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能:固態電池不是你想的那樣

2020-11-29 第一電動網

輝能MAB電池包

「固態電池在整體高能量情況下,安全性還是有疑慮的。」輝能科技創始人、CEO楊思枏在接受《電動汽車觀察家》專訪時表示。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擴大,電動汽車起火事件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內已發生超過50起新能源車型的起火事件。

頻繁的起火事件,增加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疑慮,甚至會威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業內對以安全著稱的固態電池給予厚望。

就在此時,輝能科技——聲稱是全球首家成功實現固態鋰電池商業化量產企業,其創始人說出固態電池沒那麼安全的話,這是要自砸飯碗嗎?

當然不是,能說出這話,輝能自然是有了解決方案。而且,說這番話,輝能有心和其他固態電池企業區分開來——對於固態電池的安全問題,不能單靠本徵特性,還要有主動防護。

輝能科技創始人、CEO楊思枏

此外,對於固態電池,輝能同樣還自揭其他短處:導電率低、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充放電倍率低等等……

對於這些短板,有十幾年積累的輝能,既有深刻認識,也有解決方案。

正是這些積累,也使得輝能從穿戴設備電池供應商走到了動力電池供應商,並且領先了豐田等諸多強手,更早實現固態電池的產業化。

我們就來全方位了解下輝能科技及楊思枏。

1

穿戴設備電池起家

作為臺灣大學化工/材料所碩士,楊思枏在化工、材料領域頗有研究。

早在輝能成立之前,楊思枏就確立了將固態電池產業化的目標。

2006 年 10月,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推出了軟板固態電池,並於2014年推出了軟包固態電池。

當時的固態電池,成本高、內阻值高、能量密度低、充放電能力低,除了安全性比液態電池高一些以外,幾乎一無是處。

此時的固態電池,應用在什麼領域合適呢?

對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產品,用在人身上,例如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電池成為輝能最早打算切入的領域,例如安全帽、帶電背心、加熱腰帶、智能鞋墊等。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楊思枏對《電動汽車觀察家》說,因為用在人身上,要足夠安全,因此,固態聚合物體系不能選,安全性不夠;硫化物體系也不敢選,成本太高。

「豐田目前的硫化物固態電池還是在乾燥室裡的手套箱中做,我們那個時候連乾燥室都蓋不起。」

這也就剩下一條路線,氧化物體系。

楊思枏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他們切入車用動力電池與索尼相關人士的一次會面有關。該人士在了解了輝能的產品和技術後,建議他們應該先切入動力電池領域,因為動力電池對安全性的要求比一般IT產業高很多,當規模做大,電池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時,IT市場也便收入囊中了。

這一建議對楊思枏十分有啟發,成為他進軍動力電池領域的一大動因同時,楊思枏希望進一步改進固態電池性能,於是摻入一定比例的膠狀物質。此時的固態電池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固液混合電池,或是準固態電池。

剛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時,輝能的發展並不順利。

楊思枏回憶說,「我們剛進入市場時,常常碰到車企告訴我們,電池安全性並不重要,別人的車會燒,我們的也會燒,就這樣就好了。」

不過情況在這兩年有了明顯變化,車企對安全越來越重視。

與此同時,楊思枏獲得的來自電動汽車的合作意向也越來越多。

目前已經公開與輝能有合作的企業有4家,一汽、天際、蔚來以及愛馳。輝能方面透露,還有兩家車企已有合作,目前還不便公開。

輝能與3家造車新勢力企業的合作,都是在2019年公布。

2019年4月,天際汽車與輝能科技進行了合作籤約,雙方將聯合進行固態電池商業化合作;8月22日,蔚來汽車與輝能在臺灣籤署合作協議,雙方以打造輝能MAB固態電池包的樣車為目標;同年9月,愛馳汽車與輝能籤署協議,聯合開發及優化輝能的MAB固態電池包與模塊技術。

此外,還有沒有公開報導的一汽集團。

2

錢從哪裡來?

提起一汽集團,能與輝能直接聯繫上的,是一汽產業基金參與的D輪融資。

2020年4月,輝能大致完成了D輪融資。

輝能方面介紹說,這是由於與一汽有合作,對產品認可後,再由他們內部轉介紹而達成的投資關係。

資料來源:企查查

提到融資,楊思枏對每個投資方的進入都印象深刻。

輝能在2012年獲得第一筆投資。楊思枏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當時對輝能有意向的投資方有兩個,一個是軟銀中國,另一個是英特爾資本。

楊思枏說,輝能當時的股東選擇的是軟銀中國。他很慶幸沒有選擇英特爾資本。「因為選擇英特爾資本的話,我們可能大概就被限制在IT產業,很可能沒有機會走到電動汽車這一領域了。」

在2016年前後,輝能再次出現資金需求,差一點賣身日本TDK。「因為我們的股東開了一個高的價格,所以就打消他們的意願。」但事實上來講,在那一年他們拿到了大概將近5700多萬美金的資金,這個資本其中有部分也是來自於國內,就是為了要能夠開發動力電池。

一直到了2018年,輝能再做增資的時候,完全是以國內的市場為基準,開始轉向到動力電池這一領域了。

而最新的一筆融資還在洽談中。據楊思枏透露,這筆融資金額可能在1.5億-2億美元之間。

談到是否盈利,楊思枏坦承,他們目前仍然沒有盈利。

他們發展的資金主要靠融資獲取。

3

三核心技術,為安全保駕護航

能夠獲得那麼多輪融資,應該不只是故事講得好那麼簡單。

輝能到底有什麼核心技術?

楊思枏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鋰陶瓷電池技術(LCB)、多軸雙極電池包(MAB)和主動安全機制(ASM)。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1)LCB——非固態電解質在電芯體積佔比僅為10%

固態電池之所以目前沒有大規模量產,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固固界面導電率低。因此目前的很多固態電池企業的解決方案中,多少都會存在一些液態電解質。

輝能行銷部經理Lisa表示,目前輝能電芯中含有膠狀物質在電芯中的體積佔比小於10%,重量佔比小於4%。

考慮到固態電池內阻仍然較大,輝能目前保留少部分膠狀物來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不同廠家電解質中的液態部分含量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廠家只在正極和電解液中間的那層被動膜上塗有固態電解質,而且固態電解質的比例在整個電芯裡面大概只有10%。

也就是說,雖然都用流體過渡,但輝能的電解質已經做到了超九成固態,而有的企業只有一成固態。

後續,輝能從90%的準固態到100%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較容易、也並不遙遠。

Lisa表示,輝能的鋰金屬固態電池的原型電池已經製造出來,其質量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83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1025Wh/L,循環可以做到500次。「我們的固態電池已經克服掉鋰枝晶和鋰苔的問題,負極完全採用鋰金屬。」

輝能方面認為,其產業化速度領先於世界其他固態電池企業。領先豐田至少4年,領先其他企業6-7年。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按照計劃,今年底,輝能科技就應該完成1GWh生產線的建設,但是由於疫情原因推遲到明年6月。

輝能認為,他們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也不成問題。「在製備、制線上和工藝上,從準固態到全固態,我們大概只有15%的微調,就可以做到。」

關於全固態鋰金屬電池量產計劃,Lisa表示,輝能是預定在2023年進行試產,2024年量產。

僅有一步之遙,為何還要等?

她們回應說,因為固態電池的正負極材料產業鏈並不成熟。

例如鋰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鋰金屬就不成熟。

Lisa表示,目前世界上很少廠商提供厚度超薄的鋰金屬負極(15~30um),而且這些鋰金屬的材料不止供貨量小而且價格昂貴,甚至品質也不好。所以對固態電池來說,它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這個材料的供應鏈不成熟。正極材料也類似。

當然,到時生產出的輝能全固態電池也會先在IT產業試用,一段時間後,才會用在動力電池領域。

(2)MAB——CTP+雙極電芯技術

MAB(Multi-Axis BiPolar+)電池包包含兩項技術,CTP(無模組電池包)和雙極電芯技術。

電池包層面,輝能的思路也是簡化電池包系統,主要簡化電池管理系統、組件以及冷卻系統。

輝能給出的數據顯示,他們今年9月將完成的第二代液冷MAB,體積利用率是一般三元鋰電池的1.46倍,重量利用率是一般三元電池的1.21倍;2021年推出的電池包將採用氣冷系統,體積利用率可做到一般三元鋰電池的1.56倍,重量利用率是1.25倍。

電芯層面,輝能採用的是雙極電芯技術,即通過電芯內部直接串聯,這樣電芯的電壓可以一直增加,一顆電芯就可以做到5V以上。

之所以將5V作為一個節點,是因為目前基於液態鋰離子電池的液態電解質無法承受4.4V以上的電壓,一旦超過,電解液會崩解導致正負極短路。

內部串聯與目前常用的外部串聯相比,最大特點是內阻會降低;產熱少。Lisa解釋說,輝能的電芯是極層跟極層直接堆疊,所以在電流的移動距離幾乎等於0,電流0移動距離,電阻自然非常小。當電阻很小的時候不會有什麼產熱,而且散熱也很快,導致電池溫差很小,產熱小、散熱快,冷卻系統可以降至最簡。

輝能最終版本採用氣冷的MAB是採用自然進氣和空調氣體來調溫。具體還是用數據說明,根據輝能的數據顯示,經「氣冷模式溫度仿真分析測試」的實驗,輝能固態MAB採用氣冷後,其操作溫度範圍是15℃-40℃。即使環溫超過40℃,MAB電芯最高溫還是低於60℃;對此相對的是一般鋰電池,環溫超過20℃,電芯溫度就會升到60℃以上。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輝能目前供應消費類產品的電池,可以做到2C的快充快放;動力電池產品引入矽負極後,目前可以做到5C(12分鐘)的快充快放。

Lisa表示,除了技術層面的優勢,輝能產品也具備成本優勢。

在電池包的成本方面,如果電芯的成本一樣的時候, MAB的電池包成本會是只有競爭對手的7成。

根據Lisa展示的測算結果,當產能在1GWh時,輝能的固態電芯成本液態電芯的1.6倍,可當輝能產能擴張到20GWh時,其電芯成本降到液態電池的1.1倍;整個電池包的成本,反而低於液態電池,只有液態電池的98%。

Lisa特別說明,這是跟NCM811相比,如果是跟NCM622相比,其實他們只要做到7GWh,成本就會基本持平。

當然,電池產能也不能無限擴張,當產能擴張至30Gwh時,邊際效益降為接近0,也就是說,後續只能依靠技術來降低產品成本。

(3)ASM——鈍化化學反應,終止正負極產熱

如果說液態電池轉變為固態電池,屬於電池本身被動安全機制的話,輝能推出的ASM(Active safety mechanism)就是主動安全機制。

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主動安全。

據楊思枏介紹,ASM系統是他們最新的成果,7月份差不多才完成,目前已經申請6項專利,預計全球布局70-80篇專利,形成一套完整的專利體系。

他們的主動安全機制就是主動自我阻斷高溫產熱及釋放,鈍化正負極間的化學反應。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他們的主動安全機制,就是切斷第三階段電解質與負極發生反應。用楊思枏的話說,他們採用的方式是把正極和負極直接『殺掉』。也就是在到達一定溫度,電芯內部會產生另外一個反應,直接把正負極破壞。「產生的熱能會被這個反應給吸收掉,全部都鈍化了。」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根據輝能方面給出的測試結果看,導入ASM後,電池的溫升沒有出現峰值,而且後期溫升趨於平緩。說明有效阻斷了電池的熱累積。

4

國內建產能,同時供貨海外

既然技術和客戶都已經具備,產能方面,輝能又有怎樣的規劃?

楊思枏向《電動汽車觀察家》透露,他們現在在產能已經不夠了,他們新的產線預計在2021年到2022年在國內落地,到時臺灣的工廠就不做量產,直接到國內去生產。

今年7月份,由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海東方蜂巢投資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在青山湖科技城選址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80億元,內容包括建設2GWh、5GWh固態鋰陶瓷電池芯產業化項目,並將考慮與車企合資建置產線等。

這麼大的產能,能夠消化嗎?

Lisa表示,他們產能的建設完全是根據需求來的。目前他們接到的合作,每個車企的一個產品大概3000臺的示範運營,如果每輛車 60—80度電,其實就已經接近2GWh,所以在2022年的狀況來講,產能完全是被填滿的。

「隔年再增加5G-7GWh,主要是因為,除了供應國內需求,我們還要供應歐洲、日本、美國儲能市場的需求,例如,歐洲一個船廠就需要1.5Gwh的需求。」 Lisa說。

也就是說,輝能在國內建設的產能要供應國內和國際,以及儲能和動力電池不同市場。

就在8月份,輝能對外宣布已完成新加坡全資公司的設立,"PROLOGIUM INNOVATION PTE. LTD."將成為輝能在中國以外全球業務推廣的主要根據地。同時,輝能計劃以「新加坡運營總部」與「中國業務運營總部」的雙軌模式經營,同步進行國內紮根運營與國際市場推展。

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的不斷擴大,車企對固態電池的期待也越發強烈。輝能的產品也從邊緣化逐漸走向舞臺中央,固態電池的風口已經形成。試驗數據固然能說明產品的一些問題,但量產才是企業和產品的最終考驗,我們期待著輝能的最終答卷。(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24550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焦點

  • 蔚來發布150kWh的固態電池,寧德時代/輝能或成供應商
    從半固態技術來看,蔚來延續了高鎳正極、矽碳負極、預補鋰等現有技術趨勢。從預計投入使用的時間來看,該產品將於2022年第四季度上市,推測應該是成本仍然偏高,後續還需要涉及各個方面的改進。寧德時代/輝能或成供應商不過,儘管這款固態電池的版本,最快要等到2022年的四季度才能交付,但是合作供應商依舊引起多方的猜測。
  • 誰是蔚來固態電池供應商?清陶已出局 寧德時代、輝能或「二選一」
    在業界開列的蔚來固態電池潛在供應商的名單上,包括此前被傳已選定的清陶能源、與蔚來籤有合作協議的輝能科技,以及蔚來現有合作夥伴寧德時代,甚至長城旗下的蜂巢能源也位列其中。清陶出局、輝能上位「清陶基本可以確定已『出局』。」
  • 試產、量產消息一波波,固態電池或許在2021年迎來元年|固態電池|鋰...
    圖|輝能科技創始人楊思枏(來源:Deeptech)固態電池與三元電池的能量密度競賽另一個固態電池有望在 2021、2022 年迎來元年的原因是,「屆時,電池能量密度可能跟三元電池出現黃金交叉」。楊思枏以豐田公開放出的固態電池發展進度表(roadmap)以及特斯拉現有的資訊來估算,豐田預計在 2022 年量產固態電池,其第一代架構技術電池芯為 450 Wh/L,目前 Tesla 電池芯為 715 Wh/L,但是,消費者要的不是單看電池芯,而是整個模組,也就是成組效率。
  • 蔚來量產固態電池之惑
    對於蔚來這個固態電池供應商,此前,36氪有獨家報導:蘇州清陶或臺灣輝能,但這一消息未能得到蔚來的確認。也有說法認為,蔚來這個固態電池依然是寧德時代的,據說比較確切。  1、是清陶發展嗎?  清陶並非第一次闖入固態電池視線了。
  • 量產「在路上」 11家固態電池產業化追蹤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2020年以來,以輝能、輝能、衛藍、SES、三星SDI、Solid Power等國內外固態電池企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並在產能規劃、裝車配套及融資等多領域加速布局,提前搶佔固態電池市場高地。要想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提升一個量級,固態電池就是必然要攻克下的一個關鍵「山頭」。
  • 畫餅還是吹風,蔚來量產固態電池之惑
    電動勢粉絲群有人披露,蔚來已經入股了輝能。另外,2019年8月,蔚來便宣布與輝能科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就固態電池的生產應用展開進一步合作,並將打造採用輝能MAB固態電池包的樣車。輝能表示,在PACK階段,可以大幅提升成組效率,同時拉升能量密度並降低成本,使PACK提及得以縮小至傳統PACK的五成(我猜測,這就是蔚來最看重輝能固態電池的地方)、成本降至七成,電動車的行駛距離將有機會達到倍數增長。
  • 豐田明年將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原型車 固態電池概念股一覽
    據報導,豐田希望成為全球首家量產搭載固態電池汽車的廠商,將於明年推出原型車,在2021-2030這個十年的初期開始面向市場銷售。據稱,豐田目前正在開發的固態電池汽車,在同等條件下的續航裡程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超過兩倍,即便對於最緊湊的車型來說,也不需要多布局電池而犧牲內部空間。
  • 揭蔚來「固態電池」之惑
    根據部分電池供應商的試驗結果,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很容易做到300-400wh/kg以上,理論能量密度更高達700Wh/kg。因此,在業界,幾乎把最有希望突破電池能量密度難關的電池,全部寄託於固態電池。正因如此,固態電池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蔚來真能量產應用固態電池?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中國氧化物固態電池技術全球領先,龍頭臺灣輝能、江蘇清陶、北京衛藍、贛鋒鋰業已有產品商用;美國初創公司中Solid Power預計固態電池上市2021年,裝車時間2026年,QuantumScape主打1000Wh/L以上、380-500Wh/kg的高能量密度;日本舉全國之力,聯合豐田、松下等公司和高校發展硫化物固態電池,預計2025、2030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在日本動力電池市場的滲透率分別達50%、95%
  • 蔚來ET7續航1000公裡,又能炒一波固態電池?_騰訊新聞
    而ET7實現了1000公裡的超長續航,這也是首次採用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對比傳統鋰電池,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電池革命性技術,在能量密度、充電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會有質的提升。
  • 蔚來360Wh/kg的固態電池,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實上國產的純電動車,能量密度目前能達到170Wh/kg、180Wh/kg就已經算最優秀的了。其二,能量密度不是越高越好,現有高鎳含量的三元鋰電池,密度越高,越有自燃、爆炸的風險。為什麼奔馳、豐田這樣傳統車企在國內推電動車,只願意用130Wh/kg左右的低密度電池,就是這個原因。
  • 汽車電池行業要變天?蔚來固態電池起底
    今日,蔚來李斌又對媒體回應,固態電池供應商不方便披露,但一定是最好最先進,能量產的技術。對此,有媒體猜測,蔚來這款固態電池,可能來自於蘇州清陶或臺灣輝能,還有可能是寧德時代。但是,寧德時代此前公開表示,固態電池短期內沒有推出的可能。因而,猜測就來到了前兩者身上。關於蘇州清陶對於固態電池的研究,已經早在數年前開始研究。
  • 揭蔚來「固態電池」之惑
    正因如此,固態電池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蔚來真能量產應用固態電池?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在發布會上,李斌出對電池的容量外,其餘詳細參數只字未提,供應商更是不便披露。只是說:「一定是最好最先進,能量產的技術。」據牛車網了解,實際上,蔚來在此事件上玩了個「瞞天過海」。我們從蔚來官方公布的新電池的信息,不難找出紕漏。
  • 「一夜爆紅」的固態電池,究竟是什麼?
    搭載該電池包的蔚來ES8續航裡程將達到730公裡,最高續航裡程達到910公裡,媒體報導這是首款搭載於量產車的固態電池。什麼是固態電池?蔚來的「固態電池」採用了哪種技術路徑?固態電池能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盡在下文。為什麼蔚來轉向固態電池?我國新能源車製造商主要採用液態電池。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中國氧化物固態電池技術全球領先,龍頭臺灣輝能、江蘇清陶、北京衛藍、贛鋒鋰業已有產品商用;美國初創公司中Solid Power預計固態電池上市2021年,裝車時間2026年,QuantumScape主打1000Wh/L以上、380-500Wh/kg的高能量密度;日本舉全國之力,聯合豐田、松下等公司和高校發展硫化物固態電池,預計2025、2030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在日本動力電池市場的滲透率分別達50%、95%
  • 蔚來汽車150kWh的固態電池是什麼?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
    本質上沒有顛覆性技術,更多的是,沿著行業公認主流技術路線的推進和落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固態電池。本文就對發布會提到的固態電池三大核心技術,眾多的專業詞彙,進行深度的拆分和解讀——納米級包覆超高鎳正極我們需要把這個詞拆開來看,「超高鎳」指的是正極材料,提高鎳的含量,能提高正極材料的克容量,從而提高單體能量密度,這是行業主流路線,「超高」汽車人參考認為至少是三元811,甚至是9系。
  • 2021年中國固態電池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分析
    蔚來新車型燃起固態電池火熱度2021年1月9日,蔚來汽車發布了新型電動轎車車型ET7,其中一大亮點在於ET7採用了固態電池技術,具備超高能量密度360wh/kg,續航超過1000公裡。蔚來「ET7」新車型號採用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過北汽EU260、北汽樣車、哪吒U等。蔚來「ET7」新車型再度燃起固態電池的火熱度。
  • 固態電池產業格局
    常規鋰電池電解液含量一般超過15%,固液共存電池國內很多企業已經在做,也有龍頭企業如北京衛藍、江蘇清陶、贛鋒鋰業、臺灣輝能的固態電池電解液含量10%-11%,已經實現產業化,有些已經中試。全固態電池完全沒有電解液,主要是安全性比較高,當前鋰電池的有機溶劑接觸空氣後有可燃風險。③低溫性能由於不用電解液,因此固態電池材料不會像液態電池隨著降溫結冰導致電池無法運作,理論上溫區是更寬的。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但是隨著鋰離子電池用到了電動汽車上,人們開始對它挑剔起來,能量密度能不能再提高?壽命能不能更長?尤其是:能不能更安全?於是,人們想起了當初的固態鋰金屬電池,並將它作為最有可能接替鋰離子電池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在鋰電池的發展道路上,液態鋰離子電池和固態鋰金屬電池,可以說是同根而生,各自發展。
  • 固態電池怎麼忽然就火了?
    2018年11月,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對外宣布,將成立一個規模為1000億韓元的基金,計劃在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領域進行研發,打造下一代電池產業生態系統。德國和法國也投巨資進行研發。2018年11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計劃下撥10億歐元用於支持德國的一家電池生產商,同時也將資助一家電池研發機構,用於開發下一代固態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