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迎新晚會上的舞蹈精靈,翩若驚鴻是其風採;她是實驗室裡的科研女神,刻苦鑽研是其常態;她是眾創空間執筆未來的追夢人,不懼未來是其追求。她,就是長安大學2018級本科生盧奕彤。今天,她帶著從容自信、驚豔時光的美好向我們緩緩走來。
盧奕彤,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2018級本科生,現任水環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入學以來累計發表兩篇北大核心論文,獲得國家獎學金,"中交通力"一等獎學金,多次獲得學業優秀獎,課程優秀獎並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國家級二等獎,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國家級三等獎,第五屆"網際網路+"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銀獎,第二十八屆陝西省大學生藝術文化節舞蹈大賽銅獎等獎項。
行我所想,無問西東
叔本華在《關於人的本質的哲學》裡曾經寫道:"生命本身,就是處處布滿漩渦與暗礁的海洋。"而盧奕彤,無疑正是那個在生命海洋裡奮力搏擊的勇士。
大一的時候,盧奕彤就已經加入了心儀的科創團隊。此後,她的暑假一直在雁塔校區的實驗室裡度過。季月煩暑,流金鑠石,當別人在空調房裡悠哉遊哉時,她在實驗室裡測數據到深夜。"有忙碌才會有假期,如果沒有經歷過忙碌,那假期就沒有意義。"
懷著對科創的熱愛,盧奕彤披荊斬棘,衝破重重困難,初心不負。但盧奕彤在科研路上也經歷過迷茫和痛苦。她說,最困難的是研究的過程,當所有未知的事情撲面而來的時候,努力都顯得蒼白。"有的時候連續好幾天沒有進展,無法往前更進一步的那種感覺,我無法表達出來……"做實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數據和結果時,她"吃飯在想,洗澡在想,做夢的時候還在想。"面對強壓,她仍舊鍥而不捨,不斷地查文獻,不斷地鑽研,而她也從這些經歷中收穫了自己的人生財富,正是這段"痛苦"的時光塑造了她堅毅的品格和豐富的思想。"我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吧,自己也成長了很多。"盧奕彤說。
在參加全國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時,正逢疫情爆發,整個團隊只能線上交流,討論實驗到凌晨成了家常便飯。盧奕彤回憶到,有一次她們討論到凌晨三點,整個團隊都在為如何改進項目而努力,因為他們知道,作為長安大學唯一一支入圍決賽的隊伍,這次比賽不僅關乎自己團隊的榮譽,更關乎學校的榮譽。憑藉想要成功的強大信念,盧奕彤和她的隊友們一起配合,一起熬夜,一起奮鬥,最終獲得了全國二等獎的好成績,每個不眠的夜晚也終於得到了回應。這也是她認為自己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擁抱世界,認真生活,盧奕彤懷著一顆炙熱而勇敢的心,投身科創。她行走在卓越前行的道路上。行她所想,無問西東。
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剛入學時,盧奕彤遇到一位 "同門師姐",在和學姐交流的過程中盧奕彤逐漸認識了科創,也知道了什麼是論文、如何寫論文。"她真的是我的恩人。"盧奕彤多次感嘆榜樣的力量是多麼重要,"人家能發五篇論文,你就發了一篇,你憑什麼不努力;人家能拿國家一等獎,而你就只有個二等獎,你為什麼停下來不繼續?"榜樣的力量引導著她的大學生活。"比你優秀的人還在拼搏,你又憑什麼不努力?"正是這樣見賢思齊的信念,讓盧奕彤在科創的路上一直前進。
在追逐成為更加優秀的人的日子裡,盧奕彤憑藉水滴石穿的毅力,百鍊成鋼,如今的她羽翼漸豐,終將高飛遠舉。
吾之興趣,採菊相尋
不同於傳統觀點裡"學霸只專注學習"的刻板形象,盧奕彤的愛好很廣泛,跳舞、輪滑、健美操、手語舞都不在話下。在保證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時,她也會積極參加各種感興趣的比賽和活動,緊緊抓住每一個能夠提升自己的機會,寸積銖累。
在別人猶豫的時候,盧奕彤就快人一步,找準了自己想要做的。"大一剛來的時候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對舞蹈感興趣,所以我一來就加入了舞蹈團。"在迎新晚會上,她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所有的燈光匯集於此,所有的目光也聚焦於此。對舞蹈的熱愛是她站在舞臺上的原因,這一站便是三年,入學後,盧奕彤從未缺席校級迎新晚會。"明年應該也會繼續吧。"在舞蹈團需要她的時候,她永遠是那個可以站出來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熱愛,也會為了所熱愛的而拼盡全力,無怨亦無悔。
志存高遠,鬥志昂揚
盧奕彤大一下學期參加了"文化惠民·藝心助貧"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從小就生活在城市裡,從來沒見過這種茅房,他們生活的地方很差,但是學校裡什麼都有。"舞蹈室、樂器室、繪畫室……孩子們在舞臺上向盧奕彤展示著自己,這一切都讓她倍感自豪和溫暖——在貧窮的地方,國家堅定地站在孩子們的背後,堅持為培養孩子們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哪怕是這世界上的灰塵,太陽一出來,也是有歌有舞的。"
說起未來的理想和生活,盧奕彤的眼裡盛滿了光,這個溫婉的嶺南女子,立志為社會做出貢獻。她希望學有所用,報效祖國,真正做到將個人融入時代中。"我不希望自己坐在辦公室裡,希望能去各地走訪,哪怕惡劣的環境也可以,看到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夠把『沙丘』變『綠洲』,這就是我的理想。"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決定了目之所及的世界。唯有勇攀高峰,覽盡眾山,才能知曉何處風景最悅你心。盧奕彤,一個堅定信念、一往無前的攀登者,站在長安大學的起點上,腳踏實地而又仰望星空,"且挨過三冬四夏,暫受些此痛苦,雪盡後再看梅花。"
延伸閱讀:
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櫛風沐雨走過了將近70個年頭。前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建築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西安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和應用化學系、西北建築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的基礎上,經先後兩次合併,於2003年6月組建的。為更加真實地反映學院的學科、專業特色,2019年底,學院正式更名為水利與環境學院。學院設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6個本科專業,其中環境工程為"國家一流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及"陝西省名牌專業"。 學院現有教職工134人,教授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省部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0餘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高級以上職稱89人,擁有多個高水平科研、教學團隊。
多年來,學院堅持產、學、研結合,長期致力於服務國家、地方的水利與生態環境建設,在陝西省山川秀美、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西安市"八水潤長安"水系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監測、河流水質評估、秦嶺生態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及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和關鍵技術保障。近幾年,學院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與肯定,在省市相關單位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先後獲批成立了西安秦嶺生態環境研究院和西安市河湖長學院,更高效地發揮著服務地區經濟、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功能,並且作為陝西黃河科學研究院的主要參與單位之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自: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