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概況 - :::東歐 莫斯科橋:::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印  度  概  況


  國名: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國名釋義:得名於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為「河」。

  別稱:婆羅多

  獨立日:8月15日(1947年)

  國慶日(共和國日):1月26日(195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心繪有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徵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顏色,捨身為國的英雄們的顏色;白色象徵純潔的真理;綠色表示信心,代表人類生命所依存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對於印度人而言,它是神聖之輪、真理之輪、向著進步轉動之輪,永遠輪迴蒼穹之輪。

  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臺基上站立著四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臺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守獸之間雕有法輪。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有1600萬居民的孟買是印度第一大都市。印度獨立前,孟買曾經受了近300年的英國殖民統治,留下很多遺蹟。圖為孟買大學的鐘樓尖頂。孟買大學及其周圍的一批建築都完成於19世紀中葉,具有鮮明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

  國歌:

《人民的意志》

  國花:荷花

  國鳥:藍孔雀

  國樹:菩提樹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 (Abdul Kalam),2002年7月就任總統;總理阿塔爾·比哈裡·瓦傑帕伊 (Atal Bihari Vajpayee),1996年首次出任總理,1998年3月再次任總理,1999年第三次任總理。

  首都:新德裡(New Delhi),位於德裡西南,是德裡的新城。人口連同老德裡共1279萬(2001年)。

   自然地理: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領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錫金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海岸線長5560公裡。印度全境分為德幹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人口: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其中男性為5.3127億,女性為4.9573億。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魯固族佔8.6%,孟加拉族佔7.7%,泰米爾族佔7.4%,還有其它民族。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恆河沐浴:印度北方邦城市瓦拉納西是印度最負盛名的印度教聖城之一。這座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寺廟林立,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印度教教徒前來朝拜。他們最大的願望是到有「聖河」之稱的恆河中浸泡沐浴,洗去「罪孽」,求神賜福;死後能在瓦拉納西火化,並將骨灰撒入恆河。圖為每天清晨,大批印度教徒聚集在瓦拉納西恆河沿岸,在恆河「聖水」中沐浴。新華社記者周效政攝

  簡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徵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爆發了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開始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印度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風俗:印度教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溼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

印 度 泰 姬 陵

  政治: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憲法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五年舉行一次大選。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諮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

印度傳統舞蹈

經濟: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油氣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近年印度發射了自已設計和製造的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並具備生產核武器能力。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01年軟體出口達63億美元。旅遊產業已成為印度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裡、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裡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5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寶石、化肥、化工產品、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棉紗及棉織品、珠寶製品、醫藥及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皮革及其製品、海產品、鐵礦砂等。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貧困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2001年8月15日,印度特裡普拉邦阿加爾塔拉市慶祝印度獨立54周年閱兵式

  軍事:

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 5萬,分東、南、西、北和中央五大軍區,擁有中程飛彈,已具備核能力。海軍7萬,分為西、東二支艦隊和南部科欽訓練基地;孟買和維沙卡帕特南為最大的海軍基地,分別是西、東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空軍17萬,分成西、西南、東、南和中央五個軍區,擁有米格29、幻影2000等先進作戰飛機。海岸警衛隊分西岸、東岸、安達曼和尼科巴三個大隊,指揮部分設於孟買、馬德拉斯和布萊爾港。另有5萬多地方武裝、40多萬武裝警察和20多萬預備役軍人。2001/2002年度國防預算開支為6200億盧比(約合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 8%。

  文化教育: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有240多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裡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2001年3月10日,印度北部小城
阿嫩德布爾的一位錫克族老人痛飲美酒慶祝好利節。好利節是印度人慶祝春天開始的傳統節日。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所有。到1993年底,全國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3612種,總發行量為6761. 1萬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佔總數的37%和16%。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印度報業託拉斯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屬半官方性質;印度聯合新聞社為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私營的印度斯坦新聞社,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全印廣播電臺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5%。全印電視臺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臺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

  外交: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發起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交政策的基礎,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係,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印加快推進大國外交戰略。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在保持與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關係的同時,大力發展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關係,尤其是經貿科技合作,吸收資金和技術。與東協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發展迅速。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不和,兩國因克什米爾爭端幾度兵戎相見,關係不時出現緊張。

繁忙的孟買火車站

  與中國關係:1950年4月1日,中印兩國建交。當時,印度是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對印度進行第一次正式訪問。兩國總理在聯合聲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作為新中國接待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1959年中國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叛亂後,中印關係惡化。1962年,中印雙方發生大規模邊境衝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中印關係逐步改善。199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印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印。雙方正式籤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2000年5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國。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相關焦點

  • 世界上面積前三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
    廣闊的亞馬孫平原第二個是「東歐平原」,東歐平原位於歐洲的東部,北臨北冰洋,南至裏海和黑海沿岸,東部以烏拉爾山脈與亞洲為界,西部一直到波羅的海沿岸,並與歐洲西部的波德平原和西歐平原相連。東歐平原是一個巨大寬闊的平原,地勢十分平坦,總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千米,約佔歐洲總面積的40%,平均海拔約為170米。
  • 印度概況
    新德裡火車站    自然地理:「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或身毒。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稱其領土為328.78萬平方公裡。印度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俄羅斯為何遷都?
    早在莫斯科公國時期,莫斯科城就作為首都而存在。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大公加冕為俄羅斯沙皇,後世意義上的沙皇俄國正式成立,在此後的165年時間裡,俄國的首都始終是莫斯科。不過在1712年的時候,彼得大帝突然遷都聖彼得堡,隨後這座濱海城市便充當俄國的都城長達200多年,直到1918年新生的蘇聯再度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 印度的一座橋梁正面臨倒塌,曾經獲得世界第三長懸臂橋的美譽!
    近年來,印度的國際影響力逐年增加,隨著印度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認為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國民素質的提高,但是,印第安人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最近,印度的一座橋上發生了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由於每天都有數百萬吸菸者路過大橋,吸菸者經常有意無意地吐痰,建了80多年的大橋幾乎倒塌
  • 中國援助孟加拉「夢想之橋」合龍,印度記者眼紅:為何不是給我們
    對於橋梁技術有限的孟加拉,近日在中國的幫助之下,橫貫孟加拉國的「母親河」的「夢想之橋」(帕德瑪大橋)合龍。孟拉加「夢想之橋」合龍根據央視新聞所報導,有中國中鐵大橋局所承建的帕德瑪大橋,近日在一片歡呼中正是宣告合龍。
  • 莫斯科地鐵的一道中國風景
    莫斯科地鐵六號線始建於1958年,途徑莫斯科市最古老的廣場——紅場。「中國城」站位於紅場東,是莫斯科地鐵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之一。中建俄羅斯公司總部黨支部書記任潤濱說:「『中國城』站不是華人聚集區的意思,這裡是莫斯科最負盛名的歷史文化老城區,我們選擇在這裡投放地鐵燈箱宣傳圖片,既讓『中國城』擁有了中國元素,也實現了莫斯科歷史建築地標和中國建設者建造的新時代地標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表達我們共築美好未來的願望以及共商、共建合作共贏的理念。」
  • 坐上全國第一條布達佩斯直飛航線,在「東歐巴黎」過閒散生活
    塞切尼鏈橋多瑙河上連接布達和佩斯的第一座橋,得名於促成這座橋的建造的匈牙利伯爵塞切尼·伊斯特萬;二戰時德軍炸毀了這座橋,頑強的匈牙利人在戰後重建了這個布達佩斯的標誌。布達城堡始建於1247年,幾經易主的城堡曾先後被作為王宮、清真寺、軍營,如今成為美術館和博物館。建築坐落在多瑙河畔的城堡山上,沿山體而建,仿佛從山上「長」出來,十分鬼斧神工。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 東歐地區的情況很複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基本上都是德國、奧匈帝國、沙俄等國家的控制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奧匈帝國先後崩潰,德國最終戰敗。東歐各國建立之後,成為了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但是,英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阻擋德國的再次崛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席捲了歐洲大陸。
  • 俄和東歐近200人被凍死 氣溫降至零下50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宗澤】據俄新社12月21日報導,根據俄羅斯官方21日公布的數據,侵襲俄羅斯與東歐的強烈寒流,已造成近200人喪生。報導說,這是俄羅斯自1938年以來,遭遇的最強一股寒流,而且已經持續了一周時間。天氣預報警告說,低溫情況將持續到下24日。
  • 「藍色東歐」的深邃與魅力
    對於東歐文學,中國讀者向來有著極為親切的感覺。早在20世紀初,著名作家李石曾、魯迅、周作人、周瘦鵑等就是東歐文學翻譯和介紹的先驅。「五四」以後,東歐文學在我國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坎坷命運,最近一次的沉寂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之後至今。「藍色東歐」是中國第一套直接以「藍色東歐」命名的大型引進版文學叢書,由廣東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磅打造。
  • 世界上最"鬼斧神工"橋,沒有用一磚一瓦,竟然還是兩層複式橋
    這就是位於印度的一座著名的橋,也是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樹根橋。這個橋通長,從河流這一頭到河流的另一頭,都是騰枝的純天然建築而成,從頭到尾沒有花費一分錢,還被有趣的網友調侃成「最能省錢的橋」。但雖然相比一座橋的造價確實低廉至極,但建造的過程卻比現今我們社會建造一座橋的時間要長多了。
  • 金磚五國之印度概況
    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稱其領土為328.78萬平方公裡。印度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裡。印度全境分為德幹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
  • 原油概況 - 同花順財經
    油品在t℃時的相對密度通常用d4表示,我國及東歐各國常用的相對密度是d4℃;(即20℃油品密度與4℃水的密度值比)歐美各國常用的相對密度是d60℉(其中:60℉=15.6℃),即60℉油品密度與60℉水的密度之比。歐美各國常採用比重指數表示油品密度,也稱為60℉API度,簡稱API度,並以此作為油品標準密度。與通常密度的概念相反,API度數值愈大表示密度愈小。
  • 東歐性價比最高的國家,絕非只有美女
    「前蘇聯的城市,除了莫斯科和彼得堡,其他都一個樣。」 走在獨立國協國家的許多城市,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評價。 的確,比起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一隊隊的朝聖團,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上閒逛的遊人,西伯利亞大鐵路上往返的乘客……烏克蘭很長時間都沒有迎來一個真正的旅遊現象。
  • 莫斯科地鐵
    目前,莫斯科共有12條地鐵線,188個地鐵站,平均運行速度為每小時41.6公裡,最短的列車間隔只有90秒,每天運載乘客量超過900萬人次,莫斯科城市客運量的56%是由地鐵完成的。此外,莫斯科地鐵站中的交通標識十分發達。如果在莫斯科街頭迷了路,只要一下地鐵,就能立刻清楚地辨析出自己所處的位置。莫斯科地鐵的魅力遠不限於交通的便捷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上。
  • 我在莫斯科火車站登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今天該離開聖彼得堡去莫斯科了,在涅瓦大街起義廣場的莫斯科火車站乘坐夜班火車前往莫斯科。俄羅斯的火車站挺怪,用終點的名字來命名火車站,去莫斯科就叫莫斯科火車站,讓旅客想做錯火車的機率降為零。同樣地,在莫斯科也是同理,五個火車站不用擔心走錯,只要知道你的目的地就直接進相應的車站,來聖彼得堡就進入聖彼得堡車站,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高效。
  • 中亞五國概況(圖)
    中亞五國概況全部或部分屬於中亞地區的國家有7個,即:阿富汗(北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國、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蘇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蘇聯解體後,關於「中亞」所指的範圍仍引起廣泛爭論。一些學者提出將中亞地區分為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
  • 世界唯一一座「活著」的橋,建造了500年的橋梁,卻越來越堅固
    今天說的是世界唯一一座「活著」的橋,建造了500年的橋梁,卻越來越堅固,木橋、石橋大家應該都見過,但是你見過樹造的橋嗎?這座橋位於印度的乞拉朋齊,也許這座橋是世界上唯一的「活」橋,你見過嗎?一起來看看吧!
  • 東歐與西歐的區別有哪些?地理、宗教、歷史、殖民
    歐洲有45個國家,那麼,東歐與西歐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上,西歐分為廣義上的和狹義上的西歐。廣義上,歐洲可以分為東歐與西歐。如果再細分一下,歐洲還可以分為,西歐、中歐、南歐、北歐、東歐。