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學校生活繞不開的兩個組織就是學生會和團工委,這算是每個院校最基本的學生組織了。很多新生在入學前就聽人說上了大學以後一定要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學生會和團工委能加入的一定要加入,到時候能夠鍛鍊你的社會交際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對於大學期間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人上了大學之後不斷地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入選學生會、團工委,經常忙的不可開交。那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當選班幹部,入選團工委、學生會對以後的就業、考研幫助真的大嗎?有的學長會感嘆道:我真不想坑你
誠然,人都是群居動物,良好的社交能力會給自己加分,但是現在的社會競爭這麼激烈,良好的社交能力都是需要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才能被發現的,難道我們僅僅靠一張簡歷就能證明這個人的溝通交際能力很強嗎?
曾幾何時,學生幹部下就業市場上是非常吃香的,很多公司甚至外企都對學生幹部格外青睞,甚至在招聘條件上都註明學生幹部優先。能夠對那個上學生幹部,首先就證明了這個同學具有組織協調能力,在人際溝通方面也比較擅長,而且也勇於積極承擔集體事務,這樣的員工對於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需要的。而且在大學期間,入黨優先考慮的也是學生幹部,如果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的話,黨員身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邏輯,上大學後一定要當學生幹部,這樣以後才好就業。
其實,這太過片面了,大學期間去競選學生幹部,對於以後的就業會有一點幫助,但並不是很大,如果把這當成主業,那麼,你的大學可能就真的荒廢了。特別是這幾年,頻繁爆出大學學生幹部的負面新聞:官僚作風、溜須拍馬、趾高氣揚,這些負面新聞都讓用人單位對學生幹部戴上 了「有色眼鏡」。而一些學生幹部也成為了不學無術的代名詞,由於經常參加組織各種活動,疏於學業,掛科情況屢屢發生,有的甚至都影響畢業證、學位證的發放。
大學,歸更到底還是學校,學生的主業還是學習,而且大學畢業後很多人都會直接步入工作崗位,學習成績不好怎麼行現在的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更注重的是人員的專業能力,大學期間成績如何,是否獲得獲獎學金,有什麼研究成果,發布過什麼論文,做過什麼項目。如果只是一長串的「頭銜」,而成績平平甚至有掛科的情況出現,那麼直接被淘汰都是有可能的。對於考研,成績就更加重要了,很多學校都有保研名額的,這時候就是拼成績、拼論文、拼證書的時候了。所以,大學期間,好好學習才是王道。
對於大學期間當學生幹部對就業有幫助嗎?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底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