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武漢,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示範食用轉基因水稻製成的小米粑及白粥。當年張啟發也曾徵集了61名院士聯署籤名,上書國家領導人,呼籲國家支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東方IC/圖)
「在我們認識到反轉基因是一場『針對全人類的犯罪』之前,還有多少貧困的人將因此喪命?」
「指責轉基因黃金大米正受人阻礙是無中生有。作為一種解決方案,黃金大米已經失敗。」
2016年7月的第一個周一,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73歲的理察·羅伯茨(Richard Roberts)感到精疲力盡。
「我忙壞了。」他在郵件回復南方周末記者,「但下午會答覆你的。」
四天前,華盛頓時間2016年6月30日,作為活動發起人,羅伯茨正式公布了11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支持轉基因的聯名公開信,並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要求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停止反對轉基因生物研究。
科學界與反轉基因組織多年以來關於轉基因的拉鋸戰,因此再度被推到公眾面前。
「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為首的反轉基因組織……歪曲風險、效益和影響,支持破壞田間試驗和研究項目等犯罪。」公開信譴責反轉基因激進行動,特別提到轉基因項目「黃金大米」,稱綠色和平帶頭反對這個致力於減少貧困地區維生素A缺乏症的項目。
「在我們認識到反轉基因是一場『針對全人類的犯罪』之前,還有多少貧困的人將因此喪命?」公開信言辭激烈。
綠色和平亦不甘示弱。他們隨後發表聲明稱,並未如信中所說阻礙轉基因黃金大米的推廣,認為經過20年研發,黃金大米仍未能實現商業推廣,未能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科學研究、健康影響、糧食需求、商業利益、政府監管……看似立場鮮明的轉基因之爭,交織著諸多元素,錯綜複雜。
挺轉、反轉雙方各執一詞,支撐各自觀點的論據如武器般,投向對方,也投向公眾。
「此次一百多名諾獎獲得者的鮮明表態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朱禎希望,這一事件能對公眾了解轉基因真相產生幫助。
但亦有悲觀者。「我們應該科普,但不要寄希望於科普能扭轉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