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童:「吸管帝國」的蝶變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對於當初選擇進入吸管這一極其偏門的行業,樓仲平心裡一直有個結。「這不是一個好產業,但這由不得我……創業就像投娘胎,我現在也不抱怨了,抱怨改變不了什麼。」

  生於1965年的樓仲平是雙童吸管的創始人、董事長,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雙童」正是這個小商品之都孕育出的無數品牌之一。消費訴求簡單,附贈使用為主,產業門檻極低,吸管被樓仲平稱為「世界上最難做的產品」。選擇以吸管立業源於一次偶然的機器轉讓,日後看可謂此路多艱,但無暇多想的樓仲平轉眼間跟小小的吸管已經廝守了二十多年。

  1994年,雙童吸管從租來的兩間民房和一臺半自動設備起步,在辛苦一年所得利潤還不及廠房租金的時候也未曾放棄,如今雙童年產吸管7000多噸,產值約2億元,擁有全球塑料吸管行業三分之二的專利,是吸管行業絕對的領導品牌。

  雙童已罕有敵手,樓仲平卻越發焦慮。在他看來,最近雙童發展得有些「太好了」,他擔心雙童即將走到發展曲線的頂端,接下來也許就是天花板,這個時代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更是令他壓力備增。過去一段時間,他對媒體等外界所謂總結「雙童經驗」的請求變得警惕甚至一度十分反感,對「吸管大王」之類的稱號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五年前我很驕傲,三年前我還有點驕傲,兩年前我已經不敢驕傲了,到今天我已經很心虛了。」

  這似乎是樓仲平的一種特質。這個極能折騰的義烏商人在二十多年裡對企業和自己不斷進行反思乃至否定,他曾在雙童產值連年翻番直至全球第一之際急踩剎車,叫停跟沃爾瑪等國際大客戶的交易;他還曾激進地推進新老管理層更替,引發劇烈動蕩;兩三年前,他又親手打破自己此前立下的規矩,將「50年專注做一根吸管」的約束拿掉。此外,他還有許多當時不被理解的超前舉動,比如先後投入數千萬元打造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工廠、三星級硬體標準的員工宿舍……

  在義烏,把一件小商品做到全國乃至全球第一的企業並不在少數,但努力克服自身和時代局限性的樓仲平卻讓雙童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異類」。

  從做大到做強

  樓仲平的「蝶變」為雙童跳脫草根民營企業局限、打破速生速滅魔咒做好了準備。

  樓仲平的早年經歷與同時代的千千萬萬義烏草根商人沒有太大差別。

  自古,義烏即因人多地少田薄而極度貧窮,吃不飽飯的樓仲平14歲便輟學跟隨父輩去往幾百公裡外的江西弋陽「雞毛換糖」。手搖撥浪鼓,肩挑貨郎擔,上門收禽畜毛骨以獲取微利,近似於乞丐的義烏「敲糖幫」存在於很多南方人的記憶中。樓仲平是最後一代「敲糖人」,此後他輾轉大半個中國,倒賣過香菸、服裝,做過長途販運的「包子軍」,換過一二十個行當,北到長春,南到北海,西到烏魯木齊。樓仲平形容那時為生存奔波的自己和身邊的夥伴就像「滿地竄的老鼠」。

  1991年,結婚生子的樓仲平從長春回到義烏。1992年,義烏篁園路上的中國小商品城建成,樓仲平租了攤位賣小商品。1994年,接手二手機器投身吸管業時樓仲平已近30歲,此前十幾年的動蕩令他迫切希望做一份長久的事業。

  據統計,國內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3年,現今24歲的雙童已屬「高齡」。作為中國幾十年社會經濟劇烈變化的見證者和親歷者,雙童自身的發展也充滿起伏。其中,2003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年份,它既是雙童的第一次重大轉折,也是樓仲平人生的「蝶變」之一。

  棄大做小

  創立之初,雙童是被時代大潮裹挾前行的一家典型的民營企業,起步期是前店後廠,家庭作坊式經營。但樓仲平天生敏銳且行動力極強,不僅早早註冊了雙童商標,還在1995年接觸到電腦後立刻花1萬多塊買了一臺「486」,率先開闢了外貿生意,發展出沃爾瑪等一眾歐美客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義烏吸管業受到嚴重衝擊,客戶結構轉變最早的雙童受影響最小,趁勢收購了十幾家吸管廠商。

  1998年起,雙童的擴張速度大大加快,來自國外客戶的訂單量幾乎每年都在翻番,外貿比例一度超過90%。但令人糾結的是,企業的利潤並沒有與規模同比例增長,甚至一度停滯。一方面,在技術沒有根本性飛躍且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成本降低遇到瓶頸;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拼命爭搶的國際大客戶在招標時不斷壓價。雙童受到兩面擠壓。

  樓仲平回憶,當時雙童最大的客戶是奧地利一家輻射整個歐洲市場的經銷商,它的一筆訂單大到雙童的所有機器一起開工也要三四個月才能完成。大訂單管理起來雖然簡單,卻近乎把生殺予奪的權力交到了對方手裡。「如果我失去這個訂單會怎麼樣?設備空起來,人掛起來,在這種恐懼感下你能報高價格嗎?所以最後都是沒錢掙。」這讓樓仲平開始反思一味做大究竟有無意義。

  2003年,雙童的年產值達到三四千萬元。就在這一年,樓仲平提出了一個日後被收錄到清華、浙大等高校MBA教材的經營戰略:小客戶原則。

  他果斷放棄了許多國際大客戶的訂單,轉而在國內發掘咖啡館、酒吧、連鎖餐飲、高級酒店等小客戶,甚至曾定下規矩,每個客戶的訂貨數量不允許超過本廠生產總量的3%。2005年,雙童的內、外貿份額達到了1∶1左右,工廠也漸漸發展出柔性生產能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提早轉向內銷的雙童再一次平安渡過。

  如今,雙童擁有上萬家小客戶,內貿比例在2/3左右,有了海量穩定的小客戶群體做支撐,雙童握住了主動權,回頭再跟國際大客戶合作時完全不同以往。

  走出低端

  小客戶原則的實施是一個契機,它促使樓仲平開始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雙童的定位。在此之前,除了品質更可靠、數量有保證之外,雙童的吸管跟多數廠商差別不大,走的都是低端路線。一根吸管不到1分錢,最便宜時2500支一箱的吸管只賣到13塊錢。樓仲平發覺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永無出頭之日,他開始推動雙童向上攀爬。

  2006~2007年,樓仲平把自己關起來搞創新,使勁想吸管除了喝飲料還能用來幹什麼,曾連續三個月沒出雙童的大門,最終開發出了風車吸管、哈哈吸管、可降解吸管等幾十種創新產品。2009年11月17日,第一批37項專利獲得通過。

  多數專利無法立即轉化成可投入市場的產品,但一旦開發成功,無一例外可以獲得更高的溢價。樓仲平在2006年開發的一款可在關節處折出各種花型的藝術吸管在2009年實現了量產,至今仍佔雙童吸管總產值的1/4左右。「傳統的吸管平均售價是6~7釐錢,這款吸管剛出來時賣到1毛,現在還賣4分多。」如今,雙童累計擁有吸管類專利150多項,數量佔全球塑料吸管行業的三分之二。

  對創新的重視使雙童得以建立更深的護城河。吸管業的產業鏈並不完整,上遊設備製造業的產值一年不過數千萬元,而且分布在十幾家製造廠,幾乎沒人有動力進行技術改造和革新。雙童的創新不僅包括創意設計,生產設備基本也要自己研發。這增加了雙童創新的難度,但也為創新成果提供了更好的保護。

  現在,雙童每年都將1/3左右的利潤投入到研發相關環節。2015年4月,樓仲平又租下一片新的廠區,花三年時間對流水線進行技術改造,未來車間所需的人數有望從上百人減少到個位數。

  此外,樓仲平很早便認識到標準制定對提高產業鏈地位的意義。早在2006年,雙童便率先制訂起草並通過了《聚丙烯飲用吸管》的行業協會標準,目前是浙江省唯一一家承擔了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國家標準乃至ISO國際標準起草編制任務的中小企業。

  意外「蝶變」

  無論是放棄大客戶,還是從低端走向高端,都是關乎企業命運的重大決策。樓仲平的商業直覺是一方面,一場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則是催化劑。

  2002年下半年,從雙童創立便跟隨樓仲平的父親忽然查出患上晚期肺癌,僅僅兩個月後便與世長辭。雙童的財務一直由父親一人負責,他的去世不僅使公司帳務一時陷入混亂,也讓樓仲平受到了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指責。父親去世後12天,精神壓力巨大的樓仲平突發心臟病,情況危急,義烏市中心醫院沒敢收治,直接派救護車送到上海市瑞金醫院,樓仲平在那裡度過了長達九個月的住院生活。

  在此之前,他正準備大幹一場。2001年,雙童搬遷至2萬多平方米的新廠房,所有人都雄心勃勃地想多幹些事情,陸續找來了塑料杯、調酒棒等一堆項目。2001年底,新廠房投入使用,機器逐步到位,新業務開始啟動。

  高歌猛進之時,人生突然摁下了暫停鍵。在漫長的住院期間,樓仲平完全換了一種狀態。由於「非典」暴發,其間三個月他連家人也看不到。樓仲平大量讀書,自學Photoshop、Illustrator等各類軟體,進行長時間的安靜思考,許多事情變得清晰起來。

  病癒後回到雙童,樓仲平決定停止多元化,他將注塑機等幾十萬元的設備虧本處理掉,只保留了一個當時已做得很大的塑料杯項目。明確聚焦吸管主業後,他開始認真考慮如何實現持續發展,小客戶原則和走出低端的決定由此生發。

  更重要的是,樓仲平的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年的漂泊經歷令樓仲平「渾身都有刺」,對人有本能的防衛心理,「原來什麼都不放心,甚至半夜都要偷偷起來到窗戶上瞄一眼,看那些人有沒有幹壞事」,做事親力親為,連工人磨不好刀時都要自己上陣。此次從醫院回來,他發現很多人仍在自覺承擔責任,工廠並沒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垮掉,深受震動。

  從此,樓仲平開始有意識地授權、放權、培養團隊,工作方式也從親力親為、現場監督轉向通過結果評判業績、制定規範標準、總結經營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樓仲平的此次「蝶變」為雙童跳脫草根民營企業局限、打破速生速滅魔咒做好了準備。

  第一次轉折之後,雙童實現了長達八年的穩定增長,但樓仲平強調,這更多是時代紅利使然:「當時中國製造業正在高速發展,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是江水當中的一舟,只要不讓自己翻船,順應時勢發展,都能達到彼岸。」

  再造組織

  2003年的轉型在業務模式、產品路線、經營規範等方面為雙童打下了基礎。2011年前後,團隊的瓶頸凸顯,雙童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以「再造經理人」為契機,探索職業化團隊的建設,並嘗試通過機制創新激發組織活力。與第一次轉型相比,此次變革關係到組織發展的內在動力,影響更為深遠。

  團隊涅槃

  2015年5月,樓仲平正式將總經理的位置交給了當時年僅30歲、只有初中文化的安徽小夥李二橋,自己將重心轉向戰略思考和文化傳播。至此,雙童的「經理人再造」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從過程看,這是一次教訓大於經驗的變革。雙童初創時,樓仲平特意找來一些有管理經驗的國企下崗職工擔任管理職務,作用明顯,但從2005年起,第一代管理者的心理和生理老化漸漸顯露。2009年,一直對新鮮事物抱有極大熱情的樓仲平開始潛心鑽研電子商務,發現與設想不符後放棄。回到雙童後卻發現,老團隊帶不動了。樓仲平新技術玩得很溜,還是浙江金華企業界的微博第一「大V」,老班子成員卻簡訊不會發、電子郵件不會用。更嚴重的是,他們開始居功自傲,封閉守成、論資排輩、勾心鬥角,自己不作為也不讓下屬作為,一片烏煙瘴氣。

  樓仲平無奈之下使出「狠招」。2011年下半年,他制定了雙童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將「再造經理人」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當年11月,他拿著變革方案跟老管理團隊成員談話、上課,要求超過45歲的「老人」退居二線、當顧問,保留 60%左右的待遇。令樓仲平始料未及的是,這一決定引發了極大動蕩,老團隊反彈強烈,新老團隊明裡暗裡衝突不斷,員工流動率一下高出十幾倍,三四百人的工廠一年要招一兩千人。

  2012年1~11月,雙童出現了創立以來的最大衰退,產值下降了百分之十幾。眼看協商已無濟於事,原計劃三年完成的變革被迫提前。2012年11月,樓仲平強行完成重組,但餘波仍然持續了很久。「現在回頭看,我打死都不建議這樣幹,風險太大,會把企業搞死。」樓仲平心有餘悸。

  新老交替完成後,雙童很快組建了一支年齡均在30歲上下的年輕管理團隊。權力交接比想像的順利,2012年12月雙童即恢復增長。

  超越「傳幫帶」

  1985年生的李二橋是樓仲平一手發掘出來的總經理。2001年,16歲的李二橋跟哥哥從安徽到義烏打工,從雙童整理吸管的基層工人做起,一步步做到統計員、班組長,因踏實、勤奮、愛鑽研被樓仲平注意,2005年被破格提拔為品管部主任。2010年,動了團隊改造念頭的樓仲平將李二橋以董事長助理的身份帶到自己身邊重點培養,後提升為副廠長,觀察五年多後決定正式交棒。

  李二橋的成長是典型的「傳幫帶」模式。樓仲平多年沒有獨立辦公室,李二橋從2010年起便跟樓仲平同桌辦公,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樓仲平的戰略思路、價值觀、行事邏輯等。1992年出生、負責文宣的「吸管妞」周上是樓仲平親自帶的最後一波人,在樓仲平身邊坐了幾年,講課等活動都跟在身邊。如今,樓仲平的大辦公室裡仍並列放著五張桌子,除了李二橋,一直都有兩三位被「帶」的人在輪轉,只是如今的主要帶隊人變成了李二橋。

  「傳幫帶」在價值觀傳遞、團隊黏性、識人成功率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但也漸漸無法滿足新時代雙童的發展需要。尤其是經歷過經理人再造之後,樓仲平認識到,人在基礎認知等方面有天然局限,什麼人都去車間挖掘的內部培養模式需要改變。2013年起,雙童著重在技術、銷售、財務、品管等領域引入專業人才,2016年和2017年兩年僅高級工程師便引進了八九位。

  雙童極其重視培訓學習,每周都有針對全部員工的學習活動,中高層全部加入樊登讀書會,購買得到App的學習產品,2013年實現了培訓的體系化。

  個體激活

  團隊問題基本解決,雙童恢復了兩年高增長,然而新的壓力很快到來。2015年,雙童的增長速度放緩到10%,2016年進一步放緩,外部世界的快速變化與新生代員工的新訴求促使樓仲平重新思考,2015年前後他開始著手在環境、機制上做文章。

  2015年初,雙童的行政辦公樓層進行大改造,高管的獨立辦公室全部被取消,能打通的辦公區域全部打通,原有的隔牆被拆掉,即便是財務等不方便與外打通的部門,隔牆也全部換成透明玻璃。「我們先把組織的大門敞開,讓每一個人可以走到你的身邊,讓每個人說他自己想說又敢說的東西。」

  在組織機制上,經過一兩年摸索,2017年起雙童開始正式推行小單元經營,簡單說就是將員工轉變為老闆。銷售部門最為典型,雙童的銷售部門此前按內銷、外貿、電商等分成四五人、七八人的小組,由於分配永遠不可能絕對公平,激勵效果存在瓶頸。變革後,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責任田」,負責特定區域,比照上一年的存量數據,新增的利潤部分一半以上歸個人所有;無法按區域分割的電商則實行承包製,每年分配一定的運營資金,決策權全部歸部門。對於另外一個核心部門——技術研發,則基於項目制進行激勵,一次下發多個項目,如生產線改造運行、新產品研發等,每完成一項即可得到相應的獎勵,創新速度加快。即便是人事行政人員,公司也鼓勵其發揮特長,兼帶負起項目管理等其他職責。

(責任編輯:DF358)

相關焦點

  • 義烏「雙童」吸管——小吸管裡蘊藏的大智慧
    可就有這麼一家民營企業,從8毫元起步,以吸管為階梯不斷攀升,25年來從泥地到雲端,走到年收入破億,走成全球吸管行業領軍者。這就是義烏「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雙童」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樓仲平是義烏最早一批「貨郎擔」,為了改善生計,十幾歲的他便隨著父親走街串巷,做最原始的小商販營生。
  • 「雙童吸管」:22年詮釋「工匠精神」
    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給出了答案:在大部分吸管只能按噸、箱、大包賣,利潤以釐和分計時,雙童的吸管卻可以按只、小包賣,利潤可以元計,而它制定的標準甚至可以主導全球塑料吸管行業。小吸管,大作為;小企業,卻蘊含大能量。在「雙童」董事長樓仲平看來,企業發展和義烏市委市政府不遺餘力地幫扶企業,給予企業「接地氣」的政策傾斜,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分不開。
  • 義烏「雙童」:產值上億的隱形冠軍 小吸管背後的大匠心
    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樓仲平說:「我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今年7月,瑞士日內瓦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向全球162個成員國發布了《聚丙烯飲用吸管規範》ISO國際標準,這一標準正是由雙童主導制定的,「雙童」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行業遊戲規則的制訂者。
  • 改變傳統風格 「雙童吸管」在義烏市場玩起了「車間直播」
    昨天(8月8日)下午,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雙童吸管」商位上,店長楊香築正在熱情地接待客人。順著她的手勢,記者通過「車間直播」設備看到了員工忙碌的身影,也看到了員工背後整潔、寬敞的車間內景。楊香築介紹,店鋪從2008年開始經營,兩個標準店鋪總面積為31平方米。
  • 「雙童吸管」創始人樓仲平做客國科大MBA課堂
    2020年7月2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喬晗教授的邀請,全球飲用吸管行業領導者、「雙童吸管」創始人樓仲平,為MBA學生做題為「錯位競爭:獨特性創造更高價值」的講座。喬晗教授主持講座。喬晗教授代表學院對樓仲平董事長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同學們介紹嘉賓的基本情況。
  • 美麗生態贏來美麗經濟――「雙童吸管」有本15年的「五水共治」經...
    10餘年來,「雙童吸管」不僅做足了「水」文章,而且在垃圾分類、環境整治和節能降耗上,也下足了功夫。可以說,15年的努力,造就了「雙童吸管」的「零排放」夢。當今天走進「雙童吸管」,看到的已是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式標準廠房,即便是屋頂,也變成了大菜園、大果園。
  • 自循環水系撐起工廠生態圈――「雙童吸管」有本15年的「五水共治...
    她,是一家傳統製造型企業,以一根小小的吸管為支柱,擎起了畝產值高達880萬餘元的行業標杆。她就是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稱「雙童吸管」)。東渡日本學治水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該國特別重視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而「雙童吸管」的客戶主要來自日本。
  • 吸管專家視頻大揭秘 :PLA可降解吸管與塑料吸管究竟有何不同之處!
    ,「雙童」從2005年就研發出了PLA生物質可降解吸管,這種吸管45天就能「神奇消失」,十分環保!但PLA生物質可降解吸管和普通塑料吸管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如何來區分呢?這不,浙江經視《市場周刊》欄目的記者就曾來到「雙童」採訪品管部經理陳學森,報導「雙童」生物質可降解吸管的同時,為大家找到了區分方法。以下是節目正片,快來看看吧!
  • 匠心創造非凡 記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二橋
    他就是榮獲「義烏工匠」稱號的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童」)總經理李二橋。「一個人把簡單的事幹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是對李二橋的最好寫照。在雙童工作18年,他始終踏踏實實、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懷揣著一顆「匠人之心」,踏實苦幹、努力學習,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引導吸管行業走上標準化之路,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不平凡的人生樂章。
  • 吸管還能做成意面?義烏這家知名企業研製出可食用澱粉吸管
    ,而且選擇什麼顏色的吸管,飲料就能變成什麼口味,這是否過於神奇?近日,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研發出了一款以小麥等天然農作物澱粉為原料的可食用吸管,它還可以短時間內在任何生態環境下完全自然化解。據悉,「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採用小麥、大米、玉米、木薯、土豆等天然農作物澱粉,經高溫、高壓、熟化、擠出、烘乾精製而成。吸管在冷飲中能保持基本形態2小時,使用後可以餵養牲畜,解決汙染問題的同時節約糧食,即使丟棄在任何生態環境下也可短時間內完全自然化解。
  • 「可以吃的吸管」成超級明星!浙江衛視《中國藍新聞》:好看又美味,義烏製造的可食用澱粉吸管上市!
    這段時間,關於「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的新聞引爆網絡,「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成為吸管產業的「超級明星」!以天然澱粉為原料的可食用澱粉吸管  記者從義烏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獲悉,歷經三年的潛心研發,「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面世
  • 從一根吸管看工匠精神——浙江義烏雙童吸管啟示錄
    讓我們看看這樣一隻吸管:長長的吸管上方,有一顆粉紅色的「心」,「心」的兩邊弧上各有一個小吸管,如同一對朝天小辮。心形腔體裡裝有水流止回和過濾裝置,解決了傳統情侶吸管必須兩人同步飲用的尷尬,還能防止液體回流導致交叉感染。這樣的「愛心吸管」適用於情侶、親子,在婚宴等場合非常應景,網上售價每隻18元,廠家妥妥地把100%以上的毛利賺到手。
  • 義烏雙童吸管:21年專注一根吸管
    你可別小看這根吸管,眼前這根情侶吸管,專門用於婚慶,光它身上就有4項專利,以這種吸管為代表,雙童吸管的產品以核心競爭力佔據市場,不求量而求精,秉持情感化、功能化、娛樂化,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雙童吸管開發的產品,價格是市場上同類產品的10倍,卻依舊供不應求。目前,雙童吸管已經佔領了國內70%以上的中高端吸管市場。
  • 吸管可以「吃」?!你別不信,快來看看這根環保的可食用澱粉吸管!
    你是不是也難以想像,一根吸管竟然會跟澱粉扯上關係!來來來,吸管妞來揭秘啦!「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完全採用小麥、大米、玉米、木薯、土豆等天然農作物澱粉,經高溫、高壓、熟化、擠出、烘乾精製而成!「雙童」可食用吸管以小麥等天然農作物澱粉為原料
  • 小商品 大標準:雙童吸管閃亮第24屆義博會
    第24屆義博會期間,雙童吸管等義烏品牌亮相「品字標浙江製造」。該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一批代表浙江省高水平、高標準企業的產品。在走進「雙童吸管」製作工廠期間,美國合眾社、路透社、越南人民報等7家國外媒體共計11位媒體代表紛紛為吸管裡蘊含的科技元素和高標準要求驚嘆不已。
  • 義烏小商品的隱藏大佬,他用一根吸管徵服了全世界
    最終,同行放棄使用「雙童」。不過很快,義烏又跟風冒出了20多個吸管品牌。到2005年,雙童內外貿比例達到1:1左右。時間也再次證明了他的決定是正確的,K-MART、多樂趣一元店破產,雙童未受影響,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早已轉做內銷的雙童又一次安全渡過。如今,雙童擁有上萬家小客戶,內貿比例在2/3左右。
  • 利潤不足1釐的吸管 被這個民營企業家做到全球第一
    半路出家的樓仲平意識到,要出頭,必須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於是在 1995 年,他搶先註冊了「雙童」商標,並堅持品牌化和高端化發展。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吸管行業面臨第一次大洗牌,客戶結構轉變最早的雙童受影響最小,還趁勢收購了十幾家吸管生產企業。
  • 義烏一位孕婦將吸管煮成麵條吃下肚,知道真相後大家都點讚!
    近日 義烏企業「雙童吸管」有大動作 歷經三年潛心研發, 「雙童」可食用澱粉吸管終于震撼面世! 我們終於可以大聲告訴全世界: 吸管不僅沒有白色汙染、還可以吃了, 吸管終於可以對環境零汙染了! 重磅消息!往下看!
  • 中國的吸管大王誕生:壟斷全球90%市場份額,一年賣出7000噸吸管
    其中,樓仲平就通過用數十年時間,把一根只有8毫利潤的吸管做到全球90%的份額,堪稱「吸管之王」。樓仲平所創建的雙童吸管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創立,發展至今,其產品已經出口到五大洲的七十多個國家,有數據顯示,如今它平均一天就能產出1.7億根吸管,年產銷可達7000多噸,其生產能力十分強悍。
  • 吸管煮麵條!可食用澱粉吸管面世
    金華新聞客戶端4月23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胡肖飛 文/攝今天,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廳裡,潛心研發三年的可食用澱粉吸管面世。在新聞記者的見證下,經過沸煮,一把可食用澱粉吸管煮成了一碗麵條,可供食用。據了解,可食用澱粉吸管採用小麥、大米、玉米、木薯、土豆等天然農作物澱粉,經高溫、高壓、熟化、擠出、烘乾精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