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諾獎得主聯署 炮轟「反轉基因」環保組織 「黃金大米」爭議再起

2020-12-05 南方周末

2013年10月19日,武漢,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示範食用轉基因水稻製成的小米粑及白粥。當年張啟發也曾徵集了61名院士聯署籤名,上書國家領導人,呼籲國家支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東方IC/圖)

「在我們認識到反轉基因是一場『針對全人類的犯罪』之前,還有多少貧困的人將因此喪命?」

「指責轉基因黃金大米正受人阻礙是無中生有。作為一種解決方案,黃金大米已經失敗。」

2016年7月的第一個周一,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73歲的理察·羅伯茨(Richard Roberts)感到精疲力盡。

「我忙壞了。」他在郵件回復南方周末記者,「但下午會答覆你的。」

四天前,華盛頓時間2016年6月30日,作為活動發起人,羅伯茨正式公布了11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支持轉基因的聯名公開信,並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要求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停止反對轉基因生物研究。

科學界與反轉基因組織多年以來關於轉基因的拉鋸戰,因此再度被推到公眾面前。

「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為首的反轉基因組織……歪曲風險、效益和影響,支持破壞田間試驗和研究項目等犯罪。」公開信譴責反轉基因激進行動,特別提到轉基因項目「黃金大米」,稱綠色和平帶頭反對這個致力於減少貧困地區維生素A缺乏症的項目。

「在我們認識到反轉基因是一場『針對全人類的犯罪』之前,還有多少貧困的人將因此喪命?」公開信言辭激烈。

綠色和平亦不甘示弱。他們隨後發表聲明稱,並未如信中所說阻礙轉基因黃金大米的推廣,認為經過20年研發,黃金大米仍未能實現商業推廣,未能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科學研究、健康影響、糧食需求、商業利益、政府監管……看似立場鮮明的轉基因之爭,交織著諸多元素,錯綜複雜。

挺轉、反轉雙方各執一詞,支撐各自觀點的論據如武器般,投向對方,也投向公眾。

「此次一百多名諾獎獲得者的鮮明表態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朱禎希望,這一事件能對公眾了解轉基因真相產生幫助。

但亦有悲觀者。「我們應該科普,但不要寄希望於科普能扭轉大家的

相關焦點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組織和名人眾多,綠色環保組織能獨享有這份殊榮,和它的「光輝業績」脫不開干係。大部分反轉組織都是文鬥,綠色和平則文武兼備。正如公開信指出,「(綠色和平)支持了那些對於經過批准的田間試種和研究項目的非法破壞」,而這種行為並非個案。
  • 小崔堅持反轉基因,諾獎得主卻聯名支持,辯論與現實終究有區別
    小崔堅持反轉基因,新聞工作者是否有資格質疑專業領域的事情?16年6月,108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轉基因宣傳,其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相關領域工作者,其人數約佔健在的諾獎得主三分之一。聯名信的詳細內容小編下次再介紹,本次主要針對小崔與復旦教授那次激辯的情況。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前世今生
    因為「潛入某農業基地盜竊試驗水稻」一事,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綠色和平向來不乏爭議。這個在抗議中誕生的組織在一次次的大規模抗議中壯大,又在抗議中迷失。在一些人看來,其抗議的內容既不「綠色」,抗議的方式也遠非「和平」。他們暴力破壞轉基因試驗田、擅闖核設施、駕船衝撞漁船,其行為之偏激,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環保組織的所作所為。
  • 用來評估化學品安全性的動物實驗,美國環保署計劃取消惹爭議
    用來評估化學品安全性的動物實驗,美國環保署計劃取消惹爭議 據美國《科學》周刊網站9月10日報導,美國環境保護署(EPA)今天宣布,將於2035年停止進行或資助針對哺乳動物進行的研究,此舉使EPA成為美國首個為逐步停止動物研究而設定嚴格期限的聯邦機構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兩位都認同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且在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CRISPR-Cas9基因修飾技術和光遺傳學。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導致今天《知識分子》出版延遲。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從 2012 年發展至今,短短幾年就拿到了諾獎,速度非常快。但這也不意外,這一直都是諾獎預測裡的熱門。CRISPR 是一個普適性很高的實驗和治療工具,可以和 PCR 媲美。可以說,這個技術徹底改變了整個生物學,促進了各個學科的發展;它作為一個切割 DNA 的基礎工具,讓研究者可以對任何感興趣的基因進行編輯。
  • 轉基因黃金大米論文被撤稿:拿兒童當豚鼠
    7月30日,「撤稿觀察」(retractionwatch.com)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在展開調查有關黃金大米在中國的實驗規範與合法性近兩年後,於7月29日在其網站發布公告撤回有關黃金大米的論文,印刷版撤稿公告隨後將發布在該雜誌的9月刊上。
  • 美環保署政策遭批
    但這一計劃遭到環保組織的強烈反對。據報導,英國生物科技公司Oxitec對雄性埃及伊蚊的基因進行了改造,可以通過交配向雌蚊傳遞某種特定的蛋白質,降低蚊群中雌蚊的數量。由於只有雌蚊才叮咬人畜,降低雌蚊的數量可以減少叮咬傳播疾病。
  • 網友「請教」復旦教授盧大儒:重水澆灌黃金大米,你造嗎?
    這種和轉基因沒有關係的常用科學方法,如今也遭到安全性的質疑,事情又是源於此前在轉基因論戰中鬧得沸沸揚揚的「黃金大米」實驗。 28日,網友@凍死蒼蠅不稱奇 在微博上向近日捲入轉基因論戰的復旦大學遺傳學教授盧大儒「虛心請教」:重水是否可以飲用?你是否知道美國方面用湖南衡陽兒童進行人體試驗的轉基因黃金大米是用重水澆灌的?
  • 發現高效基因編輯工具,兩女科學家獲諾獎!A股基因板塊市值超萬億
    華大基因一直被視為基因概念龍頭股。此外,美年健康、金域醫學、華測檢測、達安基因、邁克生物、貝瑞基因等基因概念股受到普遍關注。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出爐,今天,有著「理科綜合獎」之稱的諾貝爾化學獎也重磅揭曉。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此之前,1993年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曾表示,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四個關鍵的發現者:夏彭蒂耶、徹奇、杜德納和張鋒。所以,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規則顯然就是個問題。
  • 基因改造食物何去何從?(潘柏滔)
    轉基因農作物並未增加問題,而且如減滅病毒和害蟲等的人類健康條件,要與生物多樣性取得平衡。對於諾貝爾得獎科學家們在2016年6月29日發表公開信,和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爭議的焦點,下面國際研究基金如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所支持的黃金大米(Golden Rice)專案, 可以作為上述辯論的例證。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18年引文桂冠獎出爐,17名科學家入選「諾獎風向標」
    由於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平臺目前擁有著最權威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除了能給出期刊影響因子外,每年也能通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各個科學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將「引文桂冠獎」授予這些科研明星。這些人也很有可能是將來的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也被稱為「諾獎風向標」(但引文桂冠獎沒錢)。到現在為止,已有46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 綠色和平10年反轉基因輿論戰:被轉化成立場之爭
    今日(23日),時代周報發表題為「綠色和平10年反轉基因輿論戰:被轉化成立場之爭」的文章,梳理這一非政府組織在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過程中引發的多次爭議。作者崔烜、費麗婷、劉巍、李尋菲、何思韻。以下為全文:8月17日,中國僅有的兩個轉基因水稻作物「華恢1號」和「Bt汕優63」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到期,至今未獲得續期的批覆。
  • 這些發明獲得過諾獎,但卻飽受爭議?
    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社會各界對它的爭議就不曾停息,這些爭議中包括對獲獎人身份的質疑(是否是原作者、是否是第一發明人等),對和平獎評選結果的不認可,以及最嚴重的:對表彰破壞性發明的聲討。應對公眾對於這類科學獎項的爭議和憤怒也成了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最尷尬也最艱巨的挑戰之一。
  • 富含蝦青素的轉基因「蝦紅大米」問世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通過轉基因技術,研究出了富含蝦青素的「蝦紅大米」。該成果目前已發表在《分子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