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拓寬三農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2021-01-08 浙江日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重大戰略。2019年,浙江銀保監局結合銀保監會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加強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明確加大鄉村振興金融資源投入,以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為抓手,督促銀行機構結合實際制定信貸計劃,拓寬三農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根據浙江銀保監局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紹興銀保監分局以普惠金融「一二三」行動計劃為載體,特別是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資源、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配置,努力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紹興樣本」。

一、加大鄉村金融資源配置的傾斜,疏導灌溉「產業興旺」的「金融之水」。積極推進轄內銀行業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經濟。一是加大對農村新主體、新業態經濟的支持力度。要求銀行主動對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休閒農業、綠色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結合鄉村地方特色,創新金融產品。推動轄內銀行業根據鄉村特色農產品、特色產業推出特色信貸產品,支持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打響品牌。如以「茶鄉貸」「茶鄉匯」「茶鄉付」「茶鄉存」為主的「茶鄉樂」金融系列產品,助推現代茶園建設、茶葉品牌維護、茶葉企業培育、茶葉市場拓展及促進茶葉科技進步和茶文化繁榮。三是創新擔保方式,破解融資難題。截至10月末,轄內銀行業共支持農村產業鏈69條,貸款戶數2331戶、餘額10.03億元;發放「三權」抵押貸款227戶、餘額3.23億元。

二、優化鄉村基礎金融服務,豐富「生態宜居」的品質內涵。積極推進打造金融環境、生態環境的「雙優」鄉村。一是「線上+線下」打造現代化便捷宜居的鄉村基礎金融服務。積極推進基礎金融「村村通」工程,廣泛布設網點和多樣化的服務終端,實現鄉村金融服務「零距離」。截至目前,已實現全市2176個行政村金融服務全覆蓋。聯合建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公共平臺,打造線上小微金融「淘寶網」;至10月末,共有170款產品上線,3282名客戶經理入駐平臺。推進銀行探索「金融+網際網路」新模式,利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形式滿足更多的客戶需求。如推動新昌農商銀行助力交通發展,實現城鄉公交「公交卡+支付寶+銀聯雲閃付+豐收互聯」全覆蓋。二是以「綠色金融」大力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環境宜居鄉村。積極助推「五星達標、3A爭創」活動,推進銀行業開發「美麗鄉村」系列貸款產品,加大對景觀提升、立面改造、管線整理、河道清障美化等信貸支持力度,實現基層農村面貌「蝶變」,新農村建設鄉土特色彰顯,居住環境全面提升。10月末,轄內銀行業美麗鄉村建設貸款達148.52億元。三是支持特色小鎮建設,輻射帶動鄉村發展。組織轄內銀行業與全市33個特色小鎮進行對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10月末,支持特色小鎮貸款餘額148.54億元。

三、以鄉村「信用建設」提升鄉村「誠信文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作為「鄉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銀行業通過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培育「誠信鄉風」。一是推進鄉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銀行全面開展信用鄉鎮(街道)、信用村、信用戶「三級聯創」活動,並對信用村、信用戶給予享受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的政策,引導客戶樹立守信意識。二是加強普惠金融知識的培訓教育。組織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金融普惠行」「金融夜講堂」等活動,送知識、送節目、送服務下鄉,宣傳普及基礎金融,喚醒和改變農村居民創業、理財、支付習慣等意識。今年以來,轄內銀行保險機構已累計開展戶外集中宣傳3100多場次,分發宣傳資料33萬多份,覆蓋消費者218萬人次。如嵊州農商行推出「越鄉情金融夜講堂」服務模式,足跡遍及嵊州轄內多個行政村。三是傳承和弘揚誠信文化。推動新昌農商行推出「青年志願貸」,聯合社會愛心組織將普惠金融、慈孝文化傳承等有機融合,通過整村授信、志願服務,挖掘鄉村地方文化。在傳統節日,與鄉鎮、街道村兩委聯合創辦村晚,將金融文化與鄉村文化、新農村時代風尚融合。

四、以「楓橋經驗」推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現鄉村金融矛盾糾紛化解的「治理有效」。一是明確鄉村金融「有效治理」的目標。積極踐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2017年初就把「小事不出支行,大事不出分行(總行),矛盾不上交,問題不拖延」作為金融消保工作矛盾糾紛調解治理的目標。二是推進實施鄉村金融「有效治理」的主線。把「積極預防、主動宣訪、減少信訪、調解糾訪、避免復訪、防止上訪」的「一防五訪」,作為鄉村金融「有效治理」主線予以推進實施。三是深入打造鄉村銀行業金融服務調解中心品牌。充分踐行「楓橋經驗」,深入推進楓橋銀行業調解中心品牌建設工作,確保調解中心有效運作。通過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協調不良貸款處置,引導銀行機構樹立起「矛盾就地化解」的理念,獲得了群眾的較好評價。四是以「行長(總經理)三制」強化銀行保險機構在鄉村金融「有效治理」中的主體責任。將機構董事長、行長、總經理等負責人明確為消保工作第一責任人,實行「行長(總經理)負責制、行長(總經理)領辦制、行長(總經理)接訪制」,將矛盾化解在一線。

五、大力推進金融的「惠民富民」工程,更好更早地幫助鄉村實現「生活富裕」。一是實施精準幫扶。實施「兩扶一增」計劃,摸清低收入人群金融需求,加大幫扶資金投入。二是支持創業致富。通過推出青年農民創業貸款、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婦女創業貸款等信貸產品,助推農民創業致富。4月末,轄內銀行業發放各類創業貸款餘額98.50億元。三是實施減費讓利。通過還款方式創新、減免費用、利率優惠等實現讓利於民。截至2019年10月末,全市32家銀行機構推出還款方式創新業務,1-10月累計為企業節省轉貸成本2.72億元。四是為「農房激活」提供配套的金融報務。推動銀行機構積極對接柯橋區和上虞區「閒置農房激活計劃」,鼓勵金融機構提供配套金融服務。

相關焦點

  • 南票:供銷電商 服務三農 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市供銷社在葫蘆島市中央路廣場舉行以「供銷電商、服務三農南票區有遼寧分享綠色生態有限公司、南票區高橋紅糧陳醋廠、葫蘆島市高橋小菜廠、南票區隆達食品廠等10家社屬企業參加了線下展示、銷售和直播帶貨活動。展銷現場消費者絡繹不絕,現場交易活躍,廣大市民對該活動交口稱讚。
  • 花都綠色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活水」引入特色小鎮
    11月25日,花都區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產融對接會在赤坭鎮瑞嶺村召開。本次會議旨在破解「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綠色金融機構積極加強與赤坭鎮重點產業園區、重點涉農企業對接,建立綠色企業和項目信息庫,收集整理綠色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建立綠色金融機構和綠色產業項目的直接溝通渠道。
  • 59秒│濰坊臨朐:創新金融服務方式 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近年來,濰坊市臨朐縣地方金融監管局立足部門職能,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打通了一條助農發展的高效便捷融資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針對臨朐縣的大櫻桃種植,臨朐縣農商行和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推出了大棚櫻桃貸,最高可貸100萬元,利息經過貼息後最低2.14%,通過利息優惠政策和各級政府部門的貼息政策,降低了種植戶的貸款成本,有力助推了全縣櫻桃產業的發展臨朐縣地方金融監管局不斷深化「三農」金融服務,深耕農村市場,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不斷完善扶持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服務
  • 不斷拓寬為老幹部服務的廣度深度
    不斷拓寬為老幹部服務的廣度深度 離退休幹部局局長 張一麗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在「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我們要強化思想認識,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時代性、重要性和艱巨性,把鄉村振興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全面吹響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國有企業 普惠金融 助力三農 贛農投、省農擔與...
    普惠金融 助力三農 贛農投、省農擔與江西銀行舉行「銀企擔」 合作籤約儀式 9月27日下午,江西省贛農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贛農投」)與江西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省農擔公司」)及江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西銀行」)在南昌市雲中城省水投集團舉行農村普惠金融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 王攀:注入鄉村振興人才「活水」
    人才是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農村的主力軍,要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向農村集聚,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強化人才回引,激活「增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人」的要素必須先活躍起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中國科學報》:就目前已經推進鄉村振興的地區來說,遇到過什麼困難?有何經驗值得借鑑?張紅宇:鄉村振興在「三農」方面的確取得巨大進步,但是,在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挑戰。怎樣保障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安全,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第一大挑戰是:除了口糧之外的其他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第二大挑戰是:農民收入問題。
  • 2021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農」重心轉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接下來甘肅中公教育將會為大家持續更新申論熱點,望大家及時查看並積累,下面是2021年甘肅申論熱點:「三農」重心轉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 中央一號文件權威解讀:鄉村振興不是造典型 必須持之以恆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發布會上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不是造一些典型或幹幾年就可以大功告成,必須持之以恆、真刀真槍地幹,而且要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將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管到2050年。
  • 下沉渠道、創新產品、構建生態圈—— 建行江蘇省分行為鄉村振興...
    提起家門口的「裕農通」服務點,鹽城東臺市安豐鎮東光村的村民都豎起大拇指。  像東光村這樣的「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在江蘇還有近1.7萬個,共覆蓋了1.4萬個行政村。依託金融科技賦能,村裡的小賣鋪、診所等便民場所,成了村裡可以代繳社保、農保、水電費、小額存取的便民服務點和獲取金融、農業知識的共享服務點,而這只是建行江蘇省分行發力解決城鄉差距中的「堵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 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初心 期貨創新業務拓寬服務廣度和深度
    中國期貨市場啟動之初就與我國實體經濟血脈相連,在金融市場轉型改革過程中,期貨市場更是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衝鋒者,在價格發現、助推產業轉型、優化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幾年,期貨行業監管逐漸健全,品種類別不斷豐富,已上市品種運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並且還在積極引入境外投資者。
  • 龍裡農商銀行的普惠金融經:讓群眾享受不出村的金融服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鄉村振興戰略下,農信機構需要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植根地方,服務地方」,既是農信機構的特色和優勢,更是農信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底線。
  •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黨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 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第二, 解決「錢」的問題, 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 創新投融資機制, 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 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 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鄉村振興, 單靠各級財政投入遠遠不夠。
  • 高青縣供銷合作社、高青農商銀行啟動戰略合作 助力鄉村振興 實現...
    高青縣供銷合作社、高青農商銀行啟動戰略合作 助力鄉村振興 實現合作共贏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在當前的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仍有部分農村人口長期徘徊在貧困線周圍,即所謂的邊緣貧困人口,這一部分人生計脆弱,一旦遭遇天災人禍極易陷入貧困,所以,在脫貧之後建立相應的返貧防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將從生計保障、公共服務建設、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給予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多方位的支持和幫扶,從而實現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對於邊緣貧困人口發揮較強的作用。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支持高校以地理分布和地域農業特色為基礎,建設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性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互補優勢,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加強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鄉村振興正是關係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係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報告對於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報告再次重申我黨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特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農行上線「羊棲菜貸」 支持區域養殖產業鏈
    為助力海島振興,繼2018年推出「紫菜貸」之後,農行溫州分行深化「產業鏈+農戶」專項授信模式,日前成功上線「羊棲菜貸」,解決羊棲菜養殖戶融資難題。「為了提高產量,每年都需要大量資金購買種苗,資金有限,需要自己到處找,現在用上『羊棲菜貸』簡便了很多手續,更加方便我們養民養殖生產」養殖戶陳杰說道。
  • 河南:確保全年累計投放鄉村振興貸款1000億元以上
    人民網鄭州7月17日電(王佩)農信社系統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機構,是支農支小的金融主力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農信系統將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