卻認為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環境好壞是相對的,自己的努力是絕對的。靠天吃飯的企業不會有主動,所以永遠不要去等待所謂的政策扶持!」
「我們當老闆面對的誘惑太多,面對的機會太多。一不小心,一腳踩下去就是一個陷阱,所以企業不是餓死的,是撐死的。這兩年大家都看到,光利息就比企業的產出利潤高,這樣的企業做大有意義嗎?你是做企業的人,你要考慮的不是一輩子,而是傳承下去的幾代人,這個才是企業。雙童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放棄,才逐漸成長的企業。」
本文源自馮侖風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