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見面,抱怨說:「準備退出學生會了。努力這麼久,感覺自己一點用都沒有。」
我很驚訝,在我印象中,朋友特別熱愛學生會工作,對待工作很嚴謹,並一路過關斬將,升職到學生會副主席的位置。
按道理說應該是所有人仰慕的對象,可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很疑惑,問為什麼?
他解釋到:「這源於一次和父親打電話時的感受。
原來,朋友期末評到了二等獎學金,很激動,想和家裡炫耀一下。興衝衝地撥通了家裡的電話。
父親接通,問:「怎麼了?」
朋友驕傲地說:「爸爸,我獲得獎學金了。」
嗯,然後了,有什麼用嗎?父親淡淡地問道,似乎興致不高。
當然有用了。朋友義正言辭地解釋:「我可以寫進簡歷裡面」。
然後呢?對工作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嗎?父親再次問道。
......
朋友沉默了
悄悄掛了電話…
心情複雜。
自己慢慢梳理了一下情節,是啊,拿獎學金對自己未來真的有幫助嗎?
並不是獎學金本身無用,而是這獎學金真的有含金量嗎?朋友反覆詢問自己。

記得有學長回校做案例分享,給出了毒雞湯:「你自以為進了學生會,當了幹部,鍛鍊了能力,可最後,當面試官問到專業問題,你除了一臉茫然,腦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支支吾吾……
你以為製作PPT、作報告、演講鍛鍊能力,可你給老師搬桌子、擦椅子,又是鍛鍊了哪門子能力?」
專業能力一塌糊塗,憑什麼和別人去競爭?別人侃侃而談,自己像個傻子一樣,理科生連傅立葉變換都沒聽過,大學生畢業即破產,是正常的。
當學長分享完後,臺下鴉雀無聲……
當我對朋友轉達了學長的看法時,朋友認真思考了一下,貌似自己的經歷也很相似。
擔任學生會副主席、班長。
為什麼期末能拿到獎學金?
期末都是學分績點+平時分+活動加分,自己是班長、幹部,給老師印象好,平時分滿分,活動參加多,也滿分。
可最後呢?
學分績點低得可憐。各種活動榮譽加身,可關於專業競賽證書沒有,雜七雜八的倒是一大堆。
可這,真能成為我畢業謀生的飯碗嗎?
如果不能,這不是廢物生活又是什麼?

我的看法:
對於在校大學生,類似我朋友的例子不在少數,參加學生會工作,每天都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但這可能只是一種幻覺,當你慢慢意識到知識沒有太大長進,專業能力滯後,就應該反思。
我相信有人可以把學生工作和專業成績做得同樣出色,但那個人很難是你。
正如網上熱傳,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候選人,不僅學術頂尖、且學生工作一流、愛好廣泛。
但你呢?
既非清華大學生,又想做著和他們一樣的成就。
你覺得可能嗎?
在兩者選擇一樣,朋友後悔選擇了學生工作。
而我明白,真正去了社會上,沒有什麼平時加分,僅有專業實踐能力證明,而自己,什麼都沒有。
是做著看似鍛鍊自己能力的學生會工作,還是夯實專業基礎,你又會怎麼選擇呢?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閱讀:
學文科是富人的權利?理科生:可能永遠鄙視文科生
績點這麼低,你為什麼還要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