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義烏雙童公司的創始人, 1993年,因為一次機緣巧合扎進了吸管行業,可是他很快發現,消費者並不在乎吸管的品牌,而且吸管的利潤極低,單品平均售價只有八釐錢,刨去各項成本,利潤只有0.0008元。
如果單說賺錢能力,光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就能挖出一堆年賺兩億的公司來,但是如果說「大佬」的稱呼,那麼他當之無愧。不知道有沒有粉絲朋友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做《雞毛飛上天》,講述了義烏人從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搖著撥浪鼓做「雞毛換糖」,到自己的產品銷往全球的故事。樓仲平的故事也如同這部劇的主角雞毛一樣,從無到有,一步步成為了吸管大王。
創業初期,樓仲平也曾經漫無目的,什麼賺錢就幹什麼,先後收過雞毛,賣過牙刷,也搞過養殖。直到1995年,樓仲平站在一個複印店裡,複印了一個孩童的圖案、想了幾個名字。這幾樣東西,決定了接下來樓仲平的成長軌跡。
原來是因為當時基本中國所有的吸管廠家都會使用一種兩個孩子的圖案,這裡面的商機吸引了樓仲平,所以他花了三百塊錢,跑到義烏工商部門查詢之後確認,這個圖案還沒被別人註冊。所以,樓仲平最終只花費了兩千塊錢,就把兒童圖案註冊成了自己的商標,這就是之後大名鼎鼎的雙童牌。
樓仲平決定生產吸管以後,花費了五萬塊錢買了兩臺二手吸管制造機器,掙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可是即使是這種老牌企業也會面臨危機,樓仲平曾經私下算過一筆帳,一根吸管平均銷售價在八釐錢,刨除原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物流等費用,生產一根吸管我們只能賺八毫錢,也就是0.0008元。
吸管,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之一。對於商人而言,這是一個最容易又最難的一樣商品。容易因為需求大,技術並不難。而難也就難在這兩個優勢上,吸管這個產品在使用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要求,只要能用,很少有消費者關注品牌,這對一個想要做大的企業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更何況九十年代的義烏,類似的廠子已經達到了幾十家之多,產品更是同質化競爭嚴重,生產的大多都是低端的產品,沒有質量的觀念,更沒有品牌的觀念。樓仲平不得不思考雙童品牌的未來,都說做生意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在吸管這一行,樓仲平必須走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路。
所以樓仲平悶頭研究,最後從功能性、娛樂化等幾個方面做了創新和研發,並申請了專利。這些創新產品為雙童帶來了額外的收益,傳統吸管每支只能賣六釐錢,而雙童光一款可以折出特殊花型的藝術吸管就可以賣到1毛錢,至於其他吸管就更貴了。
有人嘲笑他舍大取小、眼高於頂,如今滄海桑田,當初一同競爭的那些公司早已衰落,一個產品想要在市場上不被淘汰,就要必須實現差異化,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技術,才能在市場上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