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孟津縣小浪底鎮北達宿村的村民周雲,村幹部和附近的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誇讚她是好閨女、好媳婦兒。她一個人照顧5名殘疾家庭成員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她本人也多次被村裡評為「好媳婦」讓人學習。
說起周雲家,那真是一個在外人看起來令人揪心的一個家。她的父親,周林聽,今年73歲,屬於肢體四級殘疾。她的母親,張留珍,今年71歲,也是肢體四級殘疾。她的婆婆謝線,今年77歲,言語一級殘疾。她的弟弟,周武交,今年47歲,是精神二級殘疾,她的弟媳,沈小香,智力二級殘疾。她的丈夫,孫戰國,沒有小拇指(雖不構成殘疾,卻對正常生活有一定影響)。
照顧過老人或者病人的人都知道,家有一人需要照顧,就會感覺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因為照顧人絕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被照顧人的吃喝拉撒睡,看病,外出都是事,而且還得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說不定哪會不開心了,心裡鬱悶了,又生氣了,就會小事變大事,照顧一個人尚且如此,那照顧5個人呢?而且都是殘疾人,基本上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果面對這種情況,你能堅持多久?面對這種日復一日,難以看到盡頭的日子,你的精神會不會崩潰?但是堅強的周雲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打倒!
兩邊需要照顧,那就兩邊跑,周雲的婆家是小浪底鎮王灣村的,距離她娘家來回有十幾裡地,就這樣周雲每天往返最少一趟,為兩家人洗衣服、換被褥,做做飯,照看著大家都平安無事,一做就是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裡所改變的就兩點,第一,周雲的年紀越來越大了,今年49歲的她,由於自身有病,長期服用廉價藥物,身體出現明顯的發胖,眼睛還高度近視,但自身的年紀大和身體的不舒服,並沒有影響她照顧雙方的家庭成員。第二,周雲從剛開始的走路,變成騎自行車,再到現在騎著電動車,她已經把照顧兩家人的責任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
父親和母親肢體有殘疾,周雲就幫他們幹家務,生病了就去醫院照料,有時候為了省錢,沒有什麼文化的周雲竟然學會了扎針輸液和拔針頭,父母在她的照顧下也都平安過了「古稀」之年,雖然身體都有殘疾,但精神頭都還不錯。
相比較父母的肢體殘疾,更難照顧的是弟弟和弟媳,他們一個精神上有問題,發起病來,一身蠻勁四處發洩,打砸東西是常事,一個是智力上有問題,就會傻傻的笑,吃飯、穿衣甚至上廁所都得有人指揮著。瑣碎、反覆的家務事,周雲每天都在做,在她的照顧下,弟弟和弟媳的病情基本穩定,弟弟甚至能幫著家裡幹些活,倆人還添了兩個孩子,都十幾歲了,老大孩子甚至都能打些零工賺錢了,一家人總算看到了希望。
每天來回的兩頭奔波,造成周雲根本沒法專職賺錢,家裡收入主要靠外出的丈夫孫戰國在建築工地打工賺錢,但是周雲也不閒著,該種地了就種地,農閒的時候,她就帶領家人外出收廢品、撿破爛,每天早上在家做好一天的飯照顧好婆婆,就趕往自己家,母親腿腳不方便,那就座在收廢品的車上,父親聽不見,那就座在自己旁邊,弟弟雖然精神有問題,但只要旁邊有親人,情緒穩定,一般不犯病,還有一膀子力氣,也能幫著抬抬廢品、乾乾活,弟媳負責在家看家。一家人,雖然困難重重,卻從來沒有向困難投降,依然樂觀、堅強、勤勞的生活著。
「俺家條件真的不好,沒人能賺錢,還都有病還得花錢,這些年多虧政府的政策和照顧,每年都給俺家人送藥,米、面、油、櫥櫃、幫著俺家刷牆,給俺們送衣裳,俺家孩子們上學,也都照顧,免學費,享受助學金,要是沒有政府的照顧,俺都不知道俺這日子該咋過,但俺也不能光坐在這裡等救助啊,空閒了,我就帶俺一家人,出去收收廢品,掙倆錢,日子還要過啊!」周雲樂觀地說道。
「你照顧家人這二十多年,感覺最難的事是啥?」筆者問道。
想了很長時間,周雲說:「那一年冬天,天可黑,還下著雪,我照顧完娘家人,往家回的時候摔倒了,半天起不來,天寒地凍,村裡的路上還沒有一個人,也沒電話,我難受得嗷嗷哭,覺得我咋鎮命苦,我連俺自己都沒能力照顧好,咋照顧這倆家啊!我真難啊!我也摔倒了,我也要休息兩天,但是,第二天一想俺那可憐的爸媽和弟弟、弟媳,你說我咋放心的下?冒著雪,我又回來了。還有,就是俺家閨女複習那一年,俺家窮,俺跟孩子他爸也沒啥文化,孩子的學習全憑她自己,俺也沒錢給她報輔導班,俺們也輔導不了她,高興的是,閨女學習怪努力,在咱縣一高上學,高三第一年,考了個三本,孩子哭著對我說:『媽,我不上那貴族學校,求求你,給我再花5000塊吧,我再復讀一年,我明年絕對考個好學校』,我心裡那叫一個心疼啊,5000塊對俺家來說不是小數目,但俺還是讓閨女複習了,第二年閨女考了個二本南陽師範,現在都畢業了……」
看著兩家人在周雲的照顧下,日子逐步改善,貧困的家庭裡面卻充滿著樂觀、溫暖和希望,筆者被深深感動了,是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